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之争 海天VS千禾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8喜欢:3

这两年海天味业业绩股价遭受滑铁卢,投资中悲观情绪弥漫,作为后起之秀的千禾味业却业绩出现大幅增长,于是便饶有兴致的开始去翻看这两家调味品生产企业的财报:

大致浏览一下这两家财务报表科目,结合自己实际的感受,这两家企业的第一印象有几个共同点1、两家都是不差钱的主(现金或者理财占总资产50%左右,维持目前的经营并不需要投入很多资金) 2、在产业链并不强势(没有过多的应付应收,相对来说海天好一些,也可以比较这两家公司的合同负债科目) 3、报表科目比较清晰明了,商业模式简单可信

23年半年度基本业绩:

海天:

营业收入129亿,同比-4.2%,归母净利润30.9亿,同比-8.76%,扣非净利润29.7亿,同比-9.8%(利润降幅大于营收降幅) ,毛利率35.9%,销售费用6.9亿,同比1.5%

千禾味业

营业收入15.3亿,同比增长50.9%,归母净利润2.5亿,同比115.9%,毛利率38.3%,销售费用1.9亿,增长32%(对比营收增长,表现不错)

(海天毛利率之前几年都是40%以上,这份半年报直观的感觉是生意难做,营业收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销售费用不减反增,千禾则抓住海天的公关危机通过线上渠道发力业绩依旧亮眼)

前两年大家讨论“酱油茅”的护城河时经常会聊到海天逻辑上的两个点:

1、海天全国各地密集的销售渠道类似于一个平台,铺新产品时可以迅速的覆盖到全国各地

2、大家对海天酱油的味觉依赖

先看第一条销售渠道:

海天目前线下渠道占比96%(几乎已经覆盖到全国各地),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海天各类产品的销售占比非常稳定,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想要继续成长,要么提价,要么增加新的品类,从报表上可以看出这些年并没有出现新的大单品,可以说明利用渠道优势销售新品类成为增长点的观点至少目前没有成立。

再看第二条味觉依赖:

我国餐饮商户80%的餐厅只有五人以下员工,平均每家餐饮店的生命周期仅508 天(疫情前的数据,经历过这波疫情大家处境更加艰难,绝大数商家也都要精打细算,这也能理解酱油虽然只占餐饮成本2%,那也是一个十分内卷的市场)

日本酱油可能跟中餐的酱油口感上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国内的比较都是广式酱油口感上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我们小时候很多人还是吃的自己当地生产的酱油,也没觉跟海天特别不一样。但是烧菜没有海天的调味料厨师真的就废了吗?占市场主流的大部分消费者吃的出来区别吗?

餐饮感官是比较综合的体验,茅台五粮液的经典造型在有意无意间也会影响你的感官体验,甚至是餐桌上的点睛之笔,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蒙上眼睛跟本喝不出各个品牌酱香白酒的区别。餐桌上美味佳肴背后海天酱油的心理暗示就更加不存在,所以想提价不是那么容易的。

大股东的核心利益:

作为民营企业,大股东核心利益与中小股东是否一致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千禾味业实控人今年以远低于二级市场股价的定增价格增持8亿元股票,再给合之前高位的减持行为,公司并没有资金压力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可以说完全不顾及小股东利益。海天味业一致行动人基本都在公司担任要职,管理层并没有损害小股东的行为,这方面可以说海天完胜千禾味业。

估值:

这一块内容是相对非常主观“胡言乱语”,海天味业在业绩增长没有看到新的增长点之前,个人拍脑袋认为海天的估值不应该高于25倍市盈率,海天的优点也很明显,大股东靠谱、业绩真实可信,现金流良好,这样的企业值得保持关注。千禾味业考虑到目前的成长性相对海天在估值上有优势,未来也有可能业绩持续增长,爆发力应该好于海天,但是千禾大股东的行为目前对于我个人而言属于宁可错过也不敢长期持有的标的。

#食品饮料# $千禾味业(SH603027)$ $海天味业(SH603288)$

全部讨论

全是错误:1.两家企业都非常强势,只有应付款沒有应收款。
2.两家的主战场都不是网上销售,千禾占20%,海天不到5%。
3.千禾的大股东减持股份是增发前两年的事,当时股价市盈率200倍,和你说的是两码事

2023-10-05 21:08

千禾味业产能方面压根不能和海天比

2023-10-05 16:54

看了你的投资组合,六七年赔了76%,这个你是怎么做到的?先分析一下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