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京率先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沙箱”?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2月5日,央行发布消息,将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积极构建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金融,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建立势在必行

此前央行在今年四月份召开科技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建立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强化金融科技规范应用,加快监管科技应用实践。9月份正式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进一步明确从四个方面提高金融科技监管效能:

(一)建立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

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系统梳理现行监管规则,结合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加强金融科技监管顶层设计,围绕基础通用、技术应用、安全风控等方面,逐步建成纲目并举、完整严密、互为支撑的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

(二)加强监管协调性

建立健全金融协调性监管框架,充分发挥金融业综合统计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支撑作用,搭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报告平台,将金融科技新产品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

(三)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

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建立健全数字化监管规则库,研究制定风险管理模型,完善监管数据采集机制,保证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综合全流程监管信息建立监测分析模型,精准识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监管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四)建立健全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规范管理,出台基础性、通用性监管要求,明确监管红线和底线,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公众参与、共同监督的柔性监管方式,划定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边界,确保金融科技产品业务合规、技术安全、风险可控。

北京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早在去年12月,央行等六部门就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10个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从而建立健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央行此次也宣布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率先在北京进行。12月7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召开会议,披露了北京市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和创新监管试点最新进展,并提出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箱”。(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何谓“监管沙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解释道,监管沙箱就是把金融科技创新装进制度的笼子里,令一切金融创新都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目前北京获得国家六部委批复试点的金融科技项目共有46个,参与的机构和企业共有77家,均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佼佼者,涵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商业银行、互联网巨头等等,具体名单暂未公布。

北京市金融科技创新要遵循“三个要点” 和“八一工程“。“三个要点”分别是:一是有底线,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二是放开创新边界,按照一定规则对金融业务和产品进行创新;三是成就金融创新成果,让真正有效的创新成果造福社会,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八一工程”指一个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一个支持政策体系,一个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一个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一个金融科技研究院,一个创新金融科技监管试点,一个国际品牌论坛,一批顶尖金融科技企业和行业领军人才。“规划”是指引、“政策”是支撑、“示范区与产业集群”提供平台、“联盟和研究院”担当专业服务机构、“创新监管试点”发挥工具作用、“论坛活动”塑造品牌影响力、“人才和企业”是发展的核心,这八个方面是北京发展金融科技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共同构建了北京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生态。

此次科技监管创新试点首落北京,体现了北京作为高资本投入、高人才聚集、创新活力的优势和金融科技创新引领者的地位,这也意味着中国版的“监管沙箱“正在全速推进,金融科技监管系统的打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