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4喜欢:0

$小米集团-W(01810)$ 我为什么不买SU7?

首先敬佩小米的拼搏精神。总共2年不到的时间,就能实现新车从概念到量产上市。这个速度放在这个星球上,也没几家公司能弄出来。 说是奇迹,一点不为过。 当然, 这个观点也许只有从事汽车行业的人才能体会。一般人或许想,不就是电脑上装四个轮子吗?其实哪有这么简单。特别是人家量产了。 看看贾会计,搞了10年, 还没量产呢。

但是敬佩归敬佩,要我一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去买,我是不会买的。

喜欢抬杠的同学,建议可以周末去参观下上海嘉定的汽车博物馆。如果你认真参观学习,走出来的时候,你会有一个感觉---百年汽车工业,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的创新。 这种积累,有点像现代航空工业--你知道多少次空难才换来了今天覆盖飞机研发、生产制造、运营、运维的规范体系吗? 911以前,驾驶舱的门不锁。黑盒子的发明,始于1953年的世界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彗星”号坠毁...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凡是历史上畅销的车型,经历过多少次召回修改完善,真是应该好好想想。又有多少人知道,新车型在量产投放市场前,需要经历多少不同的测试?难道从高速上从北京跑个上海就完成了? 有人会说, 那我挖人啊。挖人可以,但是你总要消化吧。有人会说,不行我就抄现成的。现在看至少有那么点意思。但是抄也有一个问题--你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前做咨询的时候,和一个工程设计院打过交道。 对方老总说, 打个比方,我们能做烟灰缸,但是老外能做巨型烟灰缸。于是我们也仿造,无非就是把零件尺寸同比放大呗。但是最后你发现, 你做出来的巨型烟灰缸就是和“原版”有差距,就是属于“形似神不是”,后来发现,还是要静下心来从头把巨型烟灰缸的每一个原理和设计细节吃透,产品最后才过硬。缺乏整个产品的扎实打磨和积累,是我不会买的首要原因。 当然,总有狂热的粉丝愿意把自己做小白鼠,我也是敬佩但是不会跟随。

好,就算小米消化了全部设计原理,把产品设计做到完美,就能放心买和用吗? 有谁知道一台车上有多少零部件?需要多少供应商?现代汽车工业的整车厂,说白了就是一个装配集成车间。所以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包括供应商的准入、质量管理、供应管理,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今天把话放在这里, 小米今后一段时间,在供应链上的瓶颈会逐步暴露出来。也许不至于一地鸡毛,但一定会存在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最终或许都能解决,但是会有一个过程。

除了产品、供应链的问题,还有就是服务体系是否就绪。 车这个产品属于大宗消费,高频使用,且涉及安全。一个全新的服务体系的打造也需要时间和积累。希望后续小米不要忽视这一块。

小米造车,勇于创新,动作神速, 值得敬佩。但是作为理性消费者倒是可以先观望一下,慢点上车,是对自己更负责的表现。

全部讨论

04-02 22:24

主要是穷

兄弟,你能想到的问题,作为砸了几十亿资金进去的顶级CEO,连续3次创业会忽视这些问题。事物的发展需要满足客观规律,不排除车这个产品后续会有意向不到的问题发生,但我不觉得是这些明显的问题。
稀缺的CEO难有,愿意赌上自己的声誉和时间,拒绝躺平的CEO更少,我愿意相信一次!

04-03 11:25

需要把前人的错误再犯一遍?

你真不懂!小米真的很棒,去看看车

04-02 22:30

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电动车没有看到有多少复杂的东西!

04-02 23:26

说的有道理,先让忠实米粉冲吧,咱们还是老老实实观望几年。纯电车我目前只推荐BYD和特斯拉,毕竟经过几百万辆的验证,各个方面都可以放心。

04-03 09:03

千万别坐国产大飞机啊。

都是你这想法那就不用进步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前车之鉴,如果连借鉴都不会哪里会又什么苹果、特斯拉这些把百年企业给颠覆的新生代。小米不过是借鉴了百年车企成熟的经验数据加上他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如果把中国车企放在日本车企面前只能算是个巨婴,连儿童都算不上,而日本车企放在美国德国面前何尝不是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社会、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04-03 06:55

你老了,思想陈腐

大人,时代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