深度思考:国内价值投资的投资框架致命问题。复盘系列二

发布于: Android转发:94回复:82喜欢:399

最近和不少朋友交流,不管是投资,还是宏观问题,有了很多思考。

趁着思绪清晰的时候,由感而发,写一篇深度思考。

尤其是,和朋友探讨价值投资的框架,有了很多碰撞和启发。

价值投资,在国内市场遇到的致命困难。

第一,第一个致命问题是,对政策的定性能力缺失。

宏观和微观的对比。

宏观,难在认知,因为一般人宏观知识极度匮乏,我说的宏观,不是单纯的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数据,那些在我眼里,只是低纬的宏观信息。

真正的宏观认知,是包含了,政治,军事,外交,价值观,体制,甚至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很多纬度的要素。

但是宏观,更容易把握住宏观发展的惯性。

而微观,认知难度远远小于宏观,但是难在预测,我发现大量的投资者,特别喜欢做一件事情,就是预测企业的业绩,而企业的发展惯性是比较弱的,越大的企业稳定性,越强,惯性越大。因此茅台的基本面惯性,要强于酒鬼酒,要强于很多小公司。

但是A股中,即使是茅台腾讯,这样体量的公司,也会出现业绩的断层,而且是突发性的,不像宏观经济,比如整个房地产周期见顶,是有很明确的信号。

越大的趋势,越大的质量,其运行轨迹越容易把握其惯性。

但是越小的企业,其业绩预测的难度越大。甚至是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市场中,这是不可为的。

因此在国内市场,一个非市场化的市场,所有基于企业基本面预测的价值投资逻辑,大概率会遭遇滑铁卢。

这也是我在22-23年,和机构的朋友交流的时候,发表的观点。

你用美国市场,那一套弱政府,强经济的投资框架,拿到A股。

你宏观的定义就错了。

你的投资框架,根本不具备对政策,对权力的定性能力,而美国很多产业政策,推出或者退出的过程,是缓慢渐进,有预期管理的。

而国内是,突发,猛烈,没有预期管理的。

而政策的极点,对投资的影响,国内是10,海外只是5。

完全差异的宏观世界,价投的投资框架,不管是外资,公募,是长期投资的理念,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跟踪,定性,政策的极点,对市场,行业,企业的影响。

或者这么说吧,政策市不存在价值投资。完全尊重市场规律的市场,才可以以长期价值投资的框架适配。


第二,第二个致命问题,长久期的不可为。

价值投资,最核心的理念,一个是锚定价值,一个是长期。

而长期看,价值回归,市场是称重器。

这个理念,我非常认同,因为价值的均值回归,需要时间这个纬度作为保障。

巴菲特的长期主义思维,我非常认可。

但是,国内市场,不具备长期投资的土壤。

原因很清晰,因为一年一策,我们的经济服务于权力蓝图,而美国是,权力赋能于经济蓝图。

这是战略视角,政治体制决定的。

在美,经济是绝对的第一位。

在国内,经济很重要,但比经济重要的还有很多。

有一些道理,公共平台讲不透。

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但是最大的城市是纽约。

所以,中国会把,上海比作纽约,北京比作华盛顿。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就是把中国的价值投资,类比于美国的价值投资。

因为你的宏观世界天花板被限制住了,你不懂政治,体制,战略,文化属性。

所以,你就明白了,表象上,我们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但是本质上,我们骨子里没有改变。

股市,是市场经济的最客观映像。

但是,股市反应不出,非市场经济的特征,一旦非市场化因素主导的市场,股市是混乱的,迷茫的,混沌的。

长期,是价值投资的朋友,是市场规律的回归要素。但是长期确是,计划经济的障碍。

因为,计划无法长期,需要每个阶段定新的计划。

所以,投资者你要明白,碳中和,是计划,不是市场化规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只是计划,你一个创业者打算长期创业,但是过去的计划是鼓励你,未来的计划就是抑制你。

所以,所谓的跨周期投资,超过三五年的时间,在国内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很多行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三年时间,地产从三根红线,到全面放开限购。医药从鼓励创新,到全面集采。

价值投资,并不是错在了方法论上,而是根本看不懂宏观差异。

第三,锚定α,却看不懂价值的毁灭

价值投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锚定价值,长期赚钱企业增长的钱,估值上下波动,长期均值回归。

因为博弈,是锚定股票价格,而价格是变量。所以博弈本身,是快,变。

价值投资,是锚定企业价值,企业发展业绩成长,是相对价格变动慢,并且企业价值可以通过调研,分析进行一定程度的跟踪。

但是,国内市场的企业价值,不是服务于投资人的,这句话,你听得懂吗?

为什么外资不敢投资大量的央企国企,因为外资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国内的民企,太脆弱了。

所以过去几年,外资偏爱国内核心资产,各细分行业的民企龙头,是最优选。

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体经济,同样不是充分竞争的,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回到了国企占据主导地位得时代,外资弱化,民企相对弱化的阶段。究其原因,非常复杂,有一些可以讲,有很多没办法讲。

我们投资的企业,要么就是不完全服务于投资者的企业,要么就是脆弱的企业。

只有很少很少符合投资条件的企业,因为标的太少,资金抱团,最后估值崩溃,信仰丧失。

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为好公司太少?不是。

因为好的行业太少?也不是。

因为,允许做的,有价值的,服务于投资者的,抗周期的,行业,企业太难找了。

假如中国移动,是民企会怎么样?

国内最好的行业,不符合市场化规律。

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业,卷到死。

只有极少数的好行业,却又因抱团而死。


第四,资金属性

国内市场,自始至终,都没有长久期资金。

只有外资从逻辑上符合价值投资的属性。

而国内最大的资金,是公募,其规则却是畸形的,完全不符合价值投资的属性。

而现在,外资也是系统性退出。

因此国内市场,从本质上,没有信仰价值投资的资金,从底层价值观,就不认可价值投资。

比如,量化,游资,根本不会做价值投资的。

公募,本来应该做价值投资,但是机制错了。

社保,保险,也是割韭菜模式,信息不对称。

散户,是乌合之众,不具有反身性的能力,也就是追涨杀跌。所以不可能成为主导资金,只能跟随加速接盘。

所以国内市场,缺少了价值投资的主导资金。


总结,价值投资在国内市场,越来越困难的核心问题

第一,无法对政策变量定性,而政策变量影响很大。

第二,长久期,不符合计划属性,因此政策的计划,和市场化的价值投资,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三,企业的价值和股东的价值,是割裂的。

第四,资金属性,外资的系统性退出,对于价值投资来说是致命的。

大部分投资者,经历千山万水之后,最终的归宿,大概率是价值投资,因为这对于普通散户来说,是生门。

但是,国内市场的生门,在哪呢?

当大部分投资者,学会了价值,坚守了价值,锚定了价值,却发现路找到了,而生门没有了?

精彩讨论

Beyondcool02-11 11:43

国内投资者离开A.股的困难
第一,国内投资,获得财富增值的机会太少,镰刀太多。造成了投资通道缺失。A股有过故事,也有过繁花,给人梦想,现实也很残酷。
第二,国内股市虽然不如赌场,但是看起来又比赌场强,因此给了很多人希望和期待,尤其是事业瓶颈,财富增长瓶颈的人,需要这个出口。除了股市,还有什么地方能挣钱呢?如果加上中年失业,那么全职炒股,可能是很多人的归宿。于是带着红利时代积累的财富,再投身股海,支持国家经济。取之于时代,还之于时代。
第三,一种寄托,这种寄托,可能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过程却让很多人对抗无意义的人生,熵增之旅,宏观周期下滑,如果和微观个体的周期下滑,形成共振,大部分人是无法忍受人生的无意义。股市存在反身性的特征,这是希望,哪怕大部分时间,被虐。
第四,个体与市场的不匹配。大部分投资者只看到了股市有可能成功的案例,对自身的能力排位,不清晰,误以为,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成为极少数人。但是随着市场进入更加困难的模式,连机构都是互砍模式,大部分散户只能是鱼肉,而不认输的心态,未必能换来镰刀的认知。
第五,没有办法睁眼看世界。很多老股民,对海外市场陌生,这个陌生不只是投资层面。从语言,文化属性,历史,政治,金融体系,太多纬度的陌生,会让人天生产生疏离感,再加上信息不通。做海外市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基础信息,包括语言,政策,文化的认知。二是底层逻辑的认知,事物本质的迁移认知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国内市场,我写文章,很多是基于底层逻辑的思考,这是看问题的本质区别,而大部分人连国内股市的底层逻辑都搞不明白,又怎么可能迁移到国外市场。睁眼看世界,对于很多人来说,从熟悉和陌生开始,就是隔着千山万水。
第六,沉没成本太高。很多投资者,虽然赔了钱,但是换来了很多教训,这些教训让自己有了一些经验积累,而这些经验无法直接迁移,只能应用于国内市场,这个时候就形成了靠经验吃饭的沉没成本,去海外,很多人要归零重来。依靠经验的人,更容易被环境禁锢,依靠认知底层逻辑的人,可以打破边际。
第七,思维懒惰,缺乏独立思考。国内大部分投资者,付出在投资上的时间。少的可怜,思考更是浅层。好在在自己的土壤上,羊群信息比较多,可以拿来主义,或者抄作业。到了海外,那是鱼龙混杂,连头绪都没有,没有人带,无人领路,困难重重。破局思维者,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弱势思维者,需要找到主,寻到光,追随光。
第八,国内市场,总是治标不治本,但是又总有留住老乡的办法。可惜信息茧房,造成大量投资者,不知道什么才是治本之法。我们对待利好,有一种天然的渴望,与宽容,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自我宽容。只要我们有态度,有改变,就很好了,至于改变什么了,解决本质问题了吗?根本不重要,我们要看到转好的迹象,这就是把A股当成亲人,夹杂了情感,而非理性看待,类比中国足球。比如最近几天的利好,没有任何治本之策,表象是带来了希望,本质上是,劳而无功,我们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战略,再到策略,没有战略的策略,只是原有战略的修补。客观来说,我们是战略路径的偏差,而非策略。先跳出来解决战略,再沉下去解决策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史传为佳话,却不会治理水患。反观李冰治水,大道乾坤,才能落子千秋。当然有策略,好过无策略,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热泪盈眶喊一句老乡别走,在中国是很管用的。
第九,教育体系下,国内投资者缺乏宏观思维,我们总是假定国运没问题,政策没问题,上面说的没问题,在这种假设下,做微观的策略。那么为什么宏观就不会出问题呢?宏观的形态又是如何的呢?宏观出现了什么问题呢?由于缺失战略视角,我们会自我安慰的说,那是顶上的事,我们小老百姓操什么心?
有多少投资者,天天说我们会不会是日本?
那么日本,昭和时代,平成时代,令和时代,分水岭怎么划分,宏观特征又是什么?为什么走出了失去的二十年,又是如何走回来的,其中那几次战略新政,改变了宏观轨迹,这些逻辑信号又是什么?细思极恐,大部分人,低头前行,把命运交给宏观的运气。
过去二十年买房的人,和过去三年买房的人,差别在于买房选房的策略吗?差在了宏观的周期位置,时代变迁的红利进程。
普通人最终赚的是时代的钱,是宏观的钱,可是却不懂宏观,不懂时代,只能说赶上了好时候,又赶上了转折期,而我们却无法自知。
第十,地球是一块蛋糕,食物链的位置,决定了价值。
日本是在一个食物链体系中的次上的位置,美是顶端的位置。
而我们是从原有食物链,脱离出来重构食物链的状态。
地球无法承载两个食物链,分食蛋糕。因此ABC是一种战略层面的角逐。普通投资者选A还是选C,这本身就是超越认知的选择题,如果无人解读,更加是完全不懂,根本没有这个思维域。
归根到底,具有宏观思维,可以看清大势,识大局的人,在宏观转折期,才能做对选择题。

icefighter02-11 11:21

如果看自媒体,发现到处都是悲观的文章,线性外推,已经一无是处。
但是去看一些搞钱人士的文章,机会依然大把。
一个4人的服装公司,一年赚几个亿,维护几万个高端客户,一天发几十篇微信朋友圈,没有任何营销费用,研发费用也为0,因为他们都是仿造国外大牌。
他们这种仿应该不是100%完全模仿,应该风险不大,毕竟zara这样的快时尚公司也因为仿制经常被告。
再比如,一个90后国内女生,原来在国内沃尔玛上班的,这几年凭借沃尔玛和costco的渠道,自己注册北美品牌,找国内公司代工小家电,电竞椅,咖啡机,一年几亿的销售额,公司才十几个人,利润率贼高。
我相信股市也一样,但是需要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去那些别人不会关注的地方多思考。
当然有些显而易见的公司,大家都知道好,但是可能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这种公司也是可以的。

任逍遥kelvin02-11 08:45

价值投资和物理学一样,都来自西方
物理学的基础是,宏观测得准(经典力学)和微观测不准(量子力学)。在经济领域,宏观经济能分析和推测的东西,到了微观领域(个人、企业、行业)则不一定。这也是索罗斯所言的人类社会的测不准现象。也就是,不能用宏观的框架去推测微观,这是方法论的格格不入。牛顿说,他能运算天体运动规律,却算不出人类的行为,就是很明确的说明,宏观的规律不适用于微观
价值投资也建立在“宏观测得准,微观测不准”基础之上,巴菲特之所以敢长期持股,忽略微观扰动,是因为他面对的宏观背景是可测的,制度是可预期的,稳定的。而微观上的不确定、市场先生的歇斯底里,巴菲特选择了忽略,因为本来就是测不准的。
反观我们,不仅微观测不准,宏观也测不准(突发性、不可预期性、计划多变性),所以何来价值投资?
证毕。

W50102-11 10:38

我个人:1.国家政策指引的产业(国家已经指明了方向,如当年的高铁光伏锂电池电动车芯片等等)国家指向哪,我的关注跟向哪。2.选择其中未来市场空间大的行业,推理其可发展性可行性,观察身边此行业的渗透状态变化。3.在这行业中选择几个有竞争力的公司(什么构成竞争力?聪明的投资者该知道),然后跟踪行业信息和公司项目进展。结合技术形态增减仓。成长价值投资,只做成长一段。任何行业达到60/70%渗透,即不再适合做成长投资。
简言之,我认为:
1.宏观上,国家对行业的指引政策,是根据国家的需要,虽然因为太大,不能细化,但大方向不会错。
2.一般企业投项目,得自己掏钱,但国家扶持的企业有政府补贴几亿几十亿,这显然是不一样的投资成本。
3.国家为什么补贴它扶持它?因为国家需要它,国家看得上它。这两点难道不代表它的价值?
在中国,跟国家政策走就对了大半,剩下的就看个人的脑子和技术水平。不过没做过成长的人,一时改不了。我做企业成长的锚在于:政策指引、行业未来空间、企业竞争力。具备这三项,该来的总会来,而且它一定在下一轮牛市的风口。

光明意志02-11 12:12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平时接受外面的信息太少,而能接受到的又是选择性的、美化的、有立场的,导致长时间形成了桎梏,同时还有一些家国情怀在里面,跟投资没有彻底分开,不够客观。我们这一代从78开始一直走着上坡路,遇到了任何困难也想着复用30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能看到系统性风险并破局的很难。

全部讨论

真的认可楼主的推文,就应该离开大A吧
如果认可楼主的观点的同时,继续留在A股,无法知行合一啊?

02-11 08:45

价值投资和物理学一样,都来自西方
物理学的基础是,宏观测得准(经典力学)和微观测不准(量子力学)。在经济领域,宏观经济能分析和推测的东西,到了微观领域(个人、企业、行业)则不一定。这也是索罗斯所言的人类社会的测不准现象。也就是,不能用宏观的框架去推测微观,这是方法论的格格不入。牛顿说,他能运算天体运动规律,却算不出人类的行为,就是很明确的说明,宏观的规律不适用于微观
价值投资也建立在“宏观测得准,微观测不准”基础之上,巴菲特之所以敢长期持股,忽略微观扰动,是因为他面对的宏观背景是可测的,制度是可预期的,稳定的。而微观上的不确定、市场先生的歇斯底里,巴菲特选择了忽略,因为本来就是测不准的。
反观我们,不仅微观测不准,宏观也测不准(突发性、不可预期性、计划多变性),所以何来价值投资?
证毕。

老师提出了问题,可答案在哪里

02-11 11:13

A股不适合价投的原因,很多都说到了。
但是,虽然有如此种种,A股依然有自己可取之处。
譬如这几年煤炭的火爆,不就是例子吗?虽然我自己也错过了。
在美,欧,日之外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自己的牛股和优势产业。例如土耳其的碳纤维就是例子。
现实生活中,国内每年依然有大量的民企在赚想象不到的大钱。
我现在的想法,还是尽量找可以避开这些宏观等风险的企业。
譬如铜矿,锂矿行不行?空调制冷剂行不行?
欧美再对抗,他们也不是万能的。中国依然有企业可以活得很好。
欧美再保护,他们有些行业也起不来。譬如光伏制造业,去年欧洲的企业纷纷关闭产能。欧洲本土的锂电龙头northvolt进展也是非常缓慢。
以前我喜欢对标日本,美国,找国内映射。这种模式也会有失败之处。譬如煤炭,你就很难这样映射出来。
美股AI最牛,而日本去年最牛的10个股票,基本上都是半导体相关。
但是我们的AI和半导体不行啊,如果这样映射,反而可能很失败。
那么进一步思考,日本,欧洲错过了互联网红利,电动汽车红利,也大概率错过AI红利(都在美国手中),但是他们其它产业就完了吗?
譬如日本YKK这样的拉链龙头,优衣库这样的服装龙头,和你日本错失互联网,电动汽车,AI红利有什么关系呢?

02-11 09:03

是啊,我做了20年股市,也很有这种感触,a股这种体系下,长期就算再厉害的人,赚再多的人,总有一天也会毁灭,因为天上全是达摩斯克利剑,在场内 你能逃过所有么?

发行价离谱是一个核心因素。
排除做假因素,发行价都已经透支了未来十年数十年的收益,上市之后能咋样?
远古有中石油、海普瑞等,上市即巅峰。
近的看到$万润新能(SH688275)$ ,发行价299.88,才一年多的时间,现在跌到了多少?48.04。
大金链子@梁宏 说新股发行贵,但是规矩都玩成这样了,他还不是照样要参加啊,浙江国祥他不是也参加了。
有人做过一个分析,机构特别是公墓都是参与做局的,抬高价格最终抛给散户或者基民买单。

02-11 16:39

深刻阐述了zg政策股市。对于外资持续流出,也许他们是看到了未来上层路线严重偏差的风险

02-12 01:28

如果楼主举例的中国移动具有高Roe,中国老百姓怎么办

02-11 21:50

表象上,我们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但是本质上,我们骨子里没有改变。

02-11 13:43

生门也有,就是银行白酒。四大行五大白。通货膨胀是唯一成立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