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9喜欢:5
据上观新闻4月17消息,杭州浙工新村500多户居民自筹资金约4.7亿元,将小区推倒重建。整体更新费用约5.3亿元,不足部分由旧房改造、加装电梯、未来社区等专项资金补齐。
2023年11月28日,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小区原有13幢房屋已拆除完毕。按照规划,浙工新村将新建7幢11层的小高层,全部安装电梯,实行人车分流,还配建了地下车库。工程将于2025年底竣工。
开工前7个月,关于浙工新村推倒重建,签约率要达到100%。
参考旧房征迁的价格体系,业主承担的改造费用为1350元/平方米,并且保证重建后原地置换的房屋套内面积与原房屋基本相等。若选择不扩大原本房屋面积,75平方米左右的旧房,改造费用大约为10万元。
扩面价格为34520元/平方米,最多能扩大20平方米,再加一个22万元左右的车位,花费约100万元。
10万到100万元,是浙工新村居民出资的价格区间,500多户居民加起来,共同凑起80%的建设资金。
扩面价格由第三方机构根据周边市场房价评估后决定,和周边二手房差不多,周边新房开盘价一般超过5万元。
再建好搬回来起码要两三年时间,年纪大的不愿意折腾,
浙工新村已步入老龄化,小区居民将近1000名,60岁以上的400多名,85岁以上的有142名。
2014年,旧房成片改造,同意改造的居民比例不到90%,未能启动。期待改造的居民提出启动第二次调查时,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反对最坚决的两户,已经搬离了小区;有一户担心影响孩子学习,他家孩子马上高考……
又过了近10年,仍有居民持不同意见。第一轮征求意见过后,同意自筹资金、原拆原建方案的居民占了91%。
拱墅区从各个单位各个街道抽调了100名工作人员组成攻坚组,给居民讲解政策,前前后后共进行了6轮入户动员。
迫切要改建的居民也会劝说仍未签约的居民。
以前不管是征迁、旧改还是加固,资金都由财政负担,不需要居民自己出钱。不想出钱的居民想等政府征迁。但现在政府没钱搞大规模的征迁,且老旧小区越来越多,仅在杭州市拱墅区,类似的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有300多个,涉及房屋将近5000幢,居民将近2万户。浙工新村要获得再次征迁的机会,谈何容易。
经济困难的居民可以选择不扩面,方案里也提供了相应房型供选择,参与自主更新的最低出资额度大约为10万元。其实你家里重新装修也不止这个钱。
原拆原回,房屋数量一套不多一套不少,政府不会征用一寸土地,同时给小区增加适当的配套空间,用于养老、托育、老年活动室、社区用房等,并增加停车位。
这场试验进展得跌跌撞撞,很多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浙工新村共12幢住宅楼和1幢职工活动室,涉及548户居民。签约率达到99.8%。仅差一户未签约。
已签约的547户居民联名签署申请书,强烈要求启动小区更新项目。这次,浙工新村的改造终于实现。
20世纪80年代,浙江工业大学从衢州搬至杭州,宿舍一幢幢建造起来,最早的一幢建于1983年,最晚的一幢建于2000年。
建筑质量问题让居民苦不堪言:关窗户需要用蛮力才能完成;关防盗门时不时要用到锉刀,切削一点门窗边缘,不然关不拢;墙面非常脆弱,用指甲一挖墙皮就会掉,地面南高北低,扔一颗乒乓球,就会滚下去;不少住户承重墙出现裂缝,最长的有70厘米,从顶部的预应力板和承重墙连接处开始,一直向下弯曲延伸;沉降的房屋挤压大门,锁芯时时刻刻“变形”中,用钥匙开不了锁,只能爬墙进门……
因为裂缝太多,各家时刻备着用来塞住缝隙的破布条、旧报纸。一到下雨天,外面雨水不断往楼里漫灌,台阶下几乎可以养鱼。
这种房子设计标准肯定很低,加上偷工减料,这种房子的质量不如农村的房子,没倒掉已经是万幸。
早在1993年,浙工新村67幢便被鉴定为“局部严重损害房”。2014年,杭州启动对全市老旧小区的摸底排查,鉴定结论是,包含67幢,66、64和74幢同样被列为C级(分ABCD四级,D级的危险程度最重)危房。
危房是不宜住人的,会有生命危险的,居然又拖了30年,幸亏没地震,那怕小地震都会倒塌。
1994年,朝晖六区进行房改,除少量公房仍属原高校外,住户都各自领了产权证。发现安全隐患后,浙江工业大学作为原产权单位,曾于1998年对67幢进行压桩加固,2000年对74幢进行全面加固,但效果并不明显。
越加固沉降越厉害,这样的方案根本行不通,到后来一定就是把钱丢进了烂泥巴。因为这种加固反而造成房子抗力不均,没加固部位更薄弱。
单幢重建的方案同样被讨论过。但单幢拆除后可能会对周边房屋构成威胁,因此作罢。
《杭州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或责任人应当根据鉴定报告,及时采取包括处理使用、变更使用、观察使用、停止使用、整体拆除等治理措施。
考虑到房屋在汛期倒塌的可能性,每年台风季,都由街道出面,把4幢100多户危房居民请出来,住进附近的经济型酒店,暂时度过天气恶劣的半个月。“人出来了,东西还在房子里,每天都担惊受怕。”
浙工新村距离武林门2公里,步行5分钟便能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地铁站、购物商场、公园绿地都在附近,地块发展相当成熟,居民对搬离原址比较抵触。
浙工新村有特殊性。首先,浙工新村整个社区是小型的熟人社会。另外,住在浙工新村的居民整体收入不差,大学教师的退休金足以支撑基础的房屋改造费用。再者,浙工新村居民始终以小区业主为主,租户较少,居民对住在现有区域需求强烈,对区域便利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推倒重建一个小区,涉及多项政策上的探索和突破。
原先建筑的6层楼变为现在的11层楼,层数增加,幢数变少,楼间距变大,容积率提高,建筑面积增加,并新建地下室,这些变动都要经过报备和审批。
设计单位为浙工新村提供了“定制”服务。548套住房共有59种户型。设计单位将其浓缩为7种,提供给居民选择。居民需求在变,每种户型需要建造的数量也一直在变,和搭积木一样随时调整。建成后的小区,每套房的面积、架构和居民提交的申请一一匹配。
工程建设期间另外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不少是浙江工业大学的教授或高级工程师。建设方给成员发放工作证,成员随时可以去工地,发现的问题只要在群聊里反馈,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或回应。
小区整体竣工后,街道将组织居民根据面积段进行两轮抽签。第一轮抽签抽取选房顺序号,第二轮再在协议明确的面积段里抽取房号。由于户型、楼层、朝向不同,新房建成之后不同房源价格也有一定差异,“一房一价”。居民将通过抽签等形式选中房源之后,再支付相对应的款项。
老旧小区自主更新的模式值得推广。

全部讨论

04-20 07:41

讨论已被 东流尘 删除

04-20 06:38

老旧小区自筹资金自主更新,老旧小区变成新小区,老破小变成改善住住房,老旧停车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居民只花费少量成本而提升居住质量,房子也增值,政府也减轻旧改的财政压力,整个城市界面也得以更新,是个多赢的结果,没有理由反对。

04-20 07:02

多盖几层,还能赚钱

04-20 06:24

果能干妥,也实在不容易。点赞!

04-20 14:17

建设成本1300。扩建33000,这钱给谁了?

04-20 09:43

现代房屋购买其实得拆开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户口福利(旁边的学校,商场,医院这些除开房屋的便利属性),一个是房屋本身。入户资格具备存量特征,是升值的。而工业化后的房屋制造业会随着效率的提升,变得越来越优质低价。。在农村,房屋换新非常常见。很多时候政府为了美化,会把房屋搞成统一的样式。。城市就是一户变成了多户。估计不少业主也会亲自参与房屋建设,房屋质量会更可靠。。好处还有,自建成本会更低。百来万就能建一栋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