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平凡中的温暖

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又到周末了,周五总是让人莫名的心情愉悦。今天不分享金融和股市,来分享些生命中那些美好的遇见----良师益友,精神食粮。

关于阅读我自己还是更偏爱纸质和文字的形式,喜欢翻开书本时一页一页散发出的墨香,喜欢可以随手做笔记,可以收藏,可以随手翻阅。

生命中曾有幸遇见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老先生。最初知道杨老是因为先生翻译的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英】兰德”。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正如老先生翻译的诗词一样,火萎了,她老人家也准备走了,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老先生病逝,享年105岁至此《我们仨》终于团聚了,虽然很难过但也算是一种圆满,先生再也不用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了。文字码到此处还是会很难过,多么希望美好的事物可以不朽。

❤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完这本书已有几年的时间了,前文所码文字也是当时的读书笔记。

《我们仨》其实是杨老与钱老先生的家庭生活回忆录,也是先生最后一部作品。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回忆了女儿阿瑗、丈夫钱老先生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采用回忆录的方式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

先生的文字含蓄克制,字里行间弥漫着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读来令人动容,但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我们仨,藏着平凡生活中最暖的爱,最温的情。

杨先生曾说过:“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关于两位先生的爱情词穷的我发自肺腑的只想很俗气的说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

1932年初,杨绛借读于清华大学,当年3月,初识锺书。两人初见便如老友相逢,侃侃而谈;又因为恰好都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便一见钟情。三年后的7月13日,二人在苏州举行了结婚仪式。

记得杨先生曾在《围城》里回忆道:“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大抵正因为二人如此美好的相遇相知相伴,所以先生的文字总是读来很有温度。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

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处寻找,不见他的影踪。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地呼喊,喊声落在旷野里,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

锺书自顾自先回家了吗?我也得回家呀。我正待寻觅归路,忽见一个老人拉着一辆空的黄包车,忙拦住他。他倒也停了来。可我却怎么也说不出要到哪里去,惶急中忽然醒了。锺书就在我旁边的床上,睡得正酣呢!”

❤“第二天早上,阿瑗做了自己的早饭,吃完到学校上课去了。我们两人的早饭总是锺书做的。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饭。”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

❤原本还有先生另一本《走在人生边上》要分享,先生的文字总是让人流连忘返,一不小心拉长了篇幅都还觉得不够,如果你们喜欢小哆的文字,下次再分享另一篇。

文中引用出自《我们仨》原文以及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