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量化指数增强

发布于: 雪球转发:35回复:73喜欢:157

我的600万实盘组合里配置了QL量化指增产品,2个月时间创造了大概15%的收益,最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也在选择私募量化指数增强产品。指数增强产品常被“三年翻倍”的光环所笼罩,它真的可以实现又高又稳得收益吗?如果是真的,那么是如何实现的?又如何选择指数增强产品呢?7月趁着假期,我专门去到杭州上海深圳拜访了多家量化私募,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Q1:什么是指数增强(指增)?

指数增强,顾名思义,就是在指数本身的收益基础之上,力争对于指数的收益进行一定的增厚。指数增强有非常明确的投资逻辑,即“不追求绝对收益,只求超越指数”。换句话说,指增产品需要做到“指数涨,我要涨更多;指数跌,我跌得更少。”

Q2:跟踪的是哪些指数?

现阶段,市场上主要的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主要包括沪深300中证500以及中证1000指增策略。三个指数分别代表不同的风格:

-沪深300: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300只股票组成,代表的是大盘股

-中证500:中证500指数由全部A股中剔除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及总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后,总市值排名靠前的500只股票组成,代表了中小盘

-中证1000:中证1000指数由全部A股中剔除中证800指数成份股后,规模偏小且流动性好的1000只股票组成,代表的是小盘股

(选择哪个指数更好?后面会介绍。)

Q3:这些指数为什么有投资价值?

首先,指数从制订、到标的更新,都是由指数公司从市值、流动性中进行设定和筛选,这就意味着,官方已经帮你筛选出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好股票。

其次,从目前形势来看,指数长期向上的趋势不变;此外,指数由多个标的组成,可以分散个股集中的风险;指数的吐故纳新可以长期保证指数的活力。

每个人对指数未来的涨跌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共识是,指数不会永远一直跌下去,在一个较长周期内,指数会存在着一个宽范围的振幅。(我自己相信国运,不断发展的企业,政策对资本市场对呵护让我坚信中国的股票指数会有让国人自豪的一天)

Q4:指增收益来源?

指数增强的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叫基础收益,即指数本身的涨跌,我们称之为beta(贝塔);另一部分则是超额收益,我们称之为Alpha(阿尔法)。举个例子,对于一个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来说,最终获得的收益就是中证500指数收益(beta)+超额收益(Alpha)。控制跟踪误差和追求超额收益是指数增强基金的终极任务。

Q5:什么是量化指增?

量化指数增强策略:采用量化增强模型,利用多因子alpha模型预测股票超额回报,同时力求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降低交易成本、优化投资组合。

为什么选择用量化的方式?很简单,假如你今年全仓买进宁德时代,那么截止昨天,已经收益40.82%,而中证500指数今年以来的涨幅是9.59%,你已经跑赢指数31.23%,这就是最简单的指数增强。但是问题在于,选到一只股票是非常具有偶然性的,对于散户来说更加困难。那么,专业机构的量化指增就应运而生了,量化+高频+长周期,这三个要素为持续跑赢指数提供了可能。

量化:代表投资非常多只的股票,一般是300-1500只。在同时投资这些股票的时候,因为分散,所以绝对涨跌幅更趋于平均数,但是因为选取的股票大概率都是跑赢市场平均水平的,所以最终的结果,也大概率会超越市场平均水平(即指定指数)。

高频:高频针对的是每日日内操作,作为一个辅助策略,提供的额外年化收益也比较有限,但是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把51%胜率的事情一天做1000次以上,可以把这个单项胜率提升到无限接近100%,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帮助产品净值稳定的策略。

长周期:指数增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指数增强选取股票的逻辑中,很多长期财务指标都是以季度甚至年为单位的,很多好股票都是需要时间来成长的,像宁德时代茅台等有代表性的股票一个涨幅周期甚至能长达几年,当然中间也不乏回撤,如果观察指数增强策略的时间太短,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所以一般指数增强策略都建议至少持有1年以上,甚至3年以上。

Q6:量化指数增强收益如何?怎么样实现的?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产品的收益,我挑选了一家私募管理人的指数增强历史业绩来展现。

我们可以看到,从2012年至今,接近9年的时间,穿越牛熊和多个市场,累计增强达到233.82%,历史平均年化增强24.46%,接近25%,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水平,这家管理人的稳定持续超额的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Alpha收益的实现,是通过利用多因子选股、打新、择时、日内高频交易等手段增强操作获得超越市场收益的超额收益,结果是保持与市场同涨同跌的基础上,涨的比市场多,跌的比市场少。

1. 多因子选股策略:用量化方法将影响股票价格的各个因素(比如宏观、行业、流动性、公司基本面、交易情绪等)剥离开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验证,筛选出有效因子,买入满足这些因子的股票,从而构建能跑赢对应指数的股票组合。

2. T0交易:日内T0操作,高抛低吸实现底仓收益增厚。

3. 交易执行优化: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交易等方式获得更好的交易效果,降低冲击成本。

4. 打新策略:通过打新(包括科创板)获得一部分稳定收益。

Q7:哪个指数的指增更好?

当我们要比较哪个指数增强基金更优时,需要首先考虑指数本身的基础收益。指数涨幅大,那么指数增强收益无疑将更丰厚;反之,指数下跌幅度过大,产品超额收益可能覆盖不了指数下跌的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判断出哪个指数未来收益性更高,讲得更加直白点,我们需要找到最便宜的指数,因为未来它可能涨得更多。衡量指数便宜与贵,其实就是估值的概念。结合数据来看:

(数据截止2021/08/19,PE:股价/每股盈余,PE百分位:PE百分位,按每天记录一次,现在的点在最低到最高点之间的位置(一般是最近十年)。是表示PE在历史上相对大小一个指标。可以简单理解为当前价格相对历史上是高是低,显然当PE百分位过高时就提示当前价位过高应减仓,PE百分位过低则可分批买入减仓。)

从数据来看,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对应过去10年的历史位置分别为71.00%、5.68%、19.32%。中证500的指数估值分位数最低。

如果把市场比作零和博弈,赚钱的前提一定是有人在亏钱,只要市场上仍然有散户在犯错,那么专业的机构就有可能持续赚钱。A股个人投资者占绝对比重,这种环境会给成长和中小市值股票更高的风险补偿,所以长期来讲偏向于成长或者说中小盘会有更高的潜在回报率。

中证500在中证500指数里的股票大多是次蓝筹,也就是所谓的行业老二,或某些新兴产业、化工、医药的龙头。特点是成长性强,更有上升空间,更有活力。所以股价波动也会较沪深300更大一些。波动大其实对于量化指数增强策略更加友好。

现阶段,中证500中证1000有较强的配置价值,中证500韧性更好。具体指数的超额究竟有多少,虽然没有系统化的全市场数据,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管理人业绩来看,下面这张图展示了某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中证500量化指增产品的业绩。

除了指数本身的beta,我们还要考虑产品在哪个指数上更容易创造alpha,简单来说,池子大,个股评分差异大的指数更容易跑出超额;池子小,个股评分差异小的指数就相对难跑出超额,这个唯独来说,上证50的难度大于沪深300,300大于中证500,500大于中证1000

可以看到这家私募管理人的月胜率95%以上,26个月中仅有2个月超额为负,

Q8:量化指增对比主观多头有哪些优势?

-超额稳定性量化指增更优

量化指增和传统股票多头本质上都是做多的产品,都是高风险高收益资产。量化指增一般选股在100-1500只,主要凭借机器选取,选取的逻辑是因子,比如财务、量价、趋势等数千个因子。在超额收益方面,一般月胜率都在80%以上,周胜率也普遍在65%以上。指数增强产品的超额收益是非常稳定的,它的回撤较小,最大回撤一般也就在5%以内。多头策略一般选取的股票一般在50个以内,主要选取逻辑是对股价的未来的判断,主要依托于研报、调研等形式,无法顾及非常多的股票,也很难做的到量化和高频,因此在涨跌幅稳定性上会比量化指增差不少。同样看超额胜率的话,多头策略胜率会比量化指增策略低非常多,给客户的持有体验会不如量化指增。

-量化指增策略执行性更佳

量化管理人的策略基础都是数理统计,都是数量化模型和程序化交易,在这种严格的模型框架下犯错、出现交大偏差的概率较小;而主观多头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就非常多元了,业绩可能千差万别。另外因为程序化交易不受人心态变化的影响,在策略执行上表现更优

-量化指增可以更好检验策略有效性

看一个量化产品,关注其每周、每月的超额收益,基本就能够评价这个策略是否有效,这些数据是容易获得的。而主观多头产品因为市场风格、行业、个股、宏观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表现都跑不赢大盘,但是你很难去评估是策略失效还是阶段性的不适应。优秀的私募量化指增管理人都有自己的策略检验的方法。通过高频交易,不断开发新的量价因子通过模型和不断优化,每日校验定期调整,更快得发现更多超额有效的因子。

-量化指增产品选择更简单

指数增强产品的选择会相对容易。比如这里有10个百亿主观多头产品和10个百亿指数增强产品,你从中各选1个回溯过去3年的业绩,指数增强大概率是要好于主观的。结构性行情中。量化指增业绩不比多头类产品差。

量化指增VS主观多头

Q9:量化指增对比中性策略有哪些优势?

中性策略就是加上对冲端的指数增强策略,通过对冲来获得裸的Alpha收益。

为了理解,举个例子,如果同一家公司,同一批人,同样的选股方式一边做指数增强(年化增强20%),一边做中性策略(年化增强20%,贴水成本年化10%,实际每年绝对收益10%),我们观察三年时间。

-如果指数较好,三年涨30%;

指数增强净值1.90,中性策略净值1.30→指数增强赚更多

-如果指数一般,三年0%涨幅;

指数增强净值1.60,中性策略净值1.30→指数增强赚更多,但指数增强这三年中会有很多涨涨跌跌,中性策略更加平稳

-如果指数较差,三年跌30%

指数增强净值1.30,中性策略净值1.30→两者持平,中性策略持有体验更佳

-如果指数非常差,三年跌60%

指数增强净值1.00,中性策略净值1.30→中性策略更佳

但是有什么指数能三年跌60%呢?就算有,那么之后的另一个三年,还会继续跌60%吗?答案不言而喻。

简单来说,量化指增没有对冲端,不受基差升贴水的影响,在牛市中能够分享β收益。另外,相比alpha中性产品,我建议投资者参与含有beta属性的产品。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最终会反应在上市公司市值中,长期持有指数回报可观。

纯中性的产品我更倾向能够加杠杆的,本身回撤低的情况利用杠杆放大收益,这次拜访量化私募的主要原因也是想看看能否要到自营盘的额度,可惜非亲非故的当然是要不到,但是也算是了解了一些主流的自营盘策略,只能对着他们年化100%+的产品疯狂流口水

Q10:指数增强产品有哪些,公募指增收费低会不会更好?

根据基金的发行主体不同,可分为公募指数增强、私募指数增强、券商收益凭证三个类别

根据对标指数的不同,可以分为宽基指数增强基金和行业主题指数增强基金。市场上最主要的指数增强基金为中证500指数增强,沪深300中证1000指数增强也有一部分。行业主题增强基金比较少,一般为少数超高净值客群定制。

私募的指增产品基本都为量化策略。公募的指数增强虽然起点低、申赎快,但超额水平一般,稳定性不好,业绩持续性也较差,另外公募指数增强产品由于监管限制,无法做日内回转交易,收益来源天然少一块底仓增厚。收益凭证的超额长期都是跑不赢私募和部分公募基金的。另外从硬件设备来说,顶尖的量化私募的硬件(比如某方花上亿资金买了超算,每年还有巨额的维护费用)完全可以吊打任何一家公募量化,硬件上两者差异巨大。因此,从追求稳定超额回报、以及专业的角度,符合私募合格投资者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尝试私募的量化指增。

说到这,回到我以前思考的问题,多头要不要主要配公募?我觉得是要的,因为公募在主观多头里有更大的人力投入(公募通常几十个研究员vs私募通常几个研究员),持仓更透明,流动性更强,费率更低。私募只有费后收益能跑赢公募里的优秀产品,我才觉得值得配置,不然20%的carry实在浪费。在量化领域,西部盛经理,中欧曲经理,华夏张经理都是业绩出众的佼佼者,但是我对他们超额对持续稳定还是有担心,我自己更偏向量化主要选择靠谱对私募团队。

Q11:指数增强产品主要靠定价错误赚交易的钱,那么是不是不赚企业成长的钱?

关于这个,我自己的理解数,量化指增产品主要确实是靠交易赚钱,但并不是就彻底抛弃了企业成长的利润,因为指增产品虽然换手率高(渣男),但实际上指增是基金产品里最坚定但多头,长期高仓位(专一),所以指增对于个别企业可能是短频快的进出,但是由于长期做多市场,所以实际上还是会享受企业成长的利润

几个关键问题讨论结束,说说我的几个结论:

1. 持有三年,指数不涨不跌,收益大概率接近翻倍;如果三年中指数增长,投资者收益高于翻倍,如果指数下跌,只要不是每年都下跌20%,投资人仍有收益

2. 在结构化或小幅震荡行情中,非常适合配置指数增强产品

3. 中证500指增具有较高的可配置价值

4. 量化指增超额水平更高、稳定性更好

5. 长期来看,量化指增业绩不输多头产品,指数三年不涨不跌,有望翻倍

6. 量化指增的核心在于量化、高频以及长周期持有

7. 量化指增产品的优劣取决于管理人多因子量化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是否具有持续获得超额能力

说了这么多,估计大家已经了解了量化指增的好处。那么如果投资,选择哪只量化指增呢?与其说一些理论化的标准,不如先把一些量化指增公司隐藏的坑给大家列举下

-指数跟踪误差大,产品波动大、超额不稳定

-把指数的β包装成Alpha业绩,卖给投资人,超额持续能力弱

-产品销售时展示的业绩最后与投资者手里的产品业绩背离

-风险敞口大,非成分股里面选股,产品波动大

-规模大造成策略失效或难以调整

-区别对待给客户提供非核心策略

-等等…

购买私募最好是有专业的人指引,前文展示业绩的KT私募就是我在众多量化指增产品中挖掘的“清流”,在不用埋坑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如此稳定的超额,其实就要看一家私募有没有“真本事”了。我为什么看好KT,一些量化的数据供参考:

1. 超额稳定,月胜率95%以上

从2019年6月至今,年化收益46.73%,2021年以来超额12.04%,产品净值1.981。在26个月中,仅有2个月超额为负,超额连续且收益稳定上升。另外,夏普比率1.73,夏普比率越高,说明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所获得的超额回报越高。这只产品的性价比我认为还是非常好的。

2. 买到的产品与展示产品业绩一致

策略一致性非常重要。拿出两个产品作对比就发现,三个量化指增走势拟合高度相似,保持了一致性,且都走出了持续向上的超额收益,不用担心买到的和看到的不一样。

3. 核心策略有效性高、持续更新,每日校验定期调整

根据调研得到的信息,KT每天做的一件事就是接受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所有委托明细,包括买卖单所有的数据都有,包括价格、数量、挂单时间、方向等等,然后这些是底层数据,接收到了之后做数据清洗,找到有效因子,进入模型,最后用电脑程序化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微秒级,能最快接触到市场异动,然后根据各种统计学模型找到低买高卖的信号,再去高频交易,胜率目前算下来是58%-59%,这个怎么理解呢,如果是58%交易一次可能胜负对半开,但如果交易1万笔呢?胜率是可以保证的,虽然58%听上去并不是很高,但是其实跑下来的收益会可观。当然,具体的过程其实是非常专业复杂的,我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个场景。量化指增与所谓价值投资近乎天壤之别,也是一般投资者难以去实现的操作。

4. 规模适中,同等规模下换手率较高,撤单率低

我们还需要关注量化指增的规模。俗话说“规模是业绩的敌人”,因为很简单,要做高频量化高换手率,如果规模太大,根本没有对手盘,两市的交易量才多少。假设你拿着1000亿在里面跑高频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对于小规模的私募来看,就是可以实现的,去年的话这家私募大概200倍换手率,目前100亿规模仍保持在150倍左右,而且撤单率千分之三,要知道每笔交易都有成本,不会随意打出,撤单率低说明这家私募的选择和大部分市场选择不同,可能因为它的因子更丰富、选股逻辑与别家不同,成交胜率得到保证。

5. 打新胜率高、增厚收益可期

此外,量化指增产品规模达到后可以进行打新。目前双边打新预计一年可增厚6%-7%,单边在2%-3%左右,那么打新中签率就很关键了。了解下来,这家私募打新中签率90%,已经高于很多公募基金。那么超额叠加带薪,整体收益更加可期。

6. 分析其超额的来源,最好是严格控制Barra模型里的各类约束因子的敞口

各类约束因子敞口越小,量化的超额大概率能够越稳定。不少量化私募为了快速提升业绩,可能会放大一些敞口,比如某家近千亿的量化私募之前显著放大了size敞口(市值),在之前龙头涨幅好创造了更多的超额,但是茅指数瓦解后就一度面临的超额为负的情况。也有不少量化私募/公募显著放大了earnings price(估值)和growth(成长)因子,这让他们在4月以来明显跑赢同类,但是这种敞口能否一直持续呢?我自己是抱着比较大的问号的。简单的来说,我还是希望我买的量化产品尽量控制好敞口,可以在个别因子上有些偏离,但不能太大。严控敞口这点,我自己觉得KT做的很好(虽然我和他们老板是好朋友,但我觉得也没啥好避嫌的,稳健的策略一直是KT坚持的)

(啥是Barra,建议看看此文章,链接:网页链接

分享一个实地调研时拍的照片

---------------------------------------------------

可能有人会问指数一直下跌怎么办,其实不讨论极端行情的可能性。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选相对便宜的指数,那么它下跌的空间有限、上升的空间更大;其次,我们可以去看一个产品的历史业绩,尽量拉长时间去判断它的超额稳定性。最后,持有三年,指数不涨不跌,收益翻倍;如果三年中指数增长,收益高于翻倍,如果指数下跌,只要不是每年都下跌20%,投资人仍有收益。

2018年开始,量化指增发展迅猛。关于市场是否拥挤,我认为,与其说是拥挤,不如说是量化指增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指数长期向上,中证500更处于估值低位,是大的前提。只有当散户彻底消失,机构可能就不赚钱了。但在中国,大A股的主体仍然是个人投资者。根据券商预测,个人投资者在流通市值中的持股比例已从2003年的95.4%下降到2020年的51.8%。国内散户数量还是很多,量化基金的超额收益还是很丰厚,起码可以在能赚钱的时候赚钱,如果真的未来量化指增赚不到钱,那么再找其他的方法赚钱就是了。随着投资性资金从楼市转向股市,权益类市场十年长牛可期。未来财富管理的趋势一定是把资金交给专业的机构,通过产品来实现。

对于不那么厌恶、想追求更高收益的人来说,类似的私募管理人还可以提供定制化的量化指增专户产品,产品内客户达成一致后,适当放开敞口,甚至从全市场范围内选股,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当然波动也会更大。规模达到后,仍然可以进行打新增厚。类似专户产品也吸引了很多高净值人士参与。

无论投资什么,每次选中涨得最多的产品都是很难的,但是找到可以提供长期回报且产品业绩中上并不是那么难。建议大家如果投资量化指增时,核心要关注超额的确定性和胜率。我始终相信,找到一种长期赚钱的逻辑并保持一个好心态坚定持有,财富增值更有可能实现。 

---------------------------------------------------

Z基金的建仓及实盘记录

我的基金投资实盘业绩(第一周)

基金投资实盘业绩(第二周) 

已经更新到第十周了,不全部贴上来了

关于我的投基逻辑,请查阅

做好六道关键题,让投基不再投机(上) 

做好六道关键题,让投基不再投机(下) 

浅谈基金中的黑马与白马

矛vs盾,哪类基金更能长期致胜?

备注: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如HF,KT目前本人也不持有,但不排除后续买入,文章所列具体标的均不作推荐,此文也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基金#  #星计划#   #基金大幅回撤怎么办#   

精彩讨论

一帆思考2021-08-22 11:47

插个话,写量化不是不看好主观,我自己是资产配置的拥簇,两者以及cta,一级,reits我都会配,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符合自己收益风险的预期

Leoman_Jin2022-09-02 11:22

作者写的基本还是在理的,但对于风险的提示太少了,过于关注收益(比如反复强调3年翻倍),原因是作者自身非常认可量化指增。但量化批增实际上,坑也非常多,规模效应先不说,量化模型的失效,完全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负收益(比如幻方和鸣石、天演),这种失效是完全无法解释的,后续的修复也完全看情况,有些从此直接一蹶不振的也有可能,这时候就不是3年翻倍的事情了。

一帆思考2021-08-21 23:32

我有个文章,选基六道题,里面我稍微提了一些量化的东西,但是我自己这块比较弱,还是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全部讨论

2021-08-22 11:47

插个话,写量化不是不看好主观,我自己是资产配置的拥簇,两者以及cta,一级,reits我都会配,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符合自己收益风险的预期

2022-09-02 11:22

作者写的基本还是在理的,但对于风险的提示太少了,过于关注收益(比如反复强调3年翻倍),原因是作者自身非常认可量化指增。但量化批增实际上,坑也非常多,规模效应先不说,量化模型的失效,完全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负收益(比如幻方和鸣石、天演),这种失效是完全无法解释的,后续的修复也完全看情况,有些从此直接一蹶不振的也有可能,这时候就不是3年翻倍的事情了。

2021-08-21 23:25

学习了

2021-08-23 11:14

指数增强的问题,是指数本身的风险。在选择指数或者择时上,需要有第一层把关,而这一层是最重要也最难的。

2021-08-22 10:57

2021-08-21 22:59

先mark后看

2022-05-14 09:27

好的指增只有私募么?那对我们小散不友好啊,门槛太高。公募有好的推荐么?谢谢

2022-02-15 23:01

“纯中性的产品我更倾向能够加杠杆的,本身回撤低的情况利用杠杆放大收益”,一加杠杆不就又放大波动加大回撤了吗

2021-10-15 14:14

你的这个数据是宽投资产吧

2021-09-30 16:48

想问一下,中证500在7000以上了,还适合入量化指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