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基金这一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是VC/PE最为艰难且具有挑战的一年!

作者:王旭 | 智信研究公司产业研究主管

关注资管云,陪伴金融人的职业成长!

我们终于迎来了2024年的第一个工作日,2023年彻底一去不复返。2023年其实各行各业都很难,但是身在一级市场的我感触颇多!毋庸置疑,2023年是中国私募股权变迁的一年。

VC/PE投资也终于扛过了迄今为止最凛冽的寒冬之年。

要问2023年VC/PE行业有很多关键词。“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可谓是贯穿全年,再加之政策监管一步步地趋严,出清的步伐从未放缓。

全行业充斥着降薪裁员的风暴,很多从事多年的投资人不得不转行退出了一级市场。

上述的每一个关键词,单拆出来都是一部2023年投资人的血泪史。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回顾一下惨痛的2023年!

痛苦调整下的2023年!

募资难!

2023年圈内流传着一句高度概括的玩笑——头部机构吃得好;腰部机构吃不饱;尾部机构吃不着。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募集基金规模超13500亿元,同比下降20.2%。甚至,有的投资机构今年的募资基本为零,这是鲜少见到的一幕。其实早在2018年的资管新规出台后,私募股权就缺失了一个金主——银行。再加之近两年LP格局的变化,美元LP基本销声匿迹,市面上80%的GP资金来源都是国资LP。

虽然国资LP成为了人民币基金绝对的出资主力军,各地引导基金遍地开花,动辄百亿千亿元的母基金接踵而来。但近两年投资赛道的转变,“硬科技”、“卡脖子技术”也在2023年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机构在突然转变的风向下拿不出很好的过往业绩,从而很难得到国资LP的青睐。

并且国资LP的诉求和以往美元LP的纯财务回报完全不同。国资LP就要求两点,一是本金的安全,绝对不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二就是返投。很多机构纷纷表示,“我们可以做到第一点——本金的安全,无非就是我们多去投资一些未来确定性高的项目就好了,就算收益低些也无所谓。但是返投这个事很是让人头疼呀。”

这也是为何很多头部机构吃得好的原因。因为自身基金盘子本身就大,再加之过去的十几年间多领域布局,对各产业都有涉猎,并且DPI相对稳定。

投资难!

2023年1-11月,中国VC/PE市场投资数量8346起,同比减少14%,投资案例规模1389亿美元,同比减少10%。这一数据也是近5年来(2019-2023.11)VC/PE行业投资数即2020年历史新低,投资规模历史最低。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三方面因素!

首先,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政策支持“投早,投小”。加之2023年年中的IPO收紧,很多PE机构已经将投资重心前移,开始看VC阶段的项目。这类项目的投资普遍有两个特征,估值不是很高,融资额也偏低。这也造成了投资规模有所下降。

其次,是募资难带来的连锁反应。要知道募资难,即使是募到了资金,各家机构也相对谨慎。更不要说没有募到资的GP们,只能吃老本。投中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TOP 250”旗下共计678个投资主体参与投资,与2022年927个投资主体同比减少27%,市场总投资主体9334个,头部机构占比7.3%;“TOP 250”旗下主体共计参与2171笔投资交易,占市场整体的26%;投资总规模为486亿美元,占市场整体的35%。头部机构参与事件再度减少,市场占比跌至近年谷底,市场整体收缩的前提下,头部机构也在同步调整投资计划。

最后,就是赛道的转变造成投资放缓。今年很多投资人半开玩笑地说“看不懂、投不进”。2023年以来“硬科技”、“卡脖子技术”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类项目技术门槛越来越高,挖掘难度越来越大,让以往消费与互联网思维的财务投资人很是苦恼。虽然很多机构不惜重金招聘理工科背景博士,但没有股权投资经验的理工科博士也是需要时间慢慢融入的。

在这所有的痛苦调整中,机构都在探索自身的差异化,投资人也在提升自己对产业的认知。VC/PE的核心竞争力再也不是一个维度——投资能力,而是资源整合的综合能力。

退出难!

2023年无疑是VC/PE退出史中最冷的寒冬。很多机构年底都喊出了全员退出的口号。

年初投资人们纷纷为全面注册制欢呼雀跃,都喊出了“抓住注册制红利,今年不少于XX个项目申报。”

但到了年底,由于IPO的收紧——审核从严。投资人们却抱着“能回购回购,能诉讼诉讼,能要回来多少是多少”的心态。有的机构甚至批量起诉触发对赌回购的被投项目。

其实造成退出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市场成熟度等因素影响。并且有的项目投了六七年之久,可能之前负责案子的伙伴都已经离职了。这也是对于投后退出不小的挑战。

首先,是不得不提的疫情原因,三年的疫情导致很多企业不能够正常运营快速增长。与之前的投资预期相差甚远。本来可以上市的企业可能还要再等两年,亦或者应该进行多轮融资,但企业数据不够好,导致不能顺利融资。

其次,之前的资本市场过于火热,众多基金雨后春笋般设立、募资投资,并且投资领域广泛。在近两年赛道的更迭,很多之前火热的赛道基本已经无人问津。被投项目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境地。

第三,目前的管理周期过短,我国普遍的基金管理周期是3+2或4+1+1。基本就是5-7年的一个管理周期。但其实从退出数据看,国内VC机构通过IPO、股权转让和并购退出三种方式的比例整体为4:2:1的结构,PE机构该数据为6:2:1,而VC和PE平均IPO的退出年限为7年和5年以上。很多人会疑惑这样不是时间刚好一致吗?其实不然,3+2也好,4+1+1也罢。一般都是3年的投资期,后面的时间是留给机构退出的。

第四,就是国内的市场环境造成的,在过去国内投资人退出路径过度依赖IPO,导致其他形式退出不够成熟。很多朋友会说,不是已经都全面注册制了吗?应该利好退出呀?但是近年来A股陆续出现很多负面报道,充斥着“暴雷”“造假”“估值倒挂”这些关键词。我们不能说注册制不好,但企业上市确实会面临估值倒挂的风险。对VC/PE来说,与切身利益影响最大的就是“估值倒挂”,直接关系到机构退出的收益水平,而在Pre-IPO投资逻辑盛行的一级市场,“估值倒挂”就等于直接宣判该项目的死刑。

并且2023年年中IPO突然放缓,导致很多项目难以申报成功,甚至已经上会的项目也纷纷被劝退。

最后,是近几年的投资赛道转变和人员的更迭,之前很多金融专业的投资人被越来越多的理工科人取代。他们之前负责的案子没人再进行后续跟进,被投项目要重新进行评估。这也给退出造成了难度。

不过庆幸得的是李强总理在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从政策上会利好投资和退出。

政策的从严牵动了每一个私募股权投资人!

在经历的二十多年的野蛮生长,私募股权也在2023年迎来了监管加强!

2023年初投资人对于新监管的态度是“证监会和基协又出监管新规了!连夜学习下,看看对我们行业有啥影响!”

2023年2月24日,基协发布修订后的 《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进一步优化登记备案和自律管理工作,引导私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7月9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发布,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作为私募行业首部行政法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完善了私募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志着私募行业进入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对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3年9月28日,基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及配套材料清单,推动形成覆盖“募投管退”全流程、体系清晰协调的自律规则体系。

2023年12月8日,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快推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水平。

其中最受投资人关注的可谓是12月8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强调了“专项基金要求实际规模不低于2000万,自然人投资者实缴规模不低于1000万。单个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实缴金额不低于300万。”

虽然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加速行业出清“伪私募”,但也大大降低了个人LP的出资意愿。使得投资人叫苦连天,有的腰部以下的投资人甚至表示:“我们本来就很难募到国资的钱,这回个人LP也少了,哎...以后的路在何方呀?!”

综上所述,很多投资人也和年初热火朝天学习监管政策形成了反差,大多数投资人纷纷表示:“不用学了,学了就是‘麻’,明天起床看看朋友圈说了啥就好了。”

结语

其实整个2023年私募股权市场总结下来就是两个字——“变”和“难”。

野蛮生长的环境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加强了监管,出清“伪私募”,行业才能稳中取进。所以大家应该学会适应,相信后续也会有更多利好和更加完善的监管政策出台。

再看“难”,2023年无疑是私募股权变革的一年,从以前的纯财务投资,投资人们更多地转向了精耕细作,更加下沉到产业纵深当中。变革势必带来阵痛,但这些阵痛只是暂时的。

借用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董事长施安平先生的一句话“风险投资几十年,其实并没有轻松过,总会遇到新的问题,必须适应才能成长。”

虽然2023年是艰难的一年,但我们还是憧憬着2024年的,风险投资本就是一个要耐得住寂寞的行业,只有在行业低谷的时候,才会涌现出很多优质的机会。各位投资人,让我们砥砺前行,抓住机会,一起迎接崭新的2024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