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风平浪静,平安不太平安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先快速看个大盘:大盘指数风平浪静

也许看似风平浪静,正在积蓄力量,选择方向,做下一个阶段的趋势变化。

上证全天只涨了0.91点,这是点数,算成涨幅是0.03%,平时的涨幅%都可能比这个点数大。

深成微跌-0.2%。创业板按其日内波动标准,也是微跌0.23%。

跌多涨少,小幅缩量。

不好的是大盘资金净流出452.07亿!

其实不是只我大A,昨晚的美股也是类似的风平浪静。

纳指只波动了0.08%,标普500,0.1%,道琼斯 -0.12%。

看来全球金融同时进入迷茫没方向的蓄力时间。

但是,其实这几天股市故事不断啊。

其中对股市影响比较大的一件,就是中国平安

平安这两天,不太平安

连续2天放量下跌后,今天继续低了3%。

这几天要跌掉10%了。

昨天盘中有小道消息,说为了兜住碧桂园的盘子,不出系统性风险,上面要求平安吃下碧桂园。平安于是开始大跌。

上次平安被迫吃下一个地产公司,还是好几年前,华夏幸福

平安花了5年,都没从坑里爬出来,损失过百亿。

碧桂园规模比华夏幸福大很多,所以目测是个好几倍深的坑。

回头看,平安成也地产,败业地产。

10年前,平安是全中国地产也的第一大背后股东和金主。

携保险业务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天量管理资金,平安即大量入股头部地产公司,赚股价升值和分红的钱,又放贷给这些公司的地产项目,赚开发贷款的钱。
真是一鱼多吃,盆满钵满。

平安一度是碧桂园融创华夏幸福、旭辉、朗诗等多家房企的大股东。

8年前,2015年4月,平安以约63亿港元,入股碧桂园9.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不过根据交易所披露,过去八年,平安已经陆续减持了5%的碧桂园股份。截止二季度末,还持有4.99%。

并且,在三季度,平安已经清仓了4.99%的股份,完全退出了碧桂园

那么,

1)如果,平安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肯定是不看好碧桂园的复苏。否则不会在股价低谷的时候,清仓。

2)其次,在这个时间轻仓,肯定股价上损失了不小。

3)平安虽然清仓了碧桂园股票,没有了股票的敞口,但是平安在碧桂园项目中的项目贷款,规模可能是股票投资的很多倍。

4)以平安和碧桂园的深度关系和大股东之一的身份,必然清晰知道碧桂园的现状和复苏前景。股票都不要了,说明平安在碧桂园的债权,也很可能有总金额规模不小的问题和风险。

总结一下,

一是,平安这几天大跌,是碧桂园问题的影响无疑。

二是,平安显然不是要接盘碧桂园,而是要彻底和碧桂园“脱钩”。可能时间好事儿,接盘可是风险很大,问题盘子巨大。

三是,既然脱钩,股票都割了,那就是不看好,可能在债权方面,会采取消极态度,择机计损了。

四是,所以平安的问题还不一定彻底反映到目前股价里了。千万不急抄底。

联想前两天万科的债券波动风波,可能是地产问题的最后的出清时段。

不急入场。而等都出清了,反而可能是个行业抄底的好时机。

说点儿股哲,股市哲理。

门槛最低的事情,往往是最难的

开户炒股,是门槛非常低的。低到等于0,没门槛。

低到18岁以上,成年人,每个人都可以。一手股票,便宜的,也就100块出头,开始交易的门槛。

但是也是最难的,难到99%的人,都做不好。

投资股票或者基金,是普通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必要手段。

但是,99%的普通个人,不适合投资股票,甚至基金都买不好。

这是个巨大的矛盾。

也可以说是巨大的商机。

谁能解决,谁能暴富。

为什么特斯拉那么高市值,马斯克世界首富?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经营数字可见一斑。

投资股票其实是科学,是量化,不是瞎猜,更不是赌。从细节数字能看出上市公司的好坏,所谓一眼能看出胖瘦。

我们看看特斯拉的量化、数据。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临港一角。产能惊人,效率惊人!

工厂出车的总成产线,不到40秒,每30多秒,下线一辆整车。

工厂24小时连轴生产,日夜不停。

10月结束,特斯拉上海工厂已经产出77.1万辆,超过2022年全年(72.7万辆)。

上海工厂冲击的目标,是年产100万辆。

我算了下,产速提高到30秒一辆,24小时、365天连轴转,正好105万辆一年。

2023年9月,特斯拉上海刚下线第200万辆整车,此时距离工厂建成不到4年。

特斯拉上海占地86万平方,约120个足球场大小。(冲击年产100万辆。)

比亚迪西安主力工厂,150万平方米,年产90万辆。

特斯拉上海零部件国产化95%,工厂有数十个卸货的门,直接对着不同产线呃不同位置。零件直接从供应商处拉来,卸货在相应产线的相应位置。

工厂新车放在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上。但这个停车场,“仅能”停放1000辆车,必须每12小时清空一次,日夜不停运往世界各地的港口码头和交付中心。

当然,在中国,生产能力永远不是问题。特斯拉值钱的原因,是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卖出去,产多少,脉多少。供不应求。

业绩,或着说业绩增速,支撑了股价和高估值。

今天一个小新闻,今年初3月份,引爆一轮科学热潮和股市概念爆炒的那篇室温超导论文,被撤下去了。这个神经兮兮的作者,已经有3篇论文,都被撤稿了。

感觉有些人太想出名了,太想出结果了,自己都相信自己的假结果了。

8月份韩国的一波室温超导闹剧,也类似。

至此,还有人记得就是今年一度大热的话题吗?很多人每天追看全球各类正规科研机构和民科大V试图复现室温超导的热捧?

好吧,就这么多,明天盘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