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审核重启,医药的天要亮?投资人:还差点火候...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潘多拉”的盒子,再次打开了?

撰文| Kathy 润屿

编辑| 顿河

时隔3个月,A股IPO终于恢复审核。

5月10日晚,深交易所发布上市委审议会议公告,拟于5月16日审议房地产下游瓷砖实体企业马可波罗的发行上市申请,值得注意的是,深交所上一次召开上市审核会议已经是今年2月2日。这既是A股IPO审核“停摆”三个月后的重启信号,也是4月30日上市新规发布后,首家接受审议的新股。

同步重启的还有再融资审核。与深交所公告同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16日开会审议保隆科技再融资申请,而上交所上一次召开上市审核会议也要追溯到2月5日。

一方面,重启IPO以及再融资审核意味着企业融资活动将逐步恢复,但另一方面,新股上市还将对A股现有资金进行分流。在投资者看来,IPO重启就像是再次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要看清谁是垃圾股、谁是绩优股。”

撤回与终止成了今年前五个月医药行业IPO的主旋律,终止数量在30多个行业中位居前列。与此同时,5个月以来,医药行业仅有一家在A股成功上市。

在停摆三个月后,深交所、上交所宣布IPO重启,释放了什么信号?新国九条发布、上市新规修订后,监管未来会以什么标准审核?生物医药行业究竟会在何时迎来今年成功上市的第二家公司?

“领跑”撤回潮的药企,转机来了?

2024年至今,生物医药企业的IPO情况陷入前所未有的“重灾区”。

新年开市仅2天,就有3家企业主动撤单,其中有2家都为药企。开年不到1个月,近10家药企终止IPO,例如澳斯康生物、华理生物、博纳精密、爱科百发、捍宇医疗、康亚药业等等。

5个月过去,“IPO撤回潮”持续上演。在IPO整体门槛都提高的情况下,据E药经理人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13日,2024年IPO终止的企业超过130家,几乎均为主动撤回终止,另有1家审核不通过,还有1家因未能在3个月内消除中止审核情形或补充提交有效文件而被终止审查,多数是处于一轮问询阶段的企业。

其中,医药行业IPO终止数量在30多个行业中排名处于靠前位置,生物科技企业、CXO和医疗器械(又以IVD这一子领域最严重)无一独善其身。

仅在上个月,就有多家药企终止IPO,如北京朗视仪器,艾柯医疗,爱康生物,速迈医学,世和基因,健耕医药,弘森药业等。几天前,专注于抗肿瘤药、宠物药等特色原料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宏中药业,也宣布了其在北交所上市终止。

复盘今年以来医药企业IPO终止情况,IVD和医疗仪器设备企业最多。其中,尤其是IVD企业“撤单”比比皆是,主要系IPO节奏的整体收紧,叠加行业发展受限等因素。大环境改变后,IVD企业营收净利普遍暴跌,减员情况处于“第一梯队”,出现了集体的“生存焦虑”。

IVD行业子板块中,曾经的明星赛道——基因测序,在水深火热中艰难前行。4月2日,世和基因科创板IPO终止,其IPO之旅接近2年,曾先后与中介机构及上交所经过多次沟通。有媒体报道,被问及撤回缘由时世和基因曾表示:“基于涉疫业务相关规定尚不明朗等原因,本次申报进程存在较大滞后,剩余时间已不足;加之经济形势和股市指数不够理想,证监会也于3月15日发布多项政策新规收紧IPO发行。”

而从整体来看,药企终止IPO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业绩规模小、或波动大的企业在财务数据及盈利增长要求更高的审核下,凸显弱点;“财务核查”不过关,财务指标合理性、收入真实性遇“严审”,“因巨额销售费用撑起业绩、被质疑真实性以及可持续性”的企业较为常见;核心技术先进性/技术优势、研发投入、持续研发能力、市场空间及竞争格局、经销模式、实际控制人等同样被重点关注。

以市场空间为例,此前有投资人告诉E药经理人,药企核心产品的市场空间,直接关乎上市后的表现,研发进度若并不领先,创新能力存疑,上市后的艰难可想而知。

符合所申请IPO的交易所市场定位也至关重要。不少IPO终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创新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无法达到相应板块的要求,而迟迟无法提供材料推进,从而导致“失效”。

此外,按拟上市板块来看,冲刺创业板和北交所“折戟”的企业最多。去年最后一季度以来,药企“转战”“冲刺”北交所频繁发生,一度被认为是科创板收紧、港股破发导致上市难而应运而生的备选之路。不过,最近涉及IPO终止事件的两家药企,均拟在北交所上市。本月以来,北交所新增0只上市股票,发行节奏有所放缓。不少投资人给出的答案是:赴北交所上市的不确定性仍然极强。

推荐阅读

* 平均3天撤1个IPO,海外狂抄底中国Biotech。谁来拯救中国的创新药?

* IPO的“死路”与创新药企的“活路”

IPO虽重启,游戏规则却已变?

一边是企业主动撤回IPO的案例不断,另一边,自2024年春节后,A股已连续三个月没有公司接受上市审议了。

更加令人咋舌的是,今年1-5月仅有1家生物医药企业在A股成功上市。要知道,即使是在IPO数量遭遇腰斩的2023年,也依然有21家医药企业成功IPO。

此番审核重启,生物医药行业会迎来今年成功上市的第二家公司吗?暂不得而知。

有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重启对一家企业的上市审议还不能定义为IPO恢复到了之前的常态化审核状态。

而在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眼里,这更像是重启了“潘多拉魔盒”,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一方面,IPO重启意味着将有新的股票重新进入市场,但新股的质量如何,已经是长期被“诟病”的话题。

事实上,在IPO审核“停摆”的这三个月里,资本市场的指导性文件、上市审核规则等一系列政策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IPO门槛提高、审核尺度收紧、现场检查力度加大……“严把入口才能让A股良性发展”,在前述分析师看来。

今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要求,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突出交易所审核主体责任、强化证监会派出机构在地监管责任、健全全链条监督问责体系等。

紧接着,4月12日,新“国九条”发布。此次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继2004年、2014年的两个“国九条”之后,时隔10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

“国九条”印发的同日,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同时对发行上市规则进一步完善,制定修订了一系列配套制度规则,涉及上市、减持、分红、退市、重组等多项制度,并公开征求意见。

马不停蹄,深交所和上交所在4月30日分别发布修订后的《股票上市规则》《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业务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各板块定位和上市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进一步提高了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将“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调整为“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将“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由“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

对于具有强科创属性的生物医药行业来说,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收入增长三大指标门槛再次升高了,也意味着监管希望筛选出真正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优质科技企业。“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难度更大了。”

虽然IPO审核重启给正在排队的药企们注入一针强心剂,但新的上市要求带来的变化,也可能引发新一波撤回潮。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深交所共有228家企业正待排队审核,其中8家已问询、220家因更新财报暂时中止;上交所共有171家企业正待排队审核,其中2家已受理、13家已问询、156家因更新财报暂时中止;北交所共有91家正待排队审核,其中1家已受理、37家已问询、53家因更新财报暂时中止。从上市板块来看,创业板IPO排队企业最多,为158家,其次是上交所主板的96家。北交所、科创板、深交所主板分别为91家、75家、70家。

在修订上市审核规则后,沪深交易所也公开表示,上市审核类规则自规则发布之日起施行,已通过上市委审议的首发项目,适用原审核类规则的规定;未通过上市委审议的首发项目,应当符合新的上市条件。曾有投资人向E药经理人表示,A股上市门槛的提高给排队IPO的企业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但生物医药公司的发展应该将IPO视作里程碑,而不是终点。

回复“声音”,了解电子期刊详情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