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车企和智行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江淮汽车(SH600418)$ 可能是宫斗剧太好看,让很多人失去了最基础的逻辑判断,分享一点基础财务知识,顺带盘一下车BU的独立。

1、根据已知消息判断,包括已签长安、待签塞力斯、和其他可能签订的关联方企业,所有企业都作为“未实现控制”存在“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那么相关收益=被投资企业净利润*股权比例,作为投资收益。

对于合作车企而言,扣非利润主要体现在两块,一是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差扣除费用后的利润,也就是生产销售汽车、或代加工的净利润;二是投资其他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也就是“鸿蒙智行”净利润按投资比例计算的收益。(为描述简单,只讨论增量,并排除公允价值变动等不可持续或非经营行业务)

综上,在“鸿蒙智行”未实现高额获利的情况下,投资收益可能很低甚至为负,对投资车企的利润产生不了显著影响。即便未来“鸿蒙智行”发展到不可估量的高度,车企收获的也仅仅是所占比例的损益调整和可能开展的股利分配,核心依旧是优秀的汽车产品和高市场占有率。

2、就“鸿蒙智行”而言,我非常相信华为主导的研发能力和智行车的未来发展,但任重道远。在不竭泽而渔的情况下,“鸿蒙智行”的远景一定是基于合作车企高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将智行系统推广到更多的汽车上,简单讲就是需要高研发投入实现技术的质变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变现。所以车BU赔钱,“鸿蒙智行”短时间依旧难以避免入不敷出。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希望更多企业加入,即保证了部分资金,也增加了下游车企合作的可能性。

参股并不等于合并,尤其是在非控制的情况下,前文提到了,车BU的核心依然是技术研发后的广覆盖,这就是所谓“华为不造车,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本质。夸张点说,“鸿蒙智行”的未来客户希望面向全世界的所有车企。可以理解成苹果在IOS成功研发之后作为一项产品向华为、三星、oppo之类的手机厂商销售。但是在苹果成功之前,没有哪个厂商愿意花费大量的资金给IOS测试和适配,就像很多车企担心失去灵魂拒绝华为。所以才有了作为测试、适配和广告作用的智选车四界。

总结一下,车BU独立可以当做刚刚走过初创阶段的宁王来考虑,具备技术底蕴和研发实力,但是到真正变现和高速增长依然需要时间。这期间的核心依旧是下游车企产品的市场反应。股权稀不稀缺现在无法确定,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丰田、奔驰、特斯拉愿意入股华为也会很乐意,只要保证绝对控制,资金越充足,潜在测试对象越多才能越快实现发展目的。

四界依旧会在车BU的帮助下继续专攻产品,工业企业的增长逻辑依旧是生产能力、销售情况和成本管理。在产品市场占有方面车BU和四界毫无冲突,甚至四界本身也毫无冲突,在研发人员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车BU只会希望多多益善,而车企面向的汽车市场,十六界也吃不完。$江淮汽车(SH6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