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制冷剂配额制后氟化工行业逻辑梳理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6喜欢:11

大体上,市场都在期待三代制冷剂配额落地后的涨价,但是涨价是一种乐观的期望,并不是已经确定的可预期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投资不应该建立在期望上。其次,当涨价趋势确定时往往股价已经涨了很多,散户受限于信息差也无法享受涨价的利好。所以,应该离远一些看,梳理清楚氟化工行业基本逻辑。如果逻辑推导出未来一定会涨价,现在就可以持有甚至适当加仓,如果不是则起码应该轻仓甚至远离。这是动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里,大家都熟悉的逻辑就不重复了,主要是二代的削减、四代暂时还不会大规模使用,这样就留给了三代制冷剂巨大的窗口期。本文只聚焦在三代的供需端分析,谈一谈容易被忽略的逻辑点。
先看看供给端,供给端各企业的行为是多种因素的综合。2023年作为过渡年,企业的行为特征是:1-各企业不接受如20-22年亏本卖;2-产能不受限,有利润就会尽量多干,而前期抢配额导致行业总体产能严重过剩。以上两个因素导致的结果是:企业觉得有利润就加大开工,行业供给过高导致亏损就减少开工。最终会停在一个均衡点:各企业不亏损或者薄利,目前23年行业开工率50-60%之间。这就是2023年氟化工行业基本逻辑,又赶上了厄尔尼诺效应很明显的一年,存量市场旧空调加氟需求旺盛,总体结果比较好。2024年,供给端锁死,基本都确信不会亏损前提下,企业的第一个动机是不要浪费配额,会尽量都用掉。所以,未来的涨价,只取决于需求端。但是供给端仍有一些特点要关注。
第一:规模效应不同导致各企业制冷剂平均生产成本差异很大。那么亏损时大企业能扛得住,盈利时由于制冷剂产品几乎没有差异性,也就是终端销售价格差异不大,由此产生了各企业具体品种的利润会差异较大。这里面,规模越大、体系越完整越有优势。特别是规模越小,越容易被行业出清。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剩余配额会向头部集中。这一点可以参考二代制冷剂配额确定后多年运营下来的结果,明显巨化是受益的。

第二:制冷剂不同品种之间不能轻易替换的,各品种物理性质差异较大,R134a用于汽车制冷,R32是不可能直接加注到汽车的。这就导致会发生个别品种涨价、其他品种可能亏损的离散性。不能简单的认为不同品种产能直接替换,要分开看。
再看看需求端,投资不能建立在希望未来是高温天气的假设中,而是应该找必然会发生的逻辑。需求端的第一个利好是20-22年处于需求偏低的年份,但是未来怎么样还是不确定的。制冷剂的需求端主要是空调、汽车、冰柜、冰箱和其他制冷场所。其中空调占制冷剂需求的78%,汽车占8%,冰柜冰箱各占6%,其他新增的需求比如冷链等,这里只说空调。
空调分两个市场,新增装机和存量市场,又分国内国外。看分析空调需求,首先要看看当前空调的渗透率情况,当下:中国家庭空调渗透率60%,对比美国日本90%+、欧洲较低、东南区南亚很低(欧洲和东南亚具体数据忘掉了,找了半天没再找到)。分开来看,第一:国内新增需求有限,反映出来是过去几年各国内空调销量都是负增长,即使后续经济恢复预计也只能是低个位数增长,这里主要是国内渗透率已经不低了。但这里有一个变量因素,空调更换周期一般10-12年,2009-2011年是家电下乡政策的年份,那是曾经销量的高峰期,这批空调已经到了需要更换的周期,也许会给国内空调新装机带来新的增量,但目前没法量化。第二:国内存量市场,也就是旧空调加氟的需求,存量市场非常依赖用户的直接感受,也就跟夏季气温情况息息相关,天气热才会感受到制冷不好才会产生加氟需求。其次,目前加氟主要是R22和R410,R32在变频空调的新使用是在17-18年开始的,一般来说5-6年会逐渐出现加氟需求,但目前R32加氟需求还比较少。第三,海外市场,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三代制冷剂使用量削减周期,欧洲由于纬度高夏季气温偏低,本身装机就少,这部分影响有限。而美日澳洲等国家渗透率已经很高,未来也就是存量市场。三代削减甚至会带来一些损失,但应该损失不大。未来海外新装机机会主要是东南亚、印度等地地区。空调需求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高温天气、经济水平、用电水平。从全球气温分布看,东南亚、印度30度以上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存在客观需求。从经济水平看,印度人均GDP2642美元、相当于中国07-08年水平、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则相当于中国10-11年水平,已经进入到电器产品消费阶段。再加上东南区南亚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想一想2010-2020年之间中国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情景,可以预期这些国家的空调市场需求。电力设施和供电稳定性来看,东南亚南亚特别是印度供电不稳定不充足会限制空调普及,印度是经常停电限电的,但印度政府也在大力推进电力系统基础建设。


总体上,国内市场的机会来自于以旧换新的空调更换和存量市场加氟,渗透率提升恐怕有限,预计未来也就是低个位数增长。国内市场需求还是取决于经济恢复和高温天气。海外市场则大有可为,重点是东南亚和印度市场。不过这些市场也有各自困难,属于潜力巨大过程波折。这些也总体反应在目前空调出口量占到了国内空调企业总产量的80%。
以上供需端的分析,可以看出三代制冷剂存在明显的机会市场,但不容易有能量化的需求测算,同时需求的爆发时间点是不确定。说到制冷剂行业的机会,最常听的观点是口罩三年需求被压制,但我没有太好的办法来确定到底有多大需求被压制,我认为这一点也是待定状态。总体上,我认为化工行业是辛苦行业,产品门槛低同质化较严重,基加协议给了氟化工一次好机会形成阶段性的垄断。
以上,是对制冷剂行业前景的一些看法,是为记。实际上,我还是乐观看待,所以已经持仓并考虑逐步加仓。下回再补充分析一下各企业的成本。

$巨化股份(SH600160)$ $三美股份(SH603379)$

全部讨论

你这分析的基点就是错的:各生产厂配额上限锁定后,厂商的第一要务就是多盈利,而不是用尽配额,因为我减产别人也无法多生产,但减产可以涨价多赚钱。

2023-11-15 17:01

认可作者需要客观分析供需的观点,不过我认为供需要切开成国内国外两部分来看,以我关注的三美为例,出口和境内用差不多一半一半,但两者的供需情况可能存在根本区别。国内而言,已经受到生产配额及进口配额的管制,供给端是锁死状态,需求端受到地产拖累,处于萎靡状态,不过长远来看,供给端锁死的情况下总会有机会或者说意外导致需求增加产生行情,不确定的就是需要等待多久。国外而言,供给端并未锁死,部分发展中国家还未达到三代基线时间,甚至部分国内厂商可以去国外投资建厂,需求端总体而言伴随着第三世界的发展是向上的,供需关系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