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格雷厄姆回忆录有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国庆期间看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回忆录。

从他的回忆录可以了解到,投资只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甚至他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去描述投资经历,但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确他早期的盈利模式,以及所谓的对冲如何实现。

格雷厄姆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家庭,排行老三,不到一岁的时候就随家族业务开展前往美国。后面其父亲去世,母亲不善经营,家境迅速恶化。到了需要奖学金才能够支撑其上学的境地。好在格雷厄姆天资聪明,一生也非常上进,几经周折拿到了普利策奖学金,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他最后拿的是科学学士学位,但他没上过一门与科学有关的课。格雷厄姆有多厉害呢?他的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二,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了优秀学生奖,哲学系主任建议他留在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哲学系的老师;数学系邀请他加入他们的团队;英语教授也对他发出了邀请。教务处长也是处处推荐他。

他并没有专门的学习经济学或是金融,最开始也没有打算从事相关职业。而是和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迷茫也不知道未来到底要从事什么职业,在大学里误打误撞,只要有好的工作机会,优越的工作条件就去尝试了(毕竟需要赶紧挣钱养家糊口),结果误打误撞,进入了华尔街,开始了投资生涯。这让我感觉,就像今天排名靠前的高校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了证券相关行业。

我认为价值投资也并非专属格雷厄姆,并非其开创,并非在此之前就不存在。事实上,在他之前也有很多投资家就是采取了这种方式。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不就是一个道理吗?投资和高性价比的买房买车买衣服买菜又有什么区别呢?原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格雷厄姆按照自己的理性性格,按照自己的学术精神和上进精神(他对遇到的各个方面都是努力上进的,投资不过是其中之一)将其表达出来了并被人所熟知。

他的回忆录中,更多被提及的是自己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熟读古典和近代文学作品,也曾写了很多剧本,其中还成立公司在百老汇演出,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他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追求也是很高的,可以看出和戏剧一样,他也非常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他将自己的理论思想写了几本著作,如《储备与稳定》、《世界商品与世界货币》,主要思想就是希望将美元和一篮子原材料实物挂钩,就像此前与黄金挂钩那样,用以稳定美元的购买力。他的理论的到伯纳德·巴鲁克的背书,向罗斯福推荐,可惜后来未能施行。

贯穿回忆录的,还有他的性格。他在63岁的时候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审判和刨析,让我影响深刻。他自述自己是一个没有知己的人,他没有与别人建立真正的亲密的友谊,他的天性似乎会与人保持距离。

他用第三人称的语气如此评价自己:“在他宽宏大量的姿态中隐藏着骄傲、自私、势利,以及某种矫揉造作;在他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些微精致的利己主义。他缺乏真正的同理心,不能真心分享他人的喜悦和哀愁。”

但后来,他也体会到要去体验爱,“60岁以后,格雷厄姆开始重新培养自己的情感智慧,他必须接受爱不是体验生活,而是生活体验这一事实。”

这让我想到了,巴菲特反复的提及如果你65岁或70岁以后,你爱的人也真的爱你,你就成功了。而不是所谓的银行账户里有多少位数字。

#雪球星计划#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