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市场转型乏力,粗放发展难持续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近日美年大健康和$爱康国宾(KANG)$相继宣布上市计划,粗放型扩张的体检市场能否成功转型,走出同质化,取决于对健康服务的理解,以及对服务质量的保证。

中国预防医疗(体检)市场规模约500亿人民币,其中私人预防性医疗保健服务市场约70亿,占总体规模15%左右。公立医院依然占据体检市场的绝大部分,但私人体检服务随着连锁体检机构的兴起,公司对雇员健康的关注度增加,有望扩大市场分额。

私人体检市场与医院的最大差别在于:服务更有效率,用户友善(user friendly),更多私密性,后端增值服务——包括雇员数据,个人健康解读和健康信息。根据卫生部的数据,2012年有2.87亿人参加体检,但只有不到8%选择了私立体检服务。人口比例之低,一方面解释了私人体检市场的中高端属性以及高毛利,一方面也揭示这部分市场仍然有发展空间,尤其是往下走,从一线城市发展到二三线城市。

可就目前来看,体检连锁发展的模式却依然是粗旷的。靠开新店或者合作加盟来做大市场,推高营业规模,是大部分体检服务商采用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资金要求大,且体检公司之间缺乏差异,往往在同一地区直接竞争,成本大,难免最终陷入价格战争抢客户。

私人体检服务发展的同质化(lack of differentiation)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服务项目,大部分套餐大同小异,主要有公司团体体检套餐,个人套餐,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套餐,以及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针对某项疾病的防范筛查。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和慈铭体检,虽各有侧重,但均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其中公司团体,女性健康,家庭健康是他们争抢的方向。虽营销手段不同,但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公司和个人往往最终通过方便程度和价格来筛选。

其二是发展模式上,地域性扩张仍然是主力发展模式。美年大健康目前拥有最大的连锁网络,覆盖26省48市,拥有超过100家体检医疗中心,比两年前的将近70家增加了40%多,发展速度迅速。相比之下营业收入两年内平均增速为35%左右,2013年突破11亿人民币。爱康国宾和慈铭同样,或者通过直营体检中心,或者通过合作、加盟,门店数量在过去两年内几乎翻番。和美年一样面对高额投入和运营成本,拉高营业额的成本很大。

最后则是在细分领域同质化竞争同样明显。$慈铭体检(SZ002710)$第一个抛出上市计划,当时表示将大力拓展高端和增值业务。如今美年和爱康国宾同样争相IPO,而高端增值也是他们的口号之一。三家定义的高端增值业务差别不大,对于企业来讲,能够获得员工健康分析,危机预警,企业诊室等服务。对于高端个人,则是更便利的就医通道,包括海外就诊,专家意见等。

这些增值服务有一定市场,但各家除了争抢高端医疗资源,网罗更多专家外,竞争手段乏力。而医院方在此类业务的合作上不可能是排他性的,也就意味着各家体检公司争抢的是同质的资源,很难让用户有忠诚度。




无论IPO进程如何,体检公司转型在所难免。爱康国宾的设想是通过就医通道,疾病筛查,慢病管理,转向健康管理服务。这是在国外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尤其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慢病年轻化的前提下,健康管理的潜在市场很大。可目前中国市场很难做到让用户直接为健康管理服务本身买单。

在美国,健康管理作为保险公司和医院教育用户,控制医疗成本的手段,得到了支付方(保险公司)和服务提供方(医院)两方的支持,可以成为掏钱者。而在中国,健康服务定位为向用户收费,而相比就医买药的迫切,或者体检的硬需求,健康管理显得软很多,用户不愿意直接掏腰包。

美年大健康的差异化路线则包括:体检与旅游结合,移动体检车(主要针对企业),高端出国体检,以及团体健康服务(包括企业健康白皮书,企业诊室等)。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比较零散,不可能成为主营业务的支撑力。

除此之外,体检中心在做大规模后还面临设备和医生的压力。在经历了一阶段粗放式增长后,服务效率和准确度成为挑战。体检公司不但要拼仪器的先进度,还要拼流程的规范,服务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以往靠退休医生和年轻医生担当体检重任的发展模式需要改进,要做健康管理,就必须有有经验的医生,提供可靠的意见和长期健康检测。这些都会增加后续发展的成本。

三家巨头的IPO一方面是迫于投资方着急资本套现的压力,一方面也是到了转型的当口,谁能从这种粗放模式中找到合适切入点并成功转型,谁才能长期赢得市场。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