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中国区换帅!从一线到掌门人,第二位本土女将有何过人之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撰文| 润屿

编辑| 顿河

阿斯利康强生之后,GSK中国也正在经历几年来最剧烈的一次调整。

GSK中国首位本土总经理齐欣,升任为GSK大中华和洲际区域(GCI)副总裁兼疫苗业务负责人。接任者仍是一位“女将”余慧明(Sherman Yu),现任GSK副总裁兼台湾地区总经理。此次任命,自2024年7月1日起生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针对这一重磅人事变动,业界对两点颇为关注:一是,曾任山德士大中华区负责人的余慧明,有何过人之处?二是,人事调整频现的GSK中国,该如何保持现有业绩,并稳步提升。

服务山德士10年的余慧明,尽管在2019年就开始担任山德士大中华区COO,并在2022年担任总裁一职,但因行事低调,形象较为“神秘”,甚至因为名字较为中性,而对其性别产生误解。

公开资料显示,除服务于山德士外,余慧明还在惠氏辉瑞疫苗担任业务管理和市场营销职务。此次由GSK副总裁兼台湾地区总经理升任为GSK中国区总经理,据熟悉她的人分析,余慧明过往呈现出来多元化、全链条的业务能力,也正与GSK全球及GSK中国的战略相匹配。

余慧明是中国香港人,毕业于香港大学食品与营养科学系,进入制药工业界后,一路从基层做到业务总监,地区主管和大中华区负责人,熟悉中国本土医药市场,同时在中国香港和台湾药品市场的经验也非常丰富,在品牌营销与策略执行上有多年从业经历。

与她打过交到的人对其的一致评价是笑容亲和,与之交流总是如沐春风,且工作中雷厉风行,很乐意为伙伴赋能。独立、坚韧、勇敢、务实,“带着港剧里的‘新闻女王’的范儿。”

梳理她的从业经历,有几个时间点最值得关注,2012年余慧明加入山德士,2019年担任山德士大中华区COO,并在3年后升任CEO,2022年余慧明从山德士离任,同年12月加入GSK:

惠氏辉瑞疫苗担任业务管理和市场营销职务。

2012年,加入山德士并担任其香港地区总经理,负责山德士在中国港台地区的业务。

2019年3月,山德士正式成立“大中华区”,Francis Vaillant 出任大中华区总裁,同年5月,余慧明被任命为山德士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

2022年初,正式就任山德士大中华区总裁职务。

2022年8月,山德士宣布余慧明将离任,寻求外部职业发展机会。

2022年12月,担任GSK副总裁兼台湾地区总经理。

2024年5月,余慧明接任GSK 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一职。

曾与余慧明共事的业内人士向E药经理人分享,余慧明的业务能力非常强,在组织管理、策略落地上有清晰的逻辑和执行能力,且十分重视人才与组织的国际化发展。

众所周知,在2019-2022年中国医药产业的外部环境与市场环境异常复杂,既有新冠疫情的影响,还有集采的持续推进,叠加诺华针对山德士业务的“暧昧不明”。但在这三年,余慧明仍然成功推动了公司业务的增长。据她的前同事介绍,余慧明带领团队成功应对了集采带来的挑战,并积极推动旗下产品院外市场的拓展,“各种模式都探索过,甚至与最基层的个人代理商都有接触”。

三年历程,让余慧明在生物类似药、过期原研药、普药等院内、院外市场的经验颇深,有着覆盖法规、商务、准入等多方面、全链条、多元化的能力。此外,她还善于将中国市场需求与全球战略相匹配,为中国区争取全球资源的倾斜。

而这些恰恰也是业界认为跨国药企中国区负责人理应该具备的三项关键能力:推动全球重磅产品在当地加速获批的能力;快速链接全球总部和当地的能力;以及针对药品全生命周期制定市场策略的能力。

事实上,在2022年底加入GSK,担任副总裁兼台湾地区总经理时,余慧明在疫苗业务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通过与本地和全球团队共创佳绩的领导力,推动了RSV疫苗Arexvy的加速获批,比预计优先审批时间提前了两个月。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加入GSK不到两个月,余慧明带领团队举行了20多场圆桌会议,与员工一同激发出诸多新想法,再基于对GSK不同市场及GSK全球的发展考量,将想法十分清晰地反馈给GSK全球总部。

现如今,中国医药市场准入驱动的取向越加明确,GSK中国采用的也是“大准入”建制,呈现“T字形”结构,目标是围绕产品周期,将市场准入政策端、医院落地客户端,以及广阔市场的机会端全部打通。而对于新产品和成熟产品,GSK付诸的策略截然不同。其新产品的准入通常会由跨部门进行研讨后,在新产品研发策略和投资方向决定之时,就与全球总部沟通其落地中国后的竞争环境、准入环境以及可能的定价范围,最后由总部来决定是否引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当地管理层的决心和意见往往会起到关键作用。

总结来看,熟知余慧明的人认为,她的能力能够较高匹配了GSK全球及中国区的战略。

当然,挑战也很多。

在当下,GSK全球正面临一定的问题,这给GSK中国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一是,GSK全球虽重视重塑肿瘤地位,但肿瘤业务能力搭建及管线配置均较为薄弱。2014年,GSK出售肿瘤业务,又在3年后强调要重新塑造肿瘤板块,然而近些年,GSK迟迟未未在这一板块迎来突破,同时管线的临床进展也遇到多重失利。

二是,GSK作为曾经的“疫苗之王”,虽先押对了HPV赛道,但后续没能做到快速迭代升级,后又错过了新冠疫苗研发“风口”,现在在RSV赛道寻找到的新增长点,仍需一定时间去夯实。

三是,相较于其他MNC,GSK尚且缺乏重磅的后期在研管线。

这致使GSK全球对中国区的产品赋能,略显单薄。已在华上市的多数重磅产品,是在好几年及更久之前就作出的布局,“目前,GSK在华品种较为知名的,似乎只有欣安立适、新可来和倍力腾。”

此外,曾经一度,GSK中国希望通过自主商业化加深在疫苗领域的布局,两款全球范围内的重磅产品欣安立适和全球首款RSV疫苗Arexvy,都列入到了中国区上市计划。

但在疫苗这个比药品更为特殊的领域,GSK最终采取了与中国药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市场拓展。

不过,齐欣的升任和余慧明的走马上任,给GSK大中华和洲际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与悬念。希望余慧明为GSK中国开创新局面。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