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联股份的几点质疑

发布于: iPhone转发:72回复:256喜欢:147

这是一个典型的大牛股,2019年上市,两年上涨10倍,市值高达365亿,到目前为止没有专业机构质疑其造假;从股东结构看,大佬云集,广发基金著名基金经理刘格菘重仓持有20亿,保险公司、交银施罗德、外资加仓,保荐人中金公司,妥妥的绩优股特征,但为何却对其持质疑态度?

1、公司基本情况

主营业务:B2B 电商和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电子商务为基础,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为相关行业客户提供工业品和原材料的网上商品交易、商业信息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服务;

业绩情况:2015年以来,公司收入从2亿元增长至今年400亿元,6年实现200倍增长;公司利润从0.12亿增长至今年5.7亿,实现47倍增长;

2、质疑之一—同行为何普遍不赚钱

如果一个业务可以实现连续五年持续翻倍式增长,要么高景气,要么高壁垒;如果是高景气,一定会吸引众多竞争对手加入;如果是高壁垒,一定会在早期通过战略高投入形成护城河;

B2B行业目前规模最大的是阿里,知名度和实力最强,用户也最多;阿里的B2B业务之前在港股上市,私有化之前市值350亿,上市期间,股价持续低迷;

焦点科技旗下的中国制造网,注册会员超过1820万 ,2020年有来自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8.3亿人次,目前市值46亿;

生意宝拥有并经营中国化工网、全球化工网、中国纺织网、医药网等行业类专业网站,是产业互联网的龙头,行业知名度高,市值仅仅30亿;

慧聪网是国内B2B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注册企业用户已超过1500万家,买家资源达到1120万,覆盖行业超过70个,员工2500多名,市值只有10亿港币;

同行普遍盈利能力不佳,市值低迷,业绩不稳定甚至亏损,国联这个不知名公司,凭何一鸣惊人?有何独特的竞争壁垒?

3、质疑之二—规模不经济

B2B电商其实是个苦逼业务,要撮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地推团队少不了,从逻辑上来说,公司发展前期的特征是费用高、利润低,甚至先亏损做规模;通过做大规模后,摊低成本,提升利润率,形成规模效应。

但是国联很反常,营收增长200倍后,净利润率却逐年下滑,从3.11%下降至目前1.77%,下滑幅度达到43%;规模做大后,利润率反而持续走低,呈现规模不经济特征,在早期平台投入推广阶段,利润率却更高,明显有悖常识;

4、质疑之四—员工数量、结构及薪酬

一个高速扩张的公司,六年间,收入增长200倍,利润增长47倍,但员工人数居然没变化!六年前公司员工数量777人,六年后806人!这意味着:人均营收提升了200倍,人均贡献利润提升了47倍!这是何等的高效率!不得不惊叹公司的管理能力!

要知道B2B业务,从2亿起步到收入五百亿,那是要投入大量推广销售人员的,要知道公司这六年来,旗下的多多电商新开了涂多多、玻多多、卫多多、肥多多、纸多多以及粮油多多等6个电商平台,每个平台都是从无到有,独立的团队!

更奇怪的是,你给公司创造的净利润增长了47倍,工资却原地踏步,你愿意吗?合理吗?

看看员工薪酬,2020年度薪酬支出合计约9500万(包含社保、公积金),人均收入11.8万,2015年公司的薪酬支出约6500万,人均收入8.4万,而这六年人均创造净利润从1.5万元提高至70.7万,但人均薪酬仅仅增加了3万多,跟上通货膨胀了吗?这其中还包含了高管工资数倍的增长!

反应到利润表上,从2018年至今,收入增长了14倍,销售费用还是1亿多,几乎没有增长;管理费用一直在4千万附近,几乎没有增长,真是一家无需投入就可以实现火箭般增长的奇迹;

再看下员工结构:806人中,本科583人,占比72%,大专及以下223人,占比28%;没看出来互联网平台公司的研发人才梯队;

5、质疑之五—管理团队

公司旗下各多多平台的CEO,百度了一下,涂多多刘斋、卫多多和纸多多黄莎莎、玻多多和肥多多尹海凤、粮油多多季静静,都是年轻美女啊,这些人真的能够吃苦耐劳,把苦逼的B2B业务做好吗?

有兴趣的可以下载这些app体验下,再看看下载量;

6、质疑之六—融资依赖

一般来说,造假公司因为并没有真的赚到钱,但又存在较高的造假成本(刷单、税收成本),所以必须依赖外部融资;康得新和康美都是融资大户,故而可以看到,公司很赚钱却很缺钱,2019年IPO融资5.3亿元,紧接着2020年就通过增发股票融资25亿,两年圈钱30多亿。

即便如此,公司账面存在大额现金的基础上,又向金融机构借了8亿短期借款;按道理电商平台,轻资产经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也没有增长,不该这么缺钱呀!

可以推测,如果公司要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繁荣,未来两年内,必定要再次向股民伸手,继续股权或可转债融资,下一笔可能就是30亿以上的圈钱;

7、泡沫终究要破灭

泡沫破灭的方式之一:监管核查或者会计事务所不再配合,这种概率较小,我们市场自我纠错的能力还不足;

泡沫破灭的方式之二:资金链断裂,康美、康得新造假崩溃都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国联因为规模小,且并没有盲目扩张,且持续从股市融资圈钱,资金链断裂的概率也较小;

泡沫破灭的方式之三:通过某年某月的一次性暴雷,计提大额减值,对历史造假实现清算,实现回归平庸的常态,这是最可能的大概率事件。不过现在大股东还没有减持,没有套现落地,继续维持泡沫繁荣的动机更大,此类清算动作推测可能会发生在2023年,到时候一阵爆雷骚操作,市场会发现,他不是白天鹅,仅仅是个丑小鸭,市值也将缩水70%以上。

8,写在最后

本人小散一枚,没学过财务,也不懂专业的企业经营,更不懂B2B电子商务,去年因为业务看过公司介绍但心存疑虑,今天朋友询问,便花了一个小时,从常识角度,批判性思维。鄙认为,对于过分美好的东西,要相信常识,要保留质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迷信大机构,不迷信权威,这比对错本身更重要。即便判断错了,也可以学到更多东西,至于对错本身,留给时间验证吧。

最后我相信,好公司,一定经得起质疑,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真金不怕火炼。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精彩讨论

NK青苹果2023-12-27 16:54

算不算全网最早预警国联造假的?$国联股份(SH603613)$

王峰来了2021-11-03 23:38

合理质疑是市场的进步!
想当年康美药业,康得新,哪个不是白马股,不是千亿市值,最后坑了多少散户和机构!

初善君01-16 22:42

牛逼,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太平洋的东风2021-11-03 23:32

质疑就是一种进步

空山人语2022-10-31 21:14

老A的一个风景:造假公司反而容易大涨

全部讨论

算不算全网最早预警国联造假的?$国联股份(SH603613)$

2021-11-03 23:38

合理质疑是市场的进步!
想当年康美药业,康得新,哪个不是白马股,不是千亿市值,最后坑了多少散户和机构!

01-16 22:42

牛逼,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2021-11-03 23:32

质疑就是一种进步

2022-10-31 21:14

老A的一个风景:造假公司反而容易大涨

2021-11-08 16:20

猜测的十分到位。阿里当年就是B2B起家划大饼的,最终这个大馒头,靠得是C2C蒸了出来。上海钢联无论是用户基数,员工数,居间流水,WEB及APP等各终端的浏览下载关注数要远远远远..N个远的大于国联,工业2.0也好,20也好,玩得也比国联更有基础,市值也才77来亿。我持了大概五六十万国联,一直是认为是抱着见好就收,随时撤退的心态。

2021-11-03 23:02

该同志质疑有理有据,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请小玄子阅处。@宇宙鸿荒天地玄黄

2023-12-28 10:08

神奇的预测,连暴雷时间都精准预测到了!2023年,下跌70%以上!$国联股份(SH603613)$

2021-11-04 13:26

突然想起郭德纲老师某次讲的一个段子:“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之前非常喜欢亿联网络,也是被人质疑造假,从上市就开始被质疑。其中就有人提到国联,说什么带联的都小心,呵呵。但没太在意,因为当时国联好像还有二三十倍PE。去年底跌到10倍,觉得需要重视,这几个月恶补公司历史。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很好,也就是从2021年开始,大家就觉得这个公司很难理解,可能造假。
首先从财务上看其实是非常清楚的,他这个资产负债表核查非常简单,全是钱。一般造假,要么商誉,要么长股投,通过应收都算笨的,通过预付是找死。
但是我理解他这个模式用了很长时间。前两天觉得终于觉得隐约懂了。今天还看了潘总两年前一个分享,觉得又清晰了一点。
还有一点跟亿联网络很像,都是四个老男人,在一起干了二十多年,董事长从来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低调到失踪。
我记得多年前,博客时代,韩寒被人质疑抄袭。韩寒百般辩解,直到有个高人点拨:“人家说你JJ短,你怎么证明?掏出来给人家看吗?”
历史是生动而活泼的。
$国联股份(SH60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