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方生物2:从常识角度看创新药的投资逻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1喜欢:8

是戳蓝字“卷爸书房”关注卷爸。

卷爸书房

文字 | 卷爸

图片 | 部分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 题记 」

在群内请教是否有我所持几个药物、药械企业的研究者,想交换一些信息和观点,正好有位群友有兴趣提问,顺着思路就聊了起来,借此整理一下这笔投资的逻辑。

康方生物的方法论,绝对不是什么价值投资,企业研究,不懂不投,与这些统统没有关系,这次利用的,是一些常识+贝叶斯信息的纠正反馈。如果说类比,就像是芒格投资比亚迪,是巴菲特流派绝对不会做的事情。

以下内容为我个人的观点,观点代表着这是我个人通过接触的信息,加上个人认知加工,形成的输出,背后缺乏大量的数据、信息、必要知识的支撑,或者从严谨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我的意淫,甚至你现在问我CR、PR、ORR,我也要去搜索。

「 下注过程 」

在下注前,我读了两本关于创新药行业的纪实小说,去了解了行业商业逻辑,并写下康方生物:创新药的投资是一道数学题而非商业题。

1月23日建仓1.5%;2月20日加仓1.5%;4月9日加仓4.5%。

主要下注逻辑:(不分日期,记不清每笔当时逻辑)

(1)拉面概念股,且大隐选股胜率高。

(2)AK112BD金额50亿美金,收到第一笔5亿首付。

(3)SUMMIT大股东有过成功运作此类事情并成为爆款传奇的经验。

(4)机构预测AK112胜率75%。

(5)如果AK112成功,未来BD收取对价的总金额超过买入市值。简单介绍一下,AK112是头对头挑战目前世界药王K药,2023年销售额250亿美金。

(6)揭盲数据不断显示,产品具备巨大优势,一是更好的疗效,二是对低表达人群同样有效,而这样的人群占比却很多。

(7)AK104抖音、小红书观测使用者数据,具备正面信息。

(8)AK112进入特殊审批,预计2季度国内上市。

(9)AK104上市年销10亿人民币以上,已经增加适应症,后续布局适应症广阔,且同样具备BD空间。

(10)公司从AK104批准到第一批患者用药,无缝衔接,足以见到经营效率和策划高效。

(11)创始人多次表达惠及患者的愿望。

(12)上海开始对创新药政策转暖且转向。

(13)国家层面的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到康方总部调研考察交流。

(14)除AK104和AK112两个基石药物之外,后续管线丰富且连续。

(15)不断地数据反馈,康方的有效性很强,很可能不是康方做对了什么,而是双抗做对了什么,康方是双抗的领头羊。

(16)港股18A股价和估值已经到达历史低的令人发指的区间。而业绩却在爆炸式的增长。

引用数据“62家通过港交所18A上市的生物科技业务的合计营收,从2018年的12亿元,2019年的45亿元,2020年的74亿元,2021年的14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60亿元,到了2023年进一步攀升到404亿元,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整体增速基本符合预期。如果我们的测算可信的话,这些公司的可持续业务营收在2026年前后会跨过1000亿元门槛,并在2027年显著超过1000亿元,崛起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重要力量”

(17)政策面引用:

医保的真正目的,或许是腾笼换鸟,被灵魂砍价的,是低价值的仿制药,医保的总盘子,依然在增长,省下来的钱,用来支持的是高价值创新药。

从去年以来,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态度更加明确,我们看看事实:

2022年底,亚盛医药奥雷巴替尼,基本零降价,以17.5万/年的治疗费用进入医保,并被树立为正面典型,被焦点访谈宣传;

2023年,再鼎医药的艾加莫得,20万/年左右的治疗费用进入医保,并且,这年医保谈判续约的创新药,大部分原价续约,降价幅度最高的,只有中个位数。

医保已经真金白银的表明了对创新药的支持态度。

不光如此,医保局的领导公开讲话,明白创新药的研发风险,需要给创新药合理的回报。

2024年年初,创新药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领导们把创新药定义为新质生产力;发改委牵头的A4纸横空出世,全产业链支持医药产业。这张A4纸,现在还没有显现出他的威力,现在依然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但从征求意见稿里,可以清晰的看到支持力度,从审批,上市,入院,支付,进行全方面的支持,可以说,招招直击当前产业痛点。

这不,本周北京的政策已经出台,跟前期流出的征求意见稿并无大的差异,北京的政策指导意义,相信大家都懂。这些事实说明,创新药,在领导的意识里,已经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

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事实,这个行业,就连我们的竞争对手都开始出手打压了,那么,我们自己不支持,任由这个产业越来越差,那么,未来,这就是下一个被卡脖子的行业。试想,如果没有国产PD-1,那么,K药和O药,他们有动力进我们的医保吗?

想想神剧,《我不是药神》,高高在上的诺华格列卫,为啥几年后,他放下身段,进入了医保?有了国产创新药,这再也不会发生了,因为,格列卫是一代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二代药,并且,三代药里最好的奥雷巴替尼,也是我们的国产创新药。

(18)以上这些,是正反馈,不是确定性,更不是股价上涨的理由和逻辑,再创新药领域,没有确定性。至于负反馈,暂时还没看到。

「 是药三分毒 」

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或者从古人的智慧和常识中,可以找到投资创新药的原理。

目前康方主要管线,在抗肿瘤药物,而这个肿瘤是什么?

是个大毒物,可以理解为一个绝世的武林高手。对于如此的大毒物,就要下狠药,可是药三分毒,药效有用的前提是低毒性,这是癌症治疗的第一性原理,比药物的有效性还重要,否则没等杀死癌细胞,反而被药物杀死了。

同时,既然是绝世武林高手,仅凭一个高人,是无法对付的,能力天然不足,不过我们可以拉帮结派,找一堆高人共同围攻,就算它再强,也会有疏忽的时候,你一拳我一脚,总归四拳难敌八腿。

联合疗法,正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向。由此想到了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正是鸡尾酒疗法的发现,已经从致命状态逐渐变成了长时间带病存活的状态。

而康方的药物,恰恰是低毒这点做的特别出色。已经高毒性全军覆没的CD47,目前康方进入了临床二期,未来这也是验证,到底是双抗运气好,还是康方实力强的一个关键节点。

另一方面,对低表达人群的有效性,目前的pd1,仅仅能治疗基因高表达人群,对低表达人群没有疗效,而这个市场空白,康方会立即补缺。

「 创新药的两道关 」

1. 药物的有效性:

第一道关卡,是你的药能治病救人,救的是没有其他人能救的人,这叫First in class,FIC,世界你独创。而世界返还给这种独创性,就是20年的保护期,让你不受竞争的干扰,可以大把大把赚钱。

当然,也有点背的,当年福泰搞出了针对丙肝长期有效治疗的FIC后,不出三年,还没赚几个钱,对手直接研究出了治愈FIC,此病直接没了。这也就是,即使你是上市的FIC,也存在诸多不确定。

药物的有效性,是国内企业可以自己控制的部分,是自己能力的体现,也是生存的基础,是价值的所在。

2. 药物的可得性:

第二道关卡,是药物的可得性,就算有长生不老药,可是他在离我们10个星系的文明,对我们地球人现在的诉求也没有用。

这个可得性链条,是药物从公司手中,通过国家层面(斗争的筹码),法律法规层面(通过一定的体系规则,确保安全有效,如美国FDA,中国NMPA),商业体系层面(企业通过渠道营销手段确保可以到达医院医生)、经济层面(付款方的支付能力)共同完成的。

政治层面:已经开始博弈了,但创新药和5G以及CXO不同的是,创新药在道德层面天然占优,如果因为博弈,美国不让引进中国更优疗效的药物,老百姓会咋想。

法律法规层面和商业体系层面,需要的是经验,是渠道,这靠的是长久对规则的理解和人去做的,不是创新药企业自身可控或可以短期搭建,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将药物BD出去的原因——本质是利用MNC的资源和人脉,抢时间占市场,以及规避政治上的风险。

经济层面,美国是最大最大的市场,任何国家的医保和商保,都不具备如此的支付能力,所以美国市场,是必须进入和争取的。而国内,目前对于创新药,有转暖趋势。

「 策略 」

目前康方已经占比我总仓位的8.3%,这是一家值得长期跟踪的企业,也是一个好标的,虽然我不懂产品,但所有的迷雾,都可以不断通过信息的更新,来逐渐接近真相。

5月,AK112或许就要在国内上市,又一个关键的里程碑,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喜欢卷爸的文章,请关注“卷爸书房”,一起研究投资。

康方生物:创新药的投资是一道数学题而非商业题

参考链接:为什么现在是投资港股医疗医药板块的绝佳时机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由于对财务管理、会计学和行业供给和需求的行为模式知识的缺失,请您务必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我所有的数据分析,如果您能指出分析中的漏洞和错误,定将不胜感激。

$康方生物(09926)$ $港股创新药ETF(SH513120)$

#创新药时代来临# @大隐无言

全部讨论

05-13 22:26

呵呵,又碰见你了,上次还是在石英股份,看来你关注的票也不少,这个比石英靠谱的多。但更靠谱的应该是美国哪个合作方SMMT。

05-12 18:37

虽然不懂医学,但不妨碍我们看懂这家公司另外,我觉得在创新药领域,不是没有确定性,而是天然有风险。风险是可以预见的,不确定性是无法预见的。个人理解康方生物的确定性在于夏瑜领导的管理层,既有大局观,又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和能力。从康方生物这几年的表现,以及行业内对康方生物的认可,可以获得这种确定性的判断

05-12 18:12

你认识俺大隐兄弟不?你没他厉害

05-12 17:25

2023年,再鼎医药引进的艾加莫得,20万/年左右的治疗费用进入医保
罕见病确实可以理解

05-12 22:04

另一种新颖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