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智慧:正确的大量阅读

发布于: iPhone转发:24回复:8喜欢:154

能够改变生活的,往往是那些简单却不容易的事情。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过去50多年间借助成功投资积累财富,在福布斯去年3月发布的2015全球富豪榜上位列第三。

巴菲特自2000年起每年拍卖一次与他共享午餐的机会,把拍卖收入捐给美国慈善机构格莱德基金会(Glide Foundation),用于帮助旧金山地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中标赢得午餐机会的人,可以带上七位朋友一起赴宴和股神巴菲特一起吃一顿牛排,并且拍照留念。2016年巴菲特慈善午餐拍卖结束,一名匿名买家以345.6789万美元(约合227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竞得。

咱们不妨看看参加巴菲特午餐的中国人有谁。第一位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中国人是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在2006年以62.01万美元中标。第二位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中国人是被称为“私募教父”的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赵丹阳,在2008年以高达211万美元的价格中标。2015年中标的是第三位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中国人,天神娱乐董事长朱晔,其中标价为234.5678万美元。

我有幸在吴军的《硅谷来信》中,了解到几位中标者与巴菲特长达3小时的午餐谈话信息。这些谈话信息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但是,我没能准确理解这些智慧,更无法用它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和赢得巴菲特午餐机会的人相比,这中间的距离实是资本量级和认知量级的双重差距。

所以,在这里我想谈论的是,从巴菲特公开言论中,我所领悟到的人生智慧。能够改变生活的,往往是那些简单却不容易的事情。

Warren Buffett says, "I just sit in my office and read all day." When asked how to get smarter, Buffett once held up stacks of paper and said "read 500 pages like this every day. That's how knowledge builds up, like compound interest."

“大量阅读”就是巴菲特最核心的人生智慧,简单高效实用。

“大量阅读”简单吗?

答案是,简单却不容易。

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看新闻、刷朋友圈、逛微博……还有读书,大量阅读似乎很简单。但,巴菲特所说的“阅读”不是这样的。

【注意】本文引号(“ ”)内的词组,特指其背后的正确概念。

你真的会“阅读”吗?

绝大多数人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甚至不知道“阅读”的正确概念。

很多人会说,我平时也常看书,可总觉得看过就忘。很多人习惯于打开一篇标题很有吸引力的文章,漫不经心地“努力”搜索“有用”信息,随着指尖的快速滑过,一次阅读就结束了……全然一副走马观花的样子——不走心呐!

曾经我是这样理解阅读的,也真的就是这样阅读的,但,这样的阅读真的有意义吗?

事实证明,这样的阅读毫无意义,因为这根本就不是“阅读”。

问题的根源就是——对“阅读”这个概念的错误理解。

我们所理解的世界,是由一个一个又一个的概念组合而成的。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的脑子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里空缺某个概念,那么整个民族就倾向于从未想过那个事情。

如果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所以,正确的理解“阅读”这个概念,极其重要。“阅读”这个概念的不准确,会直接影响我们所有的阅读行为,进而影响学习能力……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阅读”,当然,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读书笔记”的概念。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它会让你陷入无尽的死循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不能正确理解“阅读”导致无法有效获取知识,无法有效获取知识导致学习能力持续弱化,学习能力持续弱化又导致无法正确理解“阅读”。

为什么是“绝大多数人”?因为,能够正确理解“阅读”这个概念并付诸行动的人,可以有效获取更多的知识、持续强化学习能力,进而变成学霸级的牛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信我,如果你能读到这篇文章,这是我的荣幸,如果你能读懂这篇文章,这将既是我的荣幸也是你的幸运。

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而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几乎可以凝炼成两个条件:

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

概念之间有没有清晰、准确、正确的联系。

正确“阅读”是怎样的?

曾国藩看书有四诀:看、读、写、作。看,即是把书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的看一遍;读,即是再把书从到到脚读一遍;写,即是再把书从头到脚抄一遍;作,最后再针对那本书的要义,写一则读后感,细细拿捏揉搓书中精髓。在他看来针对每本书,都需要用这四字来轮一遍,这样才能叫看完一本书!

中国比特币首富李笑来说,“要读就要认真读,使劲读——只字不差地阅读,只字不差地反复阅读,甚至只字不差地朗读。”

阅读的核心是存储(记忆)。其实,在我看来,仅仅反复只字不差地阅读也是不够的,如果看到了不错的文章,尽量把它放到脑子里,或者花点时间记录下来,或者就像曾国藩读书一样,直接按照“四诀”轮一遍。总之,你起码要为它花费些力气,它才有可能印在你的脑子里,进而在某个节点和其它知识产生联系。

正确“阅读”目的是什么?

阅读目的无非就是获取新知识,准确的讲,是把新知识以“长期记忆”的方式存储到大脑里。

现代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大脑记忆并不像数据存储在硬盘里那样,大脑记忆极不稳定。我们的记忆极不稳定,也很容易改变,这是个坏消息。但好消息是,这种有缺陷的记忆是进化而成的。对于一个从不休息的信息加工系统来说,只有旧记忆不断消失,新记忆不断形成,才能维持系统高效运转。大脑把未来可能用到的重要信息存储到“长期记忆”中,把不值得留下的信息删除掉,这种信息筛选工作简直是物种进化的奇迹。有时候,它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很多人会说,我平时也常看书,可总觉得看过就忘”。其实,这也并非不可改变,比如:前面提到的巴菲特、曾国藩、李笑来等等,他们都找到了很好的记忆方法。

正确理解大脑记忆原理,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关键,也是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改变生活的前提。与“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相对应的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意识、思考的区域,比如这篇文章的内容,现在就在你的工作记忆中。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电脑的内存,电脑内存断电就清空,工作记忆“用完”就清空。

因此,所谓记忆力的提高,实际上是提高“工作记忆”到“长期记忆”的转化率。 “我平时也常看书,可总觉得看过就忘”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看书这个过程只是一段“工作记忆”,它不会自动转化成“长期记忆”。

进一步总结,绝大多数人所谓的阅读,只是构建了一段“工作记忆”。做个简单类比,我们就像一只豪华版的猴子……一只背着背篓的猴子,去不断重复着“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却从不自知。猴子只有把手里的玉米放进背篓,而不是直接扔掉,才能避免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我们的大脑就像这只豪华版猴子,“工作记忆”就是猴子的手,“长期记忆”就是猴子的背篓。猴子只有两只手,拿不了多少东西,所以猴子想摘桃子就得扔掉玉米。大脑对信息的态度就像猴子对玉米的态度一样,“工作记忆”空间有限,大脑想要存储新信息就得删除旧信息。那只豪华版猴子不知道把玉米放进背篓里,我们也同样不知道把信息放进“背篓”里。猴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会把玉米放进背篓里,那我们应该学点什么呢?

长期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把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做读书笔记、思考和写作都是有效的方法。

简单的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思考的越多,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结就会越多,你获得的长期记忆就会越多,你的记忆才会越牢靠。

“大量阅读”是巴菲特的人生智慧。

现在,你把这个智慧放进“背篓”了吗?

下面才是巴菲特智慧的最核心的内容。

获取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用”。

“用”才是最有效的记忆手段。

“用”才是最有效的记忆手段。

举一个通过阅读把知识放进“背篓”的实战版例子:

干货:最简单高效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第一步,在每一章节的最后,记录问题和能在其它场景运用的要点(不是简单的总结文章内容);

第二步,读完全书一周后,重新阅读标注过的重点内容和读书笔记,把需要记忆的要点和内容记录到书的封面内面上(标注页码)。

第三步,再过几天,重新浏览全书,把需要记忆的核心要点摘抄到笔记本上,编入自己的知识库。

这是我在国外网站上读到的一篇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文章的核心就是,介绍如何通过做读书笔记提高阅读的记忆效率,这套方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短期重复,提取运用文章要点,进而把它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能够改变生活的,往往是那些简单却不容易的事情。

正确“阅读”就是一件简单却不容易的事情。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获取知识最终目的是“用”,

“用”是最有效的记忆手段。

“大量阅读”是巴菲特的人生智慧。

你把这个智慧放进“背篓”了吗? @今日话题 $东阿阿胶(SZ000423)$ $中国平安(SH601318)$ $华谊兄弟(SZ300027)$

全部讨论

2018-07-23 23:58

没有什么深度的文章,纯粹是浪费大家时间

2018-07-23 21:59

高度认同,认识不浅!

2018-07-24 15:24

重要的东西往往简单,但却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同,即使认同也不一定都能做到!好文!

2018-07-29 11:00

不错

2018-07-24 22:16

垃圾币

2018-07-24 16:16

框架搭的大,内容写的少

2018-07-24 07:19

扯,背书吗?多看经典就可以了,反复看。背书就有点扯了

2018-07-24 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