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 Facebook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36回复:66喜欢:397

最近看了一篇 Ben Thompson 的文章 Facebook Lenses,把一些重点和自己的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对FB感兴趣或者英文好的朋友建议先看原文。

文章写于Q2财报出来FB暴跌之后,作者从5个角度透视了 $Facebook(FB)$ 这家公司,以回应Bloomberg对FB的评论——这份财报是一个彻底的灾难。

1. 财务透视

财务是财报的主体,也是这次的焦点和股价暴跌的原因。作者认为,虽然不及以前,但整体上看财务还算不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结论我基本认同,没什么新鲜的。

倒是关于互联网公司成本结构的讨论更有启发。作者提到互联网公司的营业利润跟传统企业不一样,由于盈利模式主要是广告,可变成本忽略不计,成本更多的在研发、营销和行政等相对与销售额无关的部分,我由此联想到两点:

其一,这可能是不少懂财务和传统企业经营的人(比如巴菲特)看不懂互联网公司的一个原因:因为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本来就有波动,互联网公司因为这个成本特点,导致经营和财务状况波动更大,仅仅通过短期财报就很难看懂公司前景。

其二,互联网公司的成本和收入不仅在部门或业务层面分离,在时间层面上也经常不一致,先烧钱再赚钱在互联网行业是一种典型的模式。以Google为例,前期探索和搭建搜索引擎的研发(人力)和服务器带宽等非可变成本极高,但产品成功之后,广告收入能短期内呈指数级增长,远远超过成本的增长率,形成「躺赚」的局面。这也是互联网公司需要VC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特点,看完后面几个角度能更好的理解它。

2. 产品透视

作者提到对于「Facebook」这个词,很多人经常混淆作为产品的它和作为公司的它。这点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尤其重要,也是很多散户和新手常见的错误之一。

比如很多人说「FB不得人心,没有年轻人和潮人喜欢」指的是公司还是产品?产品的话尚有争议,公司可就肯定不对了:它旗下的Instagram几乎不受负面影响,很多明星和潮人也都天天用它。而且,Instagram刚到10亿用户,不到FB的一半,成长空间同样惊人。看看 $Snap Inc.(SNAP)$ 几乎停滞的月活数据,更能理解Instagram对于FB的重要性了(尤其未来)。

在产品层面上,作者还多次使用了一个我平时特别喜欢也屡试不爽的比较思维。

比如,不少人诟病FB在北美用户增长停滞,但人家月活用户占总人口的65%了(分母包括13岁以下的小孩哦),用户没有流失就是成功。再比如,FB不少人是边骂边用,确实不算完美,但难道不是用不用更重要么?和没人用也没人骂的产品一比高下立判。包括欧洲GDPR政策也是:对FB影响固然不小,但考虑到GDPR并非仅针对FB,而规模效应和用户粘性其实导致了GDPR对于FB的影响反而可能是所有类似公司和平台里最小的。

3. 广告透视

作者提到FB广告的一个重要特点:从产品线看是分开的,从广告平台看却是一个整体系统。最近FB在各个产品线都推广的Stories系统尤其如此。在这一点,国内的头条系产品跟FB很像。

从FB的角度看,好处显而易见:规模效应节省成本,所以Instagram的商业化进程就比FB当年快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从广告主的角度看,一个广告系统覆盖不同的目标人群和产品形态,让广告主几乎可以一站式的在此花掉大部分广告预算,实现ROI的目标。这个就是很可怕的竞争力了。看看国内的同行,微信产品团队在腾讯内部非常独立自主,但广告系统却还是得用广点通,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BTW,又一次证明,收购Instagram是多么的正确。

4. 护城河透视

护城河是互联网和创业公司嘴边的一个高频词,从投资者角度看就是防守竞争和躺赚利润的前提。作者在这一部分更多的是从护城河的角度把之前的重点串起来。

社交网络和广告系统显然是它的护城河,不用多说;有意思的是,作者说GDPR等严格的隐私政策也是护城河:因为规模效应、用户粘性和技术能力导致FB在这一块不仅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操作上也更经济。更重要的是,这个能力是最近几年才建立起来的,换句话说,相当于FB的护城河又多了一条——这点和财务状况的变化恰恰相反。

5. 存在透视

最后作者升华了一下,谈了谈FB存在的理由,还装逼的用了一个法语词汇:Raison D’être。这个点看似很虚,但其实对于互联网公司和产品很重要,很多逻辑对于 $腾讯控股(00700)$ 等互联网公司同样管用。

针对FB上备受争议的各种低俗、小气和恶意的内容,作者的认为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到处都是低俗、小气和恶意,当然也不乏高雅、大气和善意;而FB就是实体世界的镜像。退一步说,即使FB被消灭了也大概率会出现另一个反应这个世界的产品出现。

最近滴滴的各种负面甚至雪球的各种争论其实都跟这个相关。很多问题当然存在,大公司也有义务去优化;但是否责任都在公司,对于问题是否采用零容忍的态度就值得商榷了。存在即合理,大概是作者的暗示。

还有一个层面,作者没有提,我觉得也很重要:在移动互联网和纯互联网相对比较成熟的今天(所谓下半场),功能和交互很难在短期内有范式的转变(类似从PC到移动,从键盘到触摸屏),这些护城河足够宽的公司(FB和腾讯)在3-5年之内真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难有对手。

当然,继续保持过往的超高速成长和超高PE是不太可能了,估值上应该保守一些。但就像作者说的,from phenomenal to fantastic(从非凡到出色),未来这些公司的增长超过99%的上市公司是大概率事件,合适的仓位和价位下持有他们,比「捡烟蒂」要营养得多。

@今日话题 @雪球 @坚信价值 @不明真相的群众 @叮当他哥-丁昊凯 @仓佑加错-Leo @投资者摩西 @刘志超 @Ricky @伟彦刘 @s_crat @unite_zhao @余晓光  @宁静的冬日M @价值漫步

全部讨论

2018-09-17 23:25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100.00,也推荐给你。

2018-09-18 23:05

FB

2018-09-18 00:28

很棒的视角!

2018-09-18 00:03

很好

2018-09-17 23:57

FB现在估值很低,最近都是坏消息,要再能发酵下,再下来点就非常值得入手。

2018-09-17 23:55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2018-09-17 23:36

感谢,学习了。

2021-04-05 13:29

杨天南30万征稿原来是假的,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营销他翻译的《巴菲特之道》,目的之二:是为了盗取别人的知识成果,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还可以窃之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