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走天下之:闪击欧洲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8回复:151喜欢:112

欧洲人一个月挣几千欧,一顿饭十几块钱,几十块钱。中国人一个月几千人民币,一顿饭十几块钱,几十块钱。其实大家的日子是一样的。由于物产丰富的原因,同等阶层背景下,我们的日子可能过得更好一些。
本来的岁月静好被汇率无情打破。如果拿着中国的收入来欧美消费,那自然每每令人炸舌。但是反过来,让深圳人回哈尔滨过年,则挥斥方遒。于是中国制造钻了空子,拿着人民币成本去跟人家竞争。抢来的钱又投入到如何更便宜的内卷中来。
这一切帮助欧美对抗了通胀,抢走了一些利润,大家都清楚,并且默许。究其原因,我想是欧美有一种文化自信。
那就是:不管你们挣了多少钱,这之后你都会拿钱到我这里来消费。而且我让你挣这些钱,真的不是我自己不能做,而是确实不值得做。(比如大规模的农风光抽蓄互补,难道不能让欧洲电量翻倍么?看着欧洲到处负荷区隔壁的分散式风电,我们的大基地不累么?)
他们做了一个吸引有钱人的机制,不论是旅游还是生活,你看到的岁月静好让你甘愿把之前几倍的利润再翻倍的拿回来。中外贸易逆差之后,旅游、奢侈品、高档汽车、钟表、移民,完成了一轮转换。
这个时候就体现为西方抢钱能力的内卷。哪个国家创造了更吸引有钱人的机制、产品,就会迎来更多的回流利润。并且是轻资产高ROE。中国人做的是集中力量挤压欧美的穷人,欧美做的是集中力量收割中国的富人。
想要打破这种格局,结合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系列营销事件,结合大城市廉租房建设、电梯改装、城中村改造、医保社保。。。或许我们也已经意识到了把人当人看是提升国民幸福感、塑造民族自信心的核心理念。并且只需要在这些方面努力还可以创造新的GDP增长点。。。
(哪怕反过来,是为了创造增长点而把人当人看,总也是一种进步。。。)
在此背景下,未来中外竞争的核心除了寻找更多的亚非拉消费者,或许还可以是对于有钱人吸引力的竞争。汇率的竞争。更加高效的剥削穷人的竞争。长此以往,当“润”不再被津津乐道的时候,恐怕世界格局会有更大的变化。
或许到时候人民币升值是必然,中国制造直接设立欧美工厂的基础上,开办基础设施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支撑欧美穷人福祉也是必然。欧美也会有人来中国养老,游客回国的时候也会带上两瓶82年的二锅头。。。贸易平衡与民生协同之下,或许会诞生更高的文明形态。

全部讨论

这种分析这十年看了不知道多少,想法很好但缺乏现实感,我们国家就是有一种能让富人战战兢兢的能力,这是我们的内核决定的,而且短时间不会有任何改变

需要一个对富人友好的大环境

01-28 13:23

把人当人看……赞一个残酷现实

02-18 13:12

“中国人做的是集中力量挤压欧美的穷人,欧美做的是集中力量收割中国的富人”。
确实如此,譬如拼多多去美国收割美国穷人,shein去美国收割美国穷人。
而对应的,美国costco,山姆来中国收割中产,日本优衣库来中国收割中产。
这种属于战略均势,大家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
所以零售行业,全球反而是最市场化的,政治干涉很少。

把人当人看,别整天阴谋论,别人想割韭菜也没有机会,理论上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什么区别?只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

01-28 13:50

满眼都是“竞争”,充满了二元对立的狭隘思维

01-28 13:16

大宪章是英国那些巨富头子带着刀剑去见鹰王的。。。想留住富人,得让渡最宝贵最舍不得的那个东西

第一句就偷换概,除了吃的贵,还有其他消费呢,手机家电等等很多东西差别并不大

01-29 09:03

就是偶尔你们应该可以在那些短视频上面看到一人炫耀他们在欧洲或者是北欧的高尚生活,比如说去餐厅啊,去消费,然后他们说你看我们就吃了这么点东西,这账单有多贵,然后就特别搞笑,他们的意思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有多么的牛逼,竟然吃这么点东西,要花这么多钱,给人一种非常高大上的感觉,但是用我们这种理性人的角度就觉得很可笑,这件事情难道不觉得很吃亏很难受很憋屈吗?
你接受同样的服务,购买同样的产品,你多花了10倍20倍50倍的价格,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说明你吃亏了呀,为什么有些人还觉得很开心呢?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就好像有一些消费能力还没有那么高的朋友,工薪族或者是中产他们去消费一些奢侈品,有的时候是踮着脚买的,也就是说他们买这些东西其实是有点贵,有点肉疼的,如果是理性消费者,他们应该是不会购买这些产品,但是他们还是会买这些很贵的东西,进行这种非理性的消费,为什么呢?他们觉得有面子有品位,实际上就是类似这种效果,可是归根结底来讲,如果产品和服务没有本质性的差别的话,那多花的钱就是冤枉钱,就算产品稍微好一点,服务稍微好一点。但是好一点和你付出的这个10倍,以上的价格之间,它是不是等比的也是很重要,除非你真是顶级富豪,钱对你来说,这个边际效应已经递减到你多花10倍钱,已经不在乎的情况,但是普通人包括中产阶层,他都没有足够富裕到那个程度,所以他们进行高消费,并且还觉得爽,完全就是一种,认知上的一种错误,一种混乱啊,但是这个确实是存在,所以当有一天他们真的回归到事物的本质就是吃一顿饭,吃的品质如果差不多的情况下,那你花200块吃一顿饭就比你花2000块,其实你是合算的,你并没有必要非得花那么多钱,然后把自己搞得很难受。
当然也有一些人他早就意识到了,就像欧美很多在东南亚长期生活的人,很多老头在东南亚长期过日子,因为他那个生活水平在欧美只能过普通人的日子,到了东南亚它就特别爽,因为消费低,这是比较理性的。但是因为普通的商商品普通的服务,然后就花很高的价格,并且还不难受,还觉得挺好的,这实际上只是一种非理性而已。当他们的这个现金流能够负担这些生活的时候,偶尔稍微浪费一点,稍微奢侈一点,或者说稍微非理性的多花一点,他们能负担的时候,这个生活方式是可以持续的,但是当他们的钱很紧张的时候,这种生活方式就无以为继了。或者说他们以前觉得挺开心的,这些消费者,老百姓过去他们觉得花这个钱没问题,虽然他们也知道有点贵,但是他们花得起,所以没有那么痛苦,但是一旦收入已下降,物价再上涨,这种双向奔赴之后马上生活就入不敷出,那这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啊,原来日常生活当中花这么多钱,真的是有点贵的,而且往往这些人还到处旅行,跑到东亚这边体验了比较低一点的物价之后,也许他们就会思考一下,为什么老家的物价是那个样子。
归根结底对物价完全不敏感的,只有真正的富豪人群,在全世界普通人对物价都会有点敏感度的。之所以欧美人现在表现的好像不是特别敏感,是因为暂时还没有挤压到他们,等一旦挤压到的时候,他们会瞬间就清醒了。啊,原来我们其实也挺穷的哦,原来这边的物价这么贵,原来中国的公交车是两块钱人民币,当然这个我们已经觉得很贵了,以前才一块钱,但是欧洲要两欧元啊。
那甚至以后有一些欧美的退休人员会跑到东亚来过养老的日子,因为真的是可以干一天玩三天。开个玩笑哈,就是以前他那个钱在欧美只能过普通人的生活,过一个月的生活,在这边过普通人的生活能过半年,如果同样过一个月生活,那他就过得像小王爷一样的生活,特别爽。
这种方式对他们自己有好处,对我们这边的经济,对整个东亚的经济多多少少也有点帮助,虽然暂时可能帮助不是特别大,但是如果这种人多了的话,那也是巨大的消费潜力啊。
重点是这个东西它是比如说一个欧美的老头,他在你这边花1万块钱,他他就在他的家乡欧美少花了1万块钱,这是此消彼长啊。
就好像是战争当中获得战利品一样,你缴获的东西是对方失去的东西,这个价值是最大的,你直接让它失去,或者你自己生产出来来的效果都要好,你自己生产1万块钱东西,你只是多了1万块的东西,你把对方的1万块钱东西摧毁了对方,只是少了1万的东西,你如果缴获了一半的东西,那是你多了1万,对方又少了1万,此消彼长啊,这中间的差值是2万。
其实这个就是我们比较不爽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很多有钱人他在国内赚钱,但是他的消费是全球的,他经常出去旅行,甚至出去定居,或者他人在国内,但是他买的很多奢侈品都是外国货,所以他的消费是全球性的,他在国内赚了1万块钱,他在国内只花2000块,那8000块都花在全球其他地方了。所谓的花在全球市场上了,那这样当然就很不好很不爽,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欧美人把他们的钱花在我们这里。最近这个哈尔滨成为爆款,有这么大的流量也是一主要是吸引我们国内大内需对吧,但同时以后我们做好了之后那可不可以吸引更多的全球的人过来到我们这边来消费呢?理论上来讲是有这个潜力的,最近中泰永久互相免签,好像已经签署了,这个事情在前几个月只是临时性的,泰国只是临时性,给我们几个月的免签到,现在永久性免签,这进展的多快呀。马来西亚也开始给我们临时性的免签,对吧,所以这些事情都会稳步的推进,那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我们这边来消费,那现在我们是先吸引东南亚的消费者,那将来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欧美的消费者过来,他们每过来花的一块钱都是让我们增长一块的消费,并且让他们本土减少一块的消费。所以我们有没有办法让我们自己的有钱人更多的在国内消费消费我们国内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吸引对方的人来我们这边消费这里是关键,或者是多买我们的产品,而且是我们以后要生产更多的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就像我们以前出口的车比较便宜,现在越来越贵了。其实这些东西表现形式稍微有点区别,底层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全世界更多的钱花到我们这边,要让我们的钱少花在外面,总体来讲是这样,当然了,你也要有一定的量的钱花在外面,这就是贸易平衡,但这不用担心,因为全世界毕竟还是有很多值得买的东西,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是不是在外面花的太多了,同时外面的钱是不是在我们这边买的太少了,至少欧美到中国旅行的人还是少了啊更不要说来定居的,因为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按照道理来讲,理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类似于基础建设制度完善的事情,你要让人家来玩,你要让人家舒服一点,现在老外在咱们这边确实还是有一些限制。不过我也碰到过,有的老头在大陆生活了好多年,他就是生活成本套利啊,但是现在这些人还比较少一点,希望以后越来越多。因为他们是有消费能力的人,拿着欧美的养老金在中国消费,那我们就欢迎他。以后希望吸引更多更有消费能力的人,中产阶层甚至是欧美的富豪来我们这边消费,这样才是理想的一个未来的趋势,当然需要有做很多的工作啊。
这些工作在我看来类似于基础建设,只不过这些基础建设不仅仅是修桥铺路了。

把人当人看,这个基本原则都做不到,谈何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