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3回复:10喜欢:17
万物皆周期
传统上,煤炭、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工程机械这些行业都被划到周期中,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狭义的周期股。但周期的范围也可以很大,万物皆周期,一切有聚散,也自有定数。周期性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煤飞色舞”上,大消费的白酒医药,新能源的锂电光伏,也存在着周期,只不过这些周期并不为大家所知。
周期股长期持有并不能取得正收益,因为周期股没有成长性,投资周期股属于互摸口袋的零和博弈游戏。
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股息率、盈利增长率和市盈率增长率。如果维度再拉长一些,市盈率增长率也会消失,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就剩下了两个部分,股息率和盈利增长率。对于周期股来讲,盈利增长率可以认为是零,那剩下的就只有股息率。
对于A股投资者来讲,没有哪个人把股息率当成投资收益的来源,所以周期股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博弈,拼的是择时。
在做成长股的时候都伤痕累累,凭什么在纯零和博弈的周期股上就能收割市场呢?
周期股博弈收益的来源来自于时间错配。
这种错配带来的后果就是,如果你是一个长期主义的周期投资人,在博弈中,你的收益来自于对手太菜。
基金绝大部分产品的投资方向都是成长和大消费。成长和大消费长期看都有着不错的盈利增长率,博弈的结果相对纯周期自然是要占优的。
所谓的周期股,核心是经济周期,股票只是附着物。
周期股投资规律最重要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业绩低点时买入,业绩高点时卖出。
《道德经》里面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想要做到“为道日损”,目前看主要是把握大周期。
按照基钦周期的平均长度42个月,也就是每3.5年就可以做到收益率翻倍。基钦周期的扩张期要长于收缩期,一般扩张期平均28个月,收缩期平均15个月。
一般来说,周期股的买点是“买在低PB高PE时”。
工程机械的门面挖掘机,第一次销量的顶点出现在2011年,中间经历了一次过山车,下一波高点出现在2021年,刚好10年。
重卡也是同样挖了一个坑,只不过高点刚好比挖掘机早一年,两个高点分别是2010年和2020年。
朱格拉周期下的工程机械和重卡,一个周期相当于2个或者3个基钦周期,因此需要等待的时间比较长,主升浪和熊市下跌也往往比较长。按照“笑傲投资”朱格拉10.5年和7.5年周期间隔出现的规律,那下一轮朱格拉周期就应该是7.5年,高点大概出现在2029年。
周期股最喜欢的是成长型周期,既有周期,又有成长,投资的容错率高。
从现在到2030年,新能源都属于成长型周期。具体的话新能源有三个细分行业:锂电、光伏、风电,未来可能还要加上一个氢能。
这个世界终究是物质的,能源是所有物质的最终来源,因此全社会财富的增加最后要建立在能源上。
2008到2020年,全球GDP增长了20.96万亿美元。同期中国GDP增加了10.14万亿美元,美国GDP增长了6.24万亿美元,中美两个国家占到了世界GDP增长的78%,这代表剩下一百九十多个国家,在这12年里,几乎是没有增长的。
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870年的3340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3330美元,增长了9倍,对应着就是每年1.8%的增长率。美国算是除中国之外所有国家中表现非常好的,也只能保持每年1.8%的增速。
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源,在于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特性。化石能源这东西,特别吃资源禀赋,地里没有就没有,而开发就需要成本,需要的量越大,边际成本就越高,因为边际成本低的会优先开发,后期的开发条件会越来越恶劣,成本也越来越高。
从1991年以来的这波康波周期,对世界经济贡献乏善可陈。
能源不可能三角,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不同时可能满足环境友好、便宜和稳定可靠三个条件,就是不存在既环保又便宜还能保证供给的能源。煤电便宜稳定但是实在不环保,水电便宜还算环保就是不稳定,冬季有枯水期,风电太阳能这些新能源起初只占了一个角,那就是除了环保,既不便宜又不稳定。
在中国风能和光伏行业的高度内卷下,新能源度电成本下降的速度简直是令人发指,光伏和风能最近几年都实现了与煤电同价,便宜这个条件终于实现了。
新能源解决稳定可靠的方案就是上储能,日内调峰储能用化学电池,更长时间的跨期调峰用的是氢能。
光伏跟风电一样,靠天吃饭,供给端波动剧烈,但是需求端相对稳定,想要做到稳定可靠中间就要加一个缓冲期,那就是储能。
新能源发电需要达到配置了储能设施之后的新能源+储能发电的系统成本低于现有的煤电,才能甩开并网约束,真正进入哲学上说的“自由王国”,改变电网,让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让技术进步照耀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
如果人类对于财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那对于便宜能源的追求也将是无限的,这就是新能源成长的核心逻辑。
从格局上看,光伏和风电负责降本,储能则主要由锂电和氢能负责,因此储能同样也面临着较大的降本压力。
公募基金前三大持仓分别是新能源、食品饮料和医药,占到了全部持仓的一半左右。本质上,能够活下来的基金经理普遍是大消费出身,就连新能源到最后接盘的,也是大消费投资人。
新能源行业在2020、2021两年,经历了极致的机构抱团,指数涨了2倍,遍地10倍股,估值也被打到了高位。2022和2023年这两年,新能源一路下跌,到现在还完全没有见底的迹象。
周期的强度和波动性来自于背后的驱动力。普通的周期股,经济周期是驱动力,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影响最大,周期的背后,既有需求,又有供给。成长型周期除了受基本的经济周期影响之外,成长性有另外的来源。
光伏、锂电、风电和氢能,其成长性背后的驱动力都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政策推动,行业实现了从0到1的跃进;第二个阶段就会变成技术驱动,需求快速扩张。光伏、锂电和风能都过了第一个阶段,而氢能目前还没有迈出第一个阶段。
政策驱动的优点是立竿见影,见效很快,缺点是持续性不强,对应的行情也往往是脉冲式的。这是表象,背后的原因就是政策鼓励的方向,从长期看可能成长空间很大,但短期市场化的概率不大。2017年的光伏是这样,2020年之前的锂电,也是如此。
2018年的时候,全国光伏上网电价为0.86元每度,煤电平均上网电价0.37元每度,到了2020年,自然条件最好的Ⅰ类地区,光伏上网电价已经降到了0.35元每度,这个价格基本上拉平了与煤电的差距。
而且最关键的是,光伏行业从长期看是遵循摩尔定律的,也就是每隔几年,发电成本还会下降。正是看到了这个光明的未来,光伏行业在2020、2021两年经历了一轮暴涨,现在的龙头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当时最高都有过4倍的涨幅,最传奇的还是阳光电源,15倍的涨幅。
隆基市值最高的时候超过5000亿,市场给打上的标签是“光伏行业的沙特”,都世界能源命脉了,也算是执牛耳睥睨天下,看个2万亿不算多吧,那个时候市场就是这么想的。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20年光伏行业新增装机容量占比刚超过20%,2021年超过30%,2022年超过40%,到今年都快接近60%了。
但问题也马上来了,光伏发电身娇肉贵,电网快伺候不起了。
自2011年以来,中国年发电量基本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新增光伏发电容量的增速是指数性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只有48.2GW,截至2023年9月,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就已经达到了128.94GW。
新能源发展到今天,已经接近电网容纳的极限了。
再往下走,新能源想继续快速上量,就面临两条路,要么在用电需求变化不大的前提下,继续压缩煤电的占比。
另外一条路就是自我革命,完成光伏的最终进化,在2020年光伏实现与煤电平价之后,进一步实现光伏+储能的成本与煤电平价,彻底摆脱并网约束,这一条路带来的结果就是电价越来越低,打开发电量需求的增速天花板。
如果这两条路都走不通,那光伏未来的结果就只有一个,新增装机容量的增速与发电量需求增速持平,也就是5%的年增速,成为完完全全的公用事业
没有新能源的时代,只有时代的新能源。繁华落尽,洗尽韶华之后的光伏面临的是典型的To B业务,供给端的竞争强度却上了一个台阶。从市净率的角度,当下光伏行业整体的估值还是比照成长股给的,申万光伏设备指数的整体市净率在2.77左右,如果按照传统周期股,底部显然是需要破净的。
市场希望的下一波技术驱动向上大周期,也就是打破并网约束,形成光伏股星辰大海的预期,就越来越渺茫。
至于政策,光伏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扶上马还送了一程,是时候按照正常工业来管理了。
在未来的某一个年份,在一个偶发的时间点,光伏+储能的报价首次实现了与煤电平价,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就是新一轮的光伏股大涨的开始,毋庸置疑,这次的高点一定会超过2021年高点,也会诞生真正的光伏行业的沙特。
对于现在的光伏,只能算凛冬未至,需要一场真正的行业大洗牌。
虽然都是新能源,但是锂电跟光伏是两个方向,光伏是发电,下游是国有大发电公司,To B,而锂电本质上是储能,下游是大消费,To B和To C共存。这种产业结构就决定了,锂电属于电化学,但带有很强的消费属性,其周期稳定性要高于光伏。
当然,锂电市场上限也要比光伏低很多。毕竟锂电没有星辰大海,只有岁月静好。
中国的锂电行业,在过去20年走出了一条完美的向上弧线。
锂电行业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在这之前是政策驱动,之后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需求大爆发。
第一次是发生在2009年的“十城千辆”政策。当时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
也就在2010这个时间点左右,一大批锂电产业链龙头开始初露峥嵘,比如2011年成立,脱胎于ATL的宁德时代,以及后面成长起来的一大批配套企业,璞泰来天赐材料恩捷股份,以及原来就为ATL配套的杉杉股份科达利
第二次则是2015年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白名单”制度,只有在白名单上的电池企业才可以享受补贴政策,而当时的日韩企业包括松下、LG都不在名单上。这个制度直到2019年才取消,相当于为国产电池企业争取了4年的保护期。
从2015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33万辆直接跃升到2018年的126万辆,翻了三倍。在庞大的市场滋养下,中国的锂电产业链算得上羽翼已丰,是时候出去大杀四方了。
中国的锂电产业链,就在这短短的三四年里,从落后到并驾齐驱,到现在的遥遥领先。
在政策资源耗尽之后,锂电产业链的下一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来了,这次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需求大爆发。
从2017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就逐年退坡,2018-2020年这三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基本没有增长,上游的锂电行业陷入价格战。
2020年1月3日,新的10年的开始,特斯拉终于将Model 3拉进30万价格以内,这个价位标志着新能源从性价比上,吹响了替代燃油车的号角,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
在此之前,没人相信新能源能够取代燃油车,在此之后,燃油车的棺材板都准备好了。拐点就是这么悄无声息的到来了,刚出ICU、马上就是KTV。
自此之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场景,新能源汽车销量2021年就迈上了300万辆台阶,2022年将近7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不到5%,到最近的超过30%,2025年实现50%的目标更是指日可待。
在这个过程中,锂电产业链在股市创造了无数的造富神话,到处都是十倍股起步,最高还有百倍股。
我们首先还是要承认,投资锂电产业链股票暴富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锂电,要更看重其周期性。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很高了,增长最快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所以看空锂电产业链。如果纯从成长股投资的角度来看,赛道爆发的那段时间已过,估值肯定是要下修的。
锂电设备真的是有周期的,而且,我们大概率上也不能判断周期的高点和低点,只能等待市场自己走出来。实际上,周期股的高点和低点,都不是基本面分析能够看出来的。
风电和光伏一样,都是一种发电端的新能源,区别在于光伏本质上属于半导体行业,理论上可以不断降本直至改变这个世界的能源结构,但风电不行,风力发电是一种机械装置,哪怕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降本也有下限。
2022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占到中国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14.3%,发电量占8.8%,这个占比,客观上已经看到天花板了,成长的空间不大。
因为市场对风电整体的预期并不高,所以对风电股的炒作其实比较克制,估值都一直没有飞到天上去,最近两年回调幅度也比较大,所以风电可能是几个新能源品类里面最先见底的品类。
氢能跟锂电是一个品类,都是储能,但是氢能未来的上限更高,是新能源时代的能源路由器,在电力系统中,可以做到跨季度甚至跨年度调峰。
氢能是一个长期成长空间基本无上限的赛道,如果你错过了光伏和锂电成长最快的那一段,那氢能就不容错过。
目前投资氢能还需要等待,等待底部和基本面拐点的出现。
机会就像一列火车,你只能在固定的地点等。
周期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东西。人的生老病死有周期,同样成功和失败也有周期。
有一句股谚叫做,“牛市买券商,坐地等分赃”,从最近的2007年和2015年两轮大牛市看,确实如此。
在2007年的这波牛市中,券商涨了14.50倍,远远超出其他行业,排名第一,在2015年的这波牛市中,券商表现略差,但也涨了2.42倍,跟涨幅第一的计算机(2.86倍)只有0.4倍的差距,同样证明了自己牛市加速器的头衔,真正的牛市“无冕之王”。每次反弹券商都不会缺席的主要原因,无他,股市一好,直接收交易佣金的券商是最直接的受益对象。
但是除了在明确的大牛市期间,券商绝大部分时间走的都很平庸。按照A股每10年一次大牛市的历史规律看,价值投资配券商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假如2024-2025年有一场大牛市,那么现在可以配置券商股,券商提前反应,市场有牛市预期,券商先启动,然后才有牛市的。也可能是有牛市共识券商才爆发的。牛市初期,券商涨幅大于大盘,强于其他板块。券商在牛市初期和中期超额收益。如果券商没有行情,那么就绝对不可能有牛市的。
一般来说,牛市中的券商,第一波上涨是市场自发的,这一波上涨将券商的市净率推高到3-4左右,预示着市场对券商的净资产收益率(ROE)预期大概在20%-25%左右。
第二波券商整体对应的PB就上升到6-8区间,对应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大约在30%左右。第三波券商市净率普遍冲到13倍以上,对应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也飙升到40%左右。
2007年的牛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券商的市净率普遍冲到了13倍以上,2015年牛市只持续了一年左右,第二轮翻倍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当市场出现了新的成长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又能够容纳足够多的新进入资金的时候,白酒股就会被扔一边。但当市场死气沉沉,机会寥寥时,白酒股就会被投资者放进自己的组合里,作为防守的工具。
这是白酒的宿命,也是白酒的周期。
白酒是一种消费品,自然有自己的股性。
这意味着个人消费支出越高,必需消费品企业的盈利越高,股票的表现也越好。但也不是总是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个人消费支出表现很好,但必需消费品股票表现却很差,因为那个阶段的牛市让资金转向了弹性较大的科技股。
当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经济繁荣的时候必需消费品的股票表现反而是落后的,因为经济繁荣,基金经理们更倾向于减少消费,增加弹性较大的科技股的投资。而当经济衰退,个人消费支出萎靡的时候,必需消费品的股票表现反而是好的,因为基金经理倾向于在组合中增加必需消费品股票进行防御。
绝对业绩决定长期走势,相对业绩决定短期估值。从长期来看,业绩是驱动白酒股成长的最根本动力。短期股价的估值或者涨跌则取决于其他行业行不行,如果经济欣欣向荣,白酒虽然业绩好但其他行业更好,那白酒股的机会就不大,但如果整体经济不行白酒虽然也不行,但比其他行业稳一点,那白酒股反而有大机会。
白酒股的投资就像田忌赛马,基本面的实力固然重要,但对手是谁更重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23年3季度公募基金前10大持仓中,白酒占了5个。
这个结果其实很让人有挫败感。因为喊了产业升级好多年,结果大家调过头来还是拿白酒。
A股的基金经理,你要骂他们不赚钱我觉得没毛病。但你要说你们他们不懂博弈,那我觉得你绝对低估这个群体的智商。基金经理集体拿白酒,就是单纯在A股投资这个角度上,白酒真的能跑赢。因为白酒完全就是跟A股主流对着来,这个行业基本没有资本开支,不需要研发,不需要再融资,股东不减持,毛利率高。
周期股投资最难的一点,就是你首先得相信有周期。
周期底部其实并不难判断,对于大部分周期股来讲,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底部,高潮只是例外。
用周期的眼光去看待投资,会让你会有一种松弛感。你不会对收益率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全部讨论

2023-11-12 09:53

真能写啊,你本质上不是搞投资的,是干媒体的

2023-11-12 13:32

抄袭!拉黑了

2023-11-12 10:26

“牛市买券商,坐地等分赃”

2023-11-12 10:25

万物皆周期!

2023-11-12 22:26

也看好新能源?我看好新能源发电

2023-11-12 18:08

周期

2023-11-12 15:39

不知所云

2023-11-12 10:48

总结的很好、很实用。有自己的东西。值得学习借鉴。

2023-11-12 09:45

又一个来算卦的。这种人年年有,年年不缺,唉!大A的悲哀,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