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栖大会,创业者为什么要到云端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超过6万人次的观众,200余位顶尖科学家的分享,全球最强的AI芯片含光800,全球23个城市引入城市大脑…… 2019年,云栖大会再次秀出了阿里云的肌肉。

放在5年前,没人能想象得出来会有今天的盛况。

张金银还记得清楚,第一年的云栖大会的情形。2015年10月,云栖小镇刚刚建完,地面都还没有绿化,铺了塑料毯子,那几天正好下了雨,人踩在上面,脚下全是水。“那时候,我们花钱请客户过来,给他免费的门票,免费的吃住。”

张金银是一名老阿里人了。2004年,他以“数据仓库专家”的身份加入阿里,负责搭建了阿里的第一个数据仓库(DW),2012年又和团队完成了淘宝信息库的搭建。他亲历过阿里云从0到1的过程,也目睹了云栖大会5年来的变迁。

“以前还有(云栖大会免费邀请)这样的好事?”擎朗智能CEO李通觉得不可思议。今年,云栖大会的VIP门票已经卖到了5000元一张,而很多企业要去竞争才能够获得展台。

创业9年的李通,虽然很早就接触了云,也听说过云栖大会,但一直觉得,参加大会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直到去年,在投资人的推荐下,加入了阿里AI明星赛道班,才加入了云栖的大家庭。

用5年的时间,把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会议变成了一票难求的行业盛会。在张金银看来,这就是阿里品牌的神奇能力。

而云栖大会门票难求的背后,是云栖生态的繁荣。据了解,这一次,就有400多家与云和智能相关的科技公司参展。而张金银也从阿里人摇身一变成了云栖合作伙伴中的一员,他的最新身份是奇点云CEO。

“我们现在和阿里云之间是协作的关系。”张金银认为,云服务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2B的市场里每个客户的特点也不尽相同,需要深度的、个性化的服务,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很早的时候阿里云就曾在内部算过一笔账,如果所有看重的行业都自己做,阿里云至少需要十万人。这显然不是阿里的风格。

对于阿里来说,最擅长的是做平台。在平台之上,形成一个由用户、合作伙伴、创业公司等各种力量组成的健康蓬勃的生态,这才是阿里的特色。

数据中台起来了

2015年,还在阿里云的张金银就注意到,阿里在淘宝里积累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经验,外部的客户其实同样需要,并且市场广阔。

“电商发展到今天只占社会零售总额的20%,还有80%都是在线下,它们也需要阿里云的产品技术经验。”抱着这样的想法,2017年初,张金银和部分阿里云的老员工一同创建了奇点云,希望能够把自己在阿里云学到的技术、经验赋能给线下实体企业。

但是,离开阿里独立创业后,张金银就遇到了两个问题。

他先是深刻的体会到了那句话:“在大平台的时候,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出了大平台之后,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

阿里的时候,拿着名片就可以轻松的找到客户,但是创业的前一年,拿着自己的新名片却每每被客户拒之门外。张金银的心里多少有些失落感,“你就会发现,你打市场不会那么顺利,吸引到的人才比巨头也会差很多。”

更大的问题是,当时很多客户连“数据中台”这四个字都没听过,大部分人还只知道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

2015年,马云提出了“中台”的概念。“中台”的理念,源自美军作战打法的改变。传统战争打法,空军和陆军顶多是相互协同作战。但美军得益于航母和空中的飞机支持,一只六七人的小队就可以深入前方,这就是“中台”的能量。

奇点云创始人 张金银

直到2017年2月,奇点云官网上线后,终于有一个客户主动找了过来,说要上数据中台。张金银觉得很兴奋,组织了很强的队伍去做对接,却发现,这家客户的现有数据量只有300个G,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装得下。

看起来,这个客户只需要一个数据管理软件,完全不需要数据中台。但他们走访发现,这个客户的实际业务量非常大,每年营业额上百亿,在线下有几千家门店。但是由于传统销售方式,导致它没有任何关于自己客户的信息——不知道卖给了谁,更无法了解消费者的偏好。

经过多番打磨后,奇点云决定从帮助客户提高数据获取能力入手,在其门店中用摄像头等IoT智能数据采集终端等工具帮助这个客户去获取更多数据。奇点云还研究了该客户的销售和定价模式。此前,这个客户为了保证少库存,会定期在全部门店同时打折,导致40%的货物是低于成本价售卖的。为此,奇点云利用数据智能的方式,帮助客户做到千店千面,让每个店铺都有合适于自己的定价策略。据了解,光这一项就给该客户带来了5000万利润的提升。

“前一年,通过官网找到我们的客户还是凤毛麟角,我们都是销售自己上门,但是最近这一年,一天就有三个客户找来了。”张金银明显的感受到,“云”“数据中台”“智能”这些词的影响力在呈现出网络效应。

在创业两年后,奇点云也选择成为阿里云的合作伙伴。据张金银介绍,阿里云会跟奇点云等合作伙伴一起去攻坚很多大客户,合作伙伴也会把自己做的具有行业性的产品通过阿里云去售卖。

不久前,阿里云签下了一个超级大客户。作为合作伙伴,奇点云和阿里云一起服务了这个客户,帮客户完成了数据中台的搭建,做精准营销。

张金银说,现在奇点云的订单中,有20%来自于阿里云,80%是自己的。他觉得这是一个很良好的体系。“奇点云和阿里是双方互有需要,阿里云需要我们这样的产品,我也需要阿里云底层的Iaas层。”

数据大了才有意义

起步股份董事副总经理吴剑军几年前就听说过云栖大会,但是直到公司完成IPO后,才在2018年有时间第一次参加。那一次,他还是一名听众,抱着学习的想法,听到了“数据中台”、“智慧门店”等新理念,并在随后推动公司付诸实践。

今年,吴剑军作为云栖大会的一名演讲嘉宾参会。在他的推动下,起步股份正在与阿里合作,通过线下门店的数据并反向作用于研发设计和销售环节。

鞋业传统的运营模式是订货制或者铺货制,品牌做研发生产,然后通过终端渠道去做销售。而童鞋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因为使用者和购买者是分离的。儿童的鞋子一般都是由父母购买,但对于3-6岁的小朋友来说,又很难表达自己穿的鞋子是否真的合适。

阿里一款基于三维视觉算法孵化的四端一云的ai产品帮上了大忙。基于此产品,双方共同探索儿童健康场景的创新落地,通过数据的沉淀,制造出更符合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的鞋子。这款产品可以在3秒完成足部11个视角的数据采集,并在10秒内出结果。起步股份希望通过在自己的上千家门店里安装这款脚模仪,鼓励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扫描脚型。

这样一来,家长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孩子足部成长的数据,方便购买合脚舒适的鞋子。而起步股份也可以通过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测量服务,沉淀用户的脚型数据,反向优化新品研发和陈列,逐步由传统面向库存生产的模式,转化为面向订单的柔性生产模式,降本提效。

起步股份董事副总经理 吴剑军

吴剑军对「商业与生活」说,足部扫描仪这个概念,其实市场上之前就有了,但都是为了扫描而扫描,即使有一些数据,也没有运营起来。没有运营起来的数据,没有意义,数据量不够,也没有意义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围绕着扫描仪如何在鞋店的场景当中去应用,起步股份阿里进行了深入的碰撞。在吴剑军看来,传统的ERP其实不存在数据运营。CM软件用的好的,可能就是多发几个短信多打几个电话。但今天,电话、短信等传统的新品推广方式已经越来越为消费者排斥。而在门店安装足部扫描仪,家长定期带孩子去测量脚型,不知不觉间就会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好感。

因此,看似只是在门店安装了一个脚模仪,这样一个简单的智能设备,其实已对消费场景进行了重塑。有了孩子脚型成长的数据,家长可以随时随地给孩子购买合适的鞋子,可以在线上,也可以在异地。但更重要的是,数据在后台的沉淀。

每个人的脚型都不一样,到底什么样鞋型是最符合消费者的?起步股份觉得,可以通过沉淀一系列的动态数据,做出一个健康足部的成长标准,进而推动鞋子的个性化定制。这背后既需要服务消费者的大平台,又需要一个非常强的后台运算能力,而阿里显然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去年云栖大会讲数据中台、新零售,我觉得数据中台和新零售之间是新零售新制造。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件事情是一个大的概念,务虚,但是你会发觉现在越做越务实。” 吴剑军觉得,数据化、智能化和新场景等概念,在制造端和产品端也可以快跑起来。

必须要到云端去

擎朗智能CEO李通也是第二次参加云栖大会了,在参会的间隙,他顺便与阿里的负责人讨论了未来酒店的合作可能。

李通说,自己能参加云栖大会实在是个巧合。但实际上,早在2017年,擎朗智能就和阿里云有过交集。那一年9月,海底捞同时找了阿里云、擎朗智能等20个供应商一起做了一家未来的店,擎朗智能在其中负责提供送餐机器人。

不过,坦诚在商业上有点儿迟钝的李通并没有想到,自己未来会和阿里云有什么交集。阿里,毕竟是一家大公司,“一般都是在网络里、新闻里面,跟我们还是比较遥远。”

擎朗智能CEO 李通

热爱机器人的李通,在2010年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成立了擎朗智能。他们自嘲是在不太合适的时机做了机器人公司这么个事。创业的前五年,市场上几乎没有投资公司注意过这个赛道,行业发展缓慢。

擎朗智能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机器人项目,直到2014年确定了配送机器人的方向。现在,其配送机器人已经迭代到了第三代。机器人业务开始落地后,为了满足数据处理的能力,擎朗智能先于2015年前后搭建了自己的私有云。

2016年的一天,有一位投资人在某星巴克谈项目时,无意间瞥见一台配送机器人从他身边经过,这个机器人就是擎朗智能的产品。擎朗智能就这样拿到了自己的A轮投资。

随着投资到账,擎朗智能也加快了商业化的脚步。但是,他们也发现,如果自己的机器人要遍布全国甚至全球,只凭自己的服务器,无法满足海量的数据处理。“所以,必须要到云端去。”向公有云的迁移被提上日程。

此时,阿里云正开始组建自己的“AI明星赛道班”。在投资人的引荐下,擎朗智能成为其中一员,并获得了10万元的阿里云使用资源。

“服务器的成本还挺贵的,但关键还不光是成本的问题,当使用地域增加的时候,对私有云是很有挑战的。相对而言,当我们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去的时候,一个公有云会非常重要。”李通说,阿里云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有绝对优势,即使没有加入阿里赛道班,也会选择阿里。

不过,李通认为,AI赛道明星班带给擎朗智能的,更重要的是阿里生态的资源。通过明星班的链接,擎朗智能先后与口碑饿了么在智慧餐厅、菜鸟等达成深度合作,无人配送机器人业务开始规模化的铺货和落地。截止到9月,擎朗智能已经出了将近3000台无人配送机器人,是去年的5倍多。

“通过AI赛道班这个纽带,接触到阿里的各个部门,各个生态,各个业务部,从而发现,其实还是有蛮多可以沟通和链接的地方。”李通说。通过对接口碑饿了么、菜鸟、达摩院等业务,他发现,阿里实际上是做平台的,是在赋能整个产业,进行产业的革新。

阿里是一个平台,而擎朗智能作为生态的一员,一起在共同参与一个体系的建设,推动酒店、餐饮等行业进行升级。以口碑饿了么的合作为例,口碑饿了么要在210个城市推智慧餐厅,以口碑的IoT技术为中心节点,集成包括擎朗智能的送餐机器人在内的各种周边供应链,而形成一个整套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口碑的市场力量,来推给这些传统的餐饮业,带动他们进行改造和升级。

也是通过AI明星赛道班,擎朗智能成了云栖的一份子。李通还记得,2018年第一次参加云栖大会上出现了很多新产品、新Demo。但是一年过去,市场又冷静了很多。

有一些东西还是必须要商业化落地。”李通说。这也是AI机器人这个赛道的特点,每一步都走得很慢,谁也说不清奇点会在那一刻出现。

科技的魅力就在于,人们总是高估它短期影响力,而低估它长期影响力。而云栖大会用了五年的时间,也再次验证了这个真理。5年前,那些踩在湿漉漉的塑料毯子上人的,大概不会想到,自己是在见证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