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市场的理解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我们一直在争论市场是否有效与无效,作为价投者更多是争论完全有效或者非完全有效,过去我也在这个问题上思考许久,最后认为实际上可能视为一直有效对投资帮助意义更大;

     “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沿街乞讨。”----- 巴菲特

      以上是巴老的名言,过去我也认为确实如此,比如07,08年的牛熊市;14,15年的牛熊市乃至现在的熊市,市场给人感觉就是非理性的,高估的时候是那么疯狂,低估的时候却是那么悲观。

      我们喜欢用事后镜来看待事物,感觉市场怎么那么傻,竟然能出现极端的情况,但事实告诉我们,历史不断类似重复着,而现在亦如此,但目前市场似乎从乐观到悲观的转变,任何利好无视,任何利空加剧反映;其实回到各自当时的环境下,设身处地想,为啥人们会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悲观,什么崩盘论,Guo进Min退,毛衣战等等悲观情况是不是在跟当时的环境也类似。其实人们都不傻,当你参与其中,你就会知道一切都很自然合理,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类似的事只能事后才认知清楚,因此,不要用事后镜把过去的事想得那么简单,我们所理解的有效与无效,区别在于是否理性、合理,那其实就是暗含着我们是否能理解涨跌的逻辑,实际上我们常常把不理解涨跌的逻辑视为“无效”。

       反过来想下,实际上无论市场有效或无效都会对市场价格产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影响,既然有影响,那还不如当成一直有效来对待,而不用花费时间去验证这个有效或无效的问题,而且花费的时间精力并不少,实际上证伪的难度很大,可能在同一时间有不同的答案来干扰你,真假已经很难判断了,而且所谓的有效无效要让市场主体认可,而不是单单自我主观的认为,可能当确定的时候已经做不到投资的及时性了。

        把市场当成一直有效后,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出现的逻辑整合到投资当中,用“假设”的思维代入,分析其影响性,可能性、延展性、时效性等等,形成新的预期。一般预期可分为三大类:乐观、中性,悲观;比如2015年那会中小创上百倍pe或亏损的大把,股价还继续上涨,当时的逻辑可以说极度乐观的,宽信用流动性不错,配资融资信托都很乐意借钱给投资股票的,而且早些年支持并购重组,市值管理,业绩并出来的大把,估值不断提升,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后很多经济面以及政策面的转变,乐观预期转为中性再转为悲观,股价跌了好几折。如果我们用现在的逻辑去看待过去的现象,会感觉市场怎么那么傻,一眼就知道泡沫,但事实上当时少数人(我相信做一级市场投资的和公司高管看得更懂)才看得懂,知道政策的极限,经济发展、企业的局限性;

        所谓的高低估本质是什么?就是市场乐观预期或悲观预期的一致性共识,但这些极端的共识出现新的逻辑积累后逐步证明其实正在减弱或转折的时候,那么这时候真正意义上的高低估就形成了,否则就会呈现出人们觉得可能贵的一直贵,便宜一直便宜的怪象。

          因此,回到前文巴菲特所说的名言,其实巴老说的没错,只不过他一直站在长期的角度看待问题,格局眼光比较长远,对于短期市场的行为难免觉得不可理解,但实际上确实发生着,我们其实是很普通的常人,我们既没有巴老背后的长期低利息的保险资金可以越跌越加仓,也没有长期洞察企业的超高能力,我们很难真正做到只关注长期,而不关注中期或短期,而且奇怪的是看到有些人关注长期企业的“美好愿景”而加了利息不低的杠杆投资,短期的波动一大,就非常受伤了,目前市场底的持续砸盘也可能是这些无可奈何的资金的被迫清仓行为。

        目前,应该重视的是这个熊市“悲观预期的起源”、“悲观预期怎么才会减弱”、“悲观预期的转折”,宏观上的悲观其实我觉得短期的结束会更快,可怕的是某些行业、企业的悲观预期可能是对的或者乐观预期正在往中性、悲观预期转向,那才可怕。持有或选择的是行业上、企业内身悲观预期的减弱或转折,这可能是当下面对熊市应有的态度。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