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3喜欢:1
文化和旅游部5月6日公布2024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情况。假期5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
人均消费只有500多元,还不够我搓一场麻将,并且大多数钱还是花在往返路费上。
疫情前这种中长假我朋友圈有一半是晒出境游照片,今年五天长假朋友圈只看到两三个出境游的动态。
中国消费复苏是真的,消费降级也是真的!
这并不是什么悖论。
上头实在太高估大家的消费能力,总以为俺们很有钱……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说,穷人一旦有点钱,他们会优先选择购买烟、酒等非必需品,而非更好的食物。
在经济学上,这种行为又叫作“口红效应”。
字面上的意思: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女性对名牌服饰、珠宝的强烈消费冲动,只好转移到口红等相对平价的奢侈品。
同样,男性也被迫抑制对豪宅、名车的欲望,转而用小闲钱享受些廉价消费。
所追求的,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
口红效应的对应主体人群,有两大特征:1.有中产心态;2.无中产钱财。
尤其是大部分30岁以下的年轻人,或许是被各种自媒体和鸡汤洗脑了,无论在心态还是消费水平上,都对标中产人群。
搞笑的是,他们过去从来没有、将来也越来越难成为中产。
所以,口红效应在中国并非临时现象,必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另一个趋势:中年人涌入租房大军。
租房的还是同一拨人,只是年纪变大了而已。拖家带口搬来搬去颠沛流离,这绝对不是幸福生活。最后老了,无处可去。房东不肯租给老人,老人也搬不动家了。钱花完了,房子也没有,晚境凄凉。
这两年,越来越多人想通了,不买房固然会被认为“混得不好”,但生活质量其实“过得更好”。
因为买房、买车、消费名牌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很多人手上的活钱多了。
实际上,如果你原本攒了一笔钱准备交首付,现在突然没有这个需求了,你会突然意识到,按照原本的过苦日子的方式生活,这笔钱根本花不完!
哪怕现在的钱越来越难赚,但大部分人反而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幸福感是上升的。
这被称作“迪士尼效应”。
经济越是萧条,失业人数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迟,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随之娱乐业也会越发达。相反,在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
出去游玩毕竟不是什么奢侈服务,普通工薪阶层偶尔消费一两次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精打细算的旅游来愉悦自己。
人们会更多地用相对廉价的消费行为来取悦和麻痹自己。
尽管消费不再“高大上”,但频次上是有所增加的。
根据携程的数据,今年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预订订单同比增加140%,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
县级市场,进去门票订单同比增加151%、酒店预订订单同比增加68%,均远远高于一二线城市。
追求性价比的背后,其实就是兜里确实有钱 ,但不多。水往低处流自然成为了最为理性的选择。
别说飞机,绿皮火车早售罄,绿皮火车性价比更高了。不用你限高,人们主动放弃高消费。
就如拼多多的“真香”定律,大部分人并非真的喜欢这样一个购物平台,它不过是在这个时期,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罢了。
想要的和买得起,我们只能选择后者。
没钱就没钱,别说什么理性消费。
哪里玩都一样,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朋友圈只要不发定位,又有谁会知道你去的是巴黎卢浮宫还是哈药六厂的总部,又有谁会在意你去的是圣彼得堡还是中央大街,又有谁会发现你去的是东京还是新民大街。

全部讨论

05-07 18:12

"口红效应"和“迪士尼效应”的对应主体人群,有两大特征:1.有中产心态;2.无中产钱财。

05-08 08:35

这个分析抓住实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