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下,产生牛市好难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今天看到有人撰文,称注册制实施以后,A股可能不会再有牛市。其主要依据是2007年A股只有1500多只股票,而现在是5000多只,并且还在不断发行之中,市场中的资金增量显然无法应对日益膨胀的股票数量,又如何能再次做到水涨船高?

关于这一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早在我2007年进入股市以来就一直有这样的声音,特别是在市场行情比较差的时候,格外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然而,大家可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决定市场能否走牛的从来都不是场内资金,而是场外资金。2007年国内的M2总量是40.34万亿,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66万亿,很明显整个社会的M2增量完全能够匹配股票的增量,这也是为什么在发了这么多新股之后,A股的流动性并未见受到削弱的原因。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M2再多又怎么样,资金都不肯进股市不一样没辙吗。道理或许没错,但是熟知股市规律的人会知道,每次熊市的底部,资金都是不愿意进来的,什么时候资金才肯蜂蛹入市呢,只有在牛市上涨的时候,因为人性是买涨不买跌的,其实资金量决定的是上限而不是下限,你指望低迷的时候突然有天量资金进来拉抬股市,无疑是在缘木求鱼。事实上,熊市转牛市的拐点首先是惜售,其次才是逐渐回暖吸引更多追涨资金入场,直到最后在赚钱效应的驱使下才由量变转为质变。

当前市场是否已具备了惜售的特征呢,前不久的兴业银行乌龙指事件应该很能说明问题,3亿资金就可以将3000亿盘子的个股瞬间打涨停,实在有些过于轻松,只能表明抛盘已经变得非常之孱弱。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更早的光大银行乌龙指事件,也是在2013年市场最低迷的时候,这个时候该抛的早就抛光,剩下的以死多头为主,供需关系很容易因偶发的事件产生突变,实际上可以视为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全面牛市,如果你摒弃综合指数,单看成份股指数,感觉上还要更为乐观一些,就拿沪深300指数来说,始终只有300只成份股,基本不受什么扩融的影响,每年还要根据进入标准进行一番优胜劣汰的调整,显然相对于综合指数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收益。例如2015年之后,上证指数几乎没怎么涨,而沪深300先在2016-2018上涨了56.07%、后2019-2021年上涨了102.02%,俨然走出了两轮标准的牛市。

或许有人说这叫结构性牛市,不太好把握,但是又有谁不允许你买沪深300ETF了吗,显然没有,那么你又凭什么说它不好把握呢?说白了大多数人其实是嫌ETF太慢,总觉得有捷径能满足自己的赌徒心理,另辟高难度崎径,以至于常常偷鸡不成蚀把米罢了。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雪球达人秀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全部讨论

01-09 09:15

下跌是我们苦苦求得的。
我们的市场为什么要给新股这么高的价格?
我们的市场为什么要给退市股这么高的价格?
我们的市场为什么要给减持套现股这么高的价格?
我们的市场为什么要给违规违法股这么高的价格?
我们的市场为什么要给资本运作老千股这么高的价格?
我们的市场为什么要给自买自卖抱团股这么高的价格?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