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股息养老,也要选择垄断经营的股票才靠谱。银行股不是最好的标的,大树眼里贵州茅台股息养老很不错。
前几天有人问我,如果想选一只收息股养老,可不可以买工商银行。
听到这个问题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位投资者并不是主观上想要什么养老收息股,大概率又是在叶公好龙而已。之所以会看上工商银行,纯粹只是因为这几年工商银行的股价上涨了。
可能有人会说凭什么这么武断呢?你又不是别人肚里的蛔虫。
我想我们只需要小小假设一下,假如未来工商银行股价下跌了(我敢肯定的说,这种事一定会再次发生),你还觉得它是养老股吗?
前几年银行股趴窝时,就是对这一假设最真实的写照,尽管那时的股息率比现在更高、股价更低,可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避而远之,什么坏账、银行水太深、盈利为假的论调泛滥成灾,使得原本就不那么坚挺的信心立刻消失的一干二净,压根就没几个人敢放言买银行股可以用来养老。
真正想选择养老股收息的思维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是放弃对股价的幻想预期,未来是涨是跌我不在乎,或者干脆放弃了本金的未来使用权,只以收息+持仓打新为目标,单纯追求稳定的永续现金流入型收入。
这种打法与我们通常所追求的股价上涨,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正愿意去这么做的人,往往会执行适度分散策略,在冷门中寻找若干比较有性价比的高股息股票组成组合,以分散投资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显然不会单押一只股,然后声称准备养老。
当然,有人一定会说工商银行虽然已经涨了这么多,但估值依然很低、股息率更是秒杀绝大A绝大多数个股,又是根红苗正的大央企,怎么就不能养老呢?
关于这一观点,我想说的是,首先估值得跟自身的历史水平比,而不是仅仅只对比其他行业。毕竟行业不同,生意模式差距很大,高杠杆赚得钱与低杠杆赚的钱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其次,如果利润下降,股息率出现减少(例如2023年兴业银行就发生过这种情况),估值就会升高。这种情况下,你对便宜的信心还能做到那么坚定吗?
事实上,想读懂银行股的财务报表非常不容易,银行甚至可以说比大多数行业都要难以理解,完全不在普通人的能力圈范畴之内。大家所谓对银行股的信心,在于它是国有企业,与国外的同行并不是同一物种,相信有人会最终兜底,遇到问题可以靠时间换空间来化解风险。
但是这种信念算不得建立在对企业理解的基础之上,很容易被下跌或各种风吹草动的利空所动摇,而一旦信念动摇,又何来长持吃股息养老一说呢?
所以对于一心吃息养老的人来讲,银行股可以成为你的高股息组合中的成员之一,但绝对不适合作为唯一的依托。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雪球创作者中心 $工商银行(SH601398)$
可以,但是只能配置,任何想着拿单一股票养老的,不是不可靠,而是很危险。
大部分人都是叶公好龙,长期投资吃分红忽略短期波动非常考验人性,但人性从来经不起考验
个人养老基金首选银行,大银行红利股息高而且稳定,绝对应该是一个组合。应对措施:价高得差价,价平得股息,价低抢股权。
银行说简单也简单,只是不在大多数恨国党的能力圈中。买四大行甚至不需要什么能力圈,只要有信仰圈就可以获得巨额回报。
单调银行其实不如去持有红利指数。红利低波etf,再搭配纳指etf,也是经典的简化组合。如果从长期持有来看,我现在是:高端白酒、品牌中药、煤炭、红利低波、纳指。行业分散并兼顾成长。$上证指数(SH000001)$
养老股?分散OR集中的投资组合也罢?必须是低位、低价格+高股息!长线大仓位靠的是 低位慧眼+认知能力+投资各项素质的综合实力!这才是投资的精髓! 对于高位股、大众情人股? 任何后视镜式的马后炮发现及讨论?无论采用哪种组合及方式方法?最多可以少量配置或少量持有!但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同时、无论集中也好、分散也罢、客观上已失去了中、短期时间段(以年为单位)、发掘的必要和意义。。。
收息养老,我的策略是分仓持有几个不同行业的龙头:白酒,银行,电力,石油,运营商。有机会小仓位做做波段,没机会,就持股收息。
$贵州茅台(SH600519)$ $招商银行(SH600036)$ $长江电力(SH600900)$
四大行有点贵,股份行还可以。说银行风险大的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的。我就一句话,国有大行的风险是全A股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