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微观:最近的几则见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假期回了趟沈阳,有些见闻挺感慨的,和兄弟们唠两句嗑。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这样的感受,经历过去2年的洗礼,奋斗叙事瓦解了,卷王奋斗逼被嫌弃了,增长叙事被质疑了,跨年演讲审美疲劳了...

甚至我写下这些话,都有些犯怵,因为唱响______。

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吃饭,她是上海几家健身房的股东,跟我说有好几位私教都准备离开上海回老家了,因为2022没挣到钱。

2023本以为能赚到钱,结果也没有…

健身私教属于可选消费,这样的年景里,可选消费注定被优先压缩。

扛了2年还不赚钱,上海的硬成本又高,没心气儿了,不扛了。

挺普通的八卦对吧?

可真的代入想一下,2022没法赚钱,2023年赚不到钱,确实难受。

回到微观,很多事就好理解了。

包括我自己都是,过去两年,最让我解脱的一个观念是:

增长不是天经地义的,今年比去年好也并非应有之义。

你看,人还是挺容易找到和时代、环境相处的舒服姿势的,调整下预期就自洽了——我觉得这正是中式躺平的精髓。

大哥!这可比欧式躺平、拉美躺平上进太多了!差不多得了!

如果我们再放大一些,想想这两年那些「中产支柱型产业」:

教培、互联网大厂、生物医药、央国企、金融行业(马上开始)...

都在集体性缩减资本开支。

甚至A股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从去年开始都罕见转正了——是赚得多了吗?

怎么可能,只是花得少了。

我最近在准备一期回顾日本30年的播客,为此看了一些编年史,还是那个感慨:

回到微观,颗粒度一细,很多事就好理解了。

比如这30年期间的一条暗线,就是甩包袱,想负责,但有心无力了。

以就业为例,其实日本这些年的失业率几乎就没高过,现在更是充分就业。

但我看编年史,通篇都在抱怨工作难找。

后来看明白了,原来是临时雇佣制的工作,好找!

大公司和终身雇佣制的工作,不好找!

临时雇佣制的本质,就是企业要节省资本开支,工资便宜,想裁就裁。

甚至多发奖金可以,但坚决不涨工资——努力压低企业硬成本。

但是站在员工角度,就很绝望了,工资几乎不涨,能保住正式雇佣身份,就很感恩戴德了。

居民收入不涨是贯穿失去30年的另一条暗线,它决定了日本很难温和通胀。

以至于现在有人评论说,日本这次能否成功重回通胀,盯着居民工资涨没涨就行了。

本来我也沉浸在这种叙事里,但是元旦假期我和一个叫「三胖子」的好大姐录了期播客。

三姐早年在五爱街做服装生意,2022年在家里出不去,没事干,写了本书,叫《五爱街往事》,好看极了。

录播客时,我问她对东北这些年有啥感慨?

答案出乎意料,她说没啥感慨。

因为在五爱做生意,命运无常,难是常事。

比如打货做了一个季的衣服,最多7天就知道这批货好不好卖,能不能赚钱,很容易就砸手里了。

永远都有问题,经常可能亏大钱。但一条街上,总有人赚,有人赔。

如果这些都接受不了,没法在五爱街混。

可这些都接受了,大环境再差,也跟挠痒痒似的。

所以真没啥感慨,顾不上。能吃这碗饭的,环境啥样他都不在乎。

听她说完这些话,感觉被灌了一针鸡血。

我又问她,你在五爱街看过那么多爱拼才会赢的小老板。出了五爱街,再看那些普通过日子的人,会不会觉得特别无趣?

她说在五爱街,识人是基本功,见多了反倒更敬畏人性,允许别人成为别人,日子咋过都是过。

我太喜欢这句话了,日子咋过都是过!

宏观再如何,微观都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你真想躺着,就找个环境好物价低的地方猫两年,养养身子。

你真相卷,也不在乎卷的性价比,管它奋斗叙事瓦没瓦解,就当你的奋斗逼,干他娘的!

《五爱街往事》里有个小故事,一个叫李翠的卖货员,当了小三,傍上了一位在五爱街颇有实力的老板。

其它的档口老板们对李翠的态度就颇为复杂,表面上很恭敬,私下里又盼着李翠结局悲惨,被正房薅头发扇嘴巴,扫地出门。可李翠真惨了吧,大家又会对大哥的薄情和原配的心狠手辣口诛笔伐。

很真实对吧?

在现实生活中,档口老板们还有很多名字——你的同事、同学、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大家、别人...

事实就是,其实没几个人能真正理解你的处境和想法,人家也懒得理解。

所以,真的,你想干啥就干啥,别被各种叙事绑架,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别把自己的定义权让渡出去。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健身房这几年过下来,不跑路已经很不错了。普遍没有感觉看到希望,都在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