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股份:连续两年审计结论“非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年审:连续两年审计结论“非标”

高鸿股份2023年的年报审计,在2022年“保留意见”的“非标”基础上,再次被“保留意见”。

这已经是审计机构连续两年,对高鸿股份出具“非标”版审计意见,并且还出自同一个主要原因,即“笔记本买卖”事件。

这要从2019年高鸿股份“自愿”对孙公司进行“债务加入”说起。

高鸿股份通过子公司“高鸿数据”,对孙公司“高鸿科技”持有100%的股权。此后,“高鸿科技”与常州的三家公司长期有贸易往来,2019年初,高鸿股份向这三家常州公司出具《承诺书》,为“高鸿科技”背书:假若“高鸿科技”违反销售合同,不按时付清货款,则高鸿股份负责清偿,该承诺期截至上述贸易终止日。

结果,高鸿科技在2022年1月初就开始违约,其对2021年购买的9批华硕笔记本无力付款。逾期后,常州公司开始向高鸿科技催收,但未果。之后,上述常州公司作为债主,与第三方“实道公司”签订《债转协议》,把上述9笔债权“倒手”就卖给了“实道公司”。

很快,实道公司作为原告,在2022年四月份诉至常州法院,要求被告高鸿股份、高鸿科技支付9批货款,本金共计2.8亿及违约金等费用。一审法院经过审理,也认为高鸿股份确实构成“债务加入”,并判其承担责任。

就因为这,还影响到2021年的业绩数据——该事项影响2021年收入约2.5亿,成本约2.5亿,影响利润约100万。

但高鸿股份不认可一审判决,认为根本不构成“债务加入”——不符合债务加入的构成要件或基本特征,更没有债务加入的意思表示,亦无对货款支付提供“担保”的真实意愿。

常州中院已在推动二审程序。2023年4月19日,中院已询问各方当事人,此后6月14日也已经开庭审理,但至今仍未判决。

对此,笔者采访了深耕股票维权领域多年的江苏胜衡律师事务所主任宋联民律师,他曾经代理投资者对上百只股票索赔案获得胜诉。

他认为,高鸿股份上诉的主要理由,是认为案涉主体已涉嫌合同诈骗,并且本案不存在交易实质,由此导致合同相关条款无效,包括债务加入亦“归于无效“,这种抗辩理由如果成立,那么高鸿股份就可以规避掉全部“代偿”责任,并且高鸿股份已向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报案并已受理。目前2.8亿案件的二审“正常审限”已届满,但法院迟迟未下判,估计在等刑案的侦查和审判结果,所谓“先刑后民”,这也是基本法理。民事诉讼的“侦查权”受限,没道理在涉嫌刑案的相关事实被定性之前先下达判决,也无法判决;所以,虽然已有两年的审计结论因此也“受限”,但投资者还需要耐心等待。

律师认为,2023年审计结论出具“保留意见”,除了延宕2年的上述案件,还有应收账款(公司第一大债务人“南京庆百”欠付子公司“高鸿数据”4.12亿的货款已经多年无法收回,并且公司已计提80%的坏账准备,而2023年高鸿股份再向其支付3个亿,作为“合作保证金”,理由是“南京庆百”准备以股权资产偿还部分债务,这笔“反向支付”疑团未解)、使用权资产等无法自证“财务正当性”的问题,导致审计机构拿不到足够的审计证据,公司或涉嫌存在应当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宋联民律师认为,凡在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29日期间买入高鸿股份股票,且在2024年4月29日晚间收盘时仍然继续持有的投资者,有望获赔挽损。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可以与律师取得联系,可按江苏胜衡律师事务所或宋联民律师名称进行网站详询。

值得关注的是,4月16日晚间,高鸿股份称,4月12日又收到常州法院12起案件的起诉材料,原告仍然是“实道公司”,这次涉案金额近6个亿,案由也仍然是笔记本的买卖合同纠纷。

而“惹事”的那家“孙公司”,高鸿科技,也早在2021年底,被高鸿股份以18万的对价卖掉了。

股权结构:没有实际控制人

经过混改的高鸿股份,目前仍然为混合所有制。

2021年12月底的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就已表明,高鸿股份已经成为一家无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的上市公司,并且国有独资的“电信研究院”迄今仍为第一大股东。

但截至2021年底,“电信研究院”持股比例仅13.04%,即便加上子公司“高新投”对高鸿股份的持股比例0.36%,合计也仅13.4%,而高鸿股份的前十大股东中,除“电信研究院”之外的其他股东之间又不存在一致行动关系,所以高鸿股份的股权非常分散, 没有哪个股东可以对股东大会的决议施加重大影响,也不存在多个股东合计持有、或者支配大于股本总额30%的表决权,此谓无实控人。

附加说一句题外话:上市公司越来越流行“无实控人”;所以,没有实控人,其实也没那么要紧。

现代企业的运作愈加复杂,这让企业所有者(创始人或者控股股东)亲自担任高管的作法,不再适应大势。真正决定大股东地位的,不再是“高持股”或“钞能力”,而是其管理能力。这是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渐采用无实控人模式的根本原因。

例如A股的天神娱乐,在曾经“家长制”的管理模式下,创始人“一言堂”导致公司濒临破产。2019年,小股东展开维权自救,联合提名多名董事候选人成功获选,占据多数席位,由此进入小股东联合治理的时代,公司成功涅槃重生了。

2024:展望

4月30日至今,也不过区区半个月时间。

但耐不住性子的高鸿股份,其股价、市值近期均已跌去近40%。这也难怪,连续2年审计非标,真的耗尽了投资者的耐性。

宋联民律师说,高鸿股份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但2019年出具《承诺书》时,存在未按《股票上市规则》及《公司章程》履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审批程序并及时披露的失范情形,且涉及金额较大,影响公司内控的有效性。公司有可能面临一定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导致历史财报出现错报的风险。

自诩有着“草根精神”的高鸿股份,不能总让投资者嚼草根吧?

作为大股东,电信研究院是时候刷一波存在感,对高鸿强化管理,再输血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