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031:房地产政策频出,地产股否极泰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周五关于房地产的政策是热闹非凡,盘中新华社直接报道了三条和房地产直接相关的消息,引爆了房地产相关的股票,万科保利两大地产巨头双双涨停,进而带动了整个市场热闹了起来,一举扭转颓势,逼近年内高点。

那么,这是否预示着房地产真的到底了?

我们既然聊股票,就必须从两条线分析到没到底,一条是房地产公司的股票,另一条是房地产这个行业。

先来说说跟我们股民直接相关的:地产股。A股的房地产公司股票很多都在香港和大陆两地上市。香港那边的地产股早已是破产估值,下跌80%-90%的比比皆是,就连龙头万科的港股都跌去90%,恒大更是几乎归零。正因为香港的内房股都已经按照破产价格去算了,几乎透支了最坏的预期,从行业指数层面上看,大概率是到了底部,但对于个股而言,风险并没有完全解除,还是有暴雷风险,比如碧桂园融创等都可能步恒大后尘,我们不应该介入具体个股。A股这边地产股最近几年也不好,但是相对港股而言,下跌已经温柔了很多,行业指数没有经历过于离谱的崩塌,三年的跌幅甚至赶不上医疗和中概互联,风险释放不如港股充分,所以还是应该留点戒心,不宜重仓,不要碰非国资的房企股票。

我个人也仅仅是定投了A股的房地产ETF,定投了三年时间,目前亏损14%,最大亏损到过30%:

从这个走势来看,其实三年地产股指数的波动并不大,即使出现了很多暴雷的情况,指数的安全性还是可以的,中间数次因为利好消息暴力反弹而回过本,但一直都抱有侥幸心理,没有跑掉,这次反弹力度足够大的话,我会选择适当减仓,如果能反弹到22年4月的反弹高点,我甚至会选择清仓,去拥抱确定性更高的医疗行业。

曾经一篇关于万科的文章,表达了对万科的看好,并且公布了抄底的计划:《股027:万科会暴雷吗?》。显然没等到3字开头的万科抄底价格,错过了这波反弹,但是并不感觉有什么可惜的,制定好的计划就遵照执行即可,跌到想买的位置就去买,没跌到就管住手,这是投资操作中的基本纪律。

再来说说房地产这个行业。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极长,影响范围极广,上游钢铁、建材、玻璃,下游家电乃至白酒都跟地产相关,想要凉透是不可能的,但是地产行业的整体趋势确已是肉眼可见的逆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出现之前二十年蓬勃发展的景象了。

资本往往最先嗅出一个行业的变化,在房价2021年见顶之时,很多地产公司股票已经在2017年甚至2015年就已经提前见了顶部,到21年一线城市学区房引起最后一波疯狂的时候,实际上很多地产公司股价已经下跌或者横盘了四年,颓势早已显现。如今,房价尚未见底,但是公司股价却可能提前见底,随着政府以后推进住房收储,地产公司的最坏时刻已经过去,虽然以后什么城镇化减缓,新生人口减少,导致房价可能进一步下跌,但对于地产公司而言,破产风险解除,行业收缩只会导致利润少些,这已经大大优于“破产”的预期了,所以股价反而会提前反应。至于房价跌到何时,可能得等到大家认为未来生活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房价才有可能止跌。

有人说,现在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而且首付只需要15%,应该会刺激大家去买房吧?实际上,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现在就业难,收入难以提高,而且工作越来越辛苦越来越不稳定,你让人付15%的首付看似减轻群众的压力,但是群众考虑的是以后有没有稳定现金流去还贷款,会不会突然被裁没钱还房贷,成了“被执行人”,以及我在加上了六点五倍的杠杆(100%/15%≈6.5)之后,万一房价下跌,损失放大六点五倍,房价继续跌15%,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的首付直接归零,相当于白白996了几年,房价如果跌30%(很多城市都已经跌了30%)那就彻底成了负资产,辛苦多年,还不如什么都不干躺着几年收益高(躺平之风盛行跟这也有关系)。群众不是掏不起那一点五成的首付,而是担心的是这些后续的问题。

我的持仓

得益于中概互联ETF和房地产ETF的表现,最近整体资产升值比较快,一万块钱的亏损一个月时间几乎抹平,遥想当年看着日益放大的亏损,虽然只是纸面浮亏,但依旧不自觉收紧了口袋,不敢乱花钱了。而如今,资产升值之后,花钱也有了底气,想吃什么,想买什么也不再纠结。

见微知著,我个人是这样,那么千千万万个个体是否也是如此呢?如果中国人的资产价格上升(房产,股票)的话,资产负债表就会变得健康起来,会不会消费就会变好,企业库存就会降低,内需就能拉动,有了需求企业也有了动力继续扩大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利润,工人的工资就会提高,继续增加大家的消费需求。。。这不就循环起来了吗?水不就活起来了吗?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切经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相反,如果资产价格一路下跌,大家都不愿意消费,企业赚不到钱,大家收入提高不了就更不敢消费了,这就陷入了死循环,要解开又得花上几年乃至十几年时间,隔壁的日本就花了二十多年才走出这个阴霾,希望我们不要步他们的后尘。

第一次出现盈利的基金比亏损基金多的情况,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与年初那种绝望的气息完全不相同了。

总结

1、地产公司的股票价格,港股那边是基本按照破产估值给的,风险释放比较充分,A股这边地产这几年下跌并不夸张,还需要慎重。

2、地产行业是大趋势转变,未来再也见不到过去二十年的盛况了,但也没必要过度悲观,随着经济的回暖,人们收入水平提升,房价会稳住。

3、盈利基金数量超过亏损基金数量,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或许就是一轮牛市的开始。

$房地产(CSI931775)$ $万科A(SZ000002)$ $保利发展(SH600048)$ #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