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迪沙阿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0
目前看紧缺的情况比预想的要长很多,而且老黄似乎说漏嘴了,推理的比例很高,需要提高对amd的预期吗?

热门回复

其实很简单,老黄不想只是一个卖卡的,他有更大的野心。发布会前半段在说B系列,老黄就在反复定义“GPU”不是一张卡,而是一个体系,是几万个部件组成大系统,一个GPU集群都可以算作一个“GPU”;即便从硬件角度,老黄我也不是一个卖卡的,而是卖系统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们赶紧把臭打游戏的刻板印象抛弃掉,我是做次世代数据中心的,这东西复杂又有逼格,别人做不来)。后半段则是如何在GPU上叠甲,不只是卖硬件,也要卖软件卖服务,即业务纵向化演进。除了硬件层作为底层架构,更进一步抽象软件层服务从科学研究到芯片开发再到各行业客户,迭代完善数字孪生/元宇宙赋能工业,抽象聊天机器人api赋能企业私有信息,发布具身/人型机器人api豪赌未来,甚至搞云服务来尝试抢CSP的生意(不让中间商赚差价);你看这像什么,像不像为ai开发而逐渐完善的操作系统呢?需要明确的是,目前英伟达仍是一个在ai行业2B立身的企业,但不排除将来有向2C突破的可能性,因为归根结底这是一个系统成熟度的问题。即便从2B角度,这些工作也本来是许多CSP和软件公司的领域,老黄正依靠庞大客户群抽象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抢原来云客户的生意。而这个工作,我想为什么老黄能做,就是因为他的客户来自于各行各业,双方工程师对接沉淀了大量的行业经验和开发成果,老黄把这些经验成果抽象成api级的产品和服务,这对老黄来说恐怕不难,但别人要做也未必简单,因为老黄的竞争者没谁有这么丰富的跨行业实践经验。
总结一下就是,如果老黄只是一个硬件企业,只是一个半导体头部,在市场出清后,将会以一个规模化垄断或寡头准制造业企业来估值(可以去回溯一下当年的思科和微软等企业不同的发展结果作为类比)。如果在AI浪潮重塑工业的进程中,老黄将英伟达演进为一个软硬一体的系统级企业,那估值方式就不那么简单。希望我说明白了。

今天美联储这方面的不确定性至少短期内移除了,也终于可以简单聊下另一种“美联储” - NVDA了。:)
你说的”工业浪漫“这个用词实在太赞了!!是的,工业也可以浪漫,只要插上有梦想和信念的翅膀。感谢英伟达,让浪漫主义即使在最先进的超算和/或冷峻的数据中心等最硬核科技之地也没有缺席。
在预期拉满的情况下,Jensen Huang今年堪比演唱会的GTC主旨演讲还是让我兴奋不已,而论震撼程度,他和CFO Colette(只回答了一个问题,剩下的全部是Jensen在滔滔不绝地讲)在第二天的分析师见面其实给了我更大的震撼。虽然前一天的GTC主旨演讲场面远远大于第二天的见面会,但第二天会上,Jensen更有机会娓娓道来,展现其一贯的让人叹为观止的抽丝剥茧般的推演分析(reasoning),让人直呼过瘾,事实上多个分析师在提问时表示,这个见面会对他们来说是真的thrill。
我个人在Jensen的两次露面中获得了两个方面的极大震撼:
1. 第一次意识到Jensen勾勒的所谓软件层面根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软件服务。按照他自己的话就是,Nvidia在做的软件层不是当前软件产业所在的那一层(比如SAP,ServiceNow,Adobe,Autodesk等等),而是在它们上面的那一层。具体不展开了。之前我的格局还真是小了。
2. 第一次意识到,Jensen和他领导下的Nvidia获取商业成功的方式对我这种平时特别喜欢开脑洞的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甚至之前都是无法想象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Nvidia如今可以如此大成,而所有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和它的差距会如此之大。简单来说就是,Jensen领导下的Nvidia从创立至今的这30年来,虽然一路也是磕磕碰碰,走过了无数个坑,但不管是在当underdog的岁月里,还是如今这种谁与争锋的时刻,这家公司从来没有看着市场前景做产品,而是认准方向就充满热情不顾一起地耕耘,使命就是使用它产品的客户(Nvidia一路走来有很多非典型客户,很多客户本身也是一样的剑走偏锋)能够在Nvidia的产品之上去从事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生的工作“ (life work), 然后Nvidia大成的时刻则是出现在它的客户(一个逻辑下也包括Jensen的员工)做出了惊世产品之时,每当那个时刻来临,Jensen就知道又一个全新的产业被创造出来了,而不是从别人手里抢到了什么现有市场的份额。比如,大红大紫的ChatGPT在这个意义上只是Nvidia一直耕耘的加速计算(accelerated computing)洪流中近年在AI这个领域的一个惊世之作而已。由于加速计算在AI这个领域被Nvidia做得太好了,所以市场可能以为ChatGPT或者说gen-AI就是未来本身了,其实非也。Jensen说,当初加速计算在3D图形游戏领域被Nvidia做得太好后,导致市场以为Nvidia就是做游戏显卡的,个中逻辑也是一样的。这个世界需要和正在拥抱加速计算的领域还有很多,在前述逻辑下,人类必将不断迎来新的ChatGPT式的科技井喷时刻。而我们看来看去,看得再准再远,也不过就是看到了Nvidia某个时刻的成功具象”肉身“而已,然后这背后却是那条始终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加速计算创新神曲。
Nvidia看待市场和未来的方式太特别了,我再也找不到第二家。以前听过一句话,觉得挺有道理,是说成功的人不是做与众不同的事,而是做事与众不同。而这个Jensen Huang则是一直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做着与众不同的事。于是,这意味着怎样一种成功呢?!

先聊聊NA的竞争,既然提到性价比,那价是多少就很关键。目前传B系列3-4w刀(来自巴伦周刊tae kim转述CNBC)存疑,两倍h100规模卖一个价可能性不大,这动摇了英伟达产品定价基石,怀疑是媒体和老黄没沟通明白或者是烟幕弹,即便是接近这个价格,也应是系统级奇妙算法折算下来的近似(我乱猜)。B用4nm,先别管是产线成本问题还是技术问题,这意味着老黄当下仍需要一个正常的收入利润函数,并未狂卷竞争,留了一手。我看社媒有人按照4w/7w单卡测算的单w和单刀BF16性能就还好;但老黄两芯合一卡又确是挤压A的单卡生存空间,这就是老黄的tradeoff。NA两家现下竞争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是路线图之争,至少从当下情景看,A尚未打白旗,mi300仍有HBM3e增强版来应对当下局面(没错,开卷HBM3e了),后续还有下一代产品。毕竟我们此前对A的预期不是战胜老黄,而是在AI时代稳住一个根据地,才有后续的可能性。从投资角度来看,现下确实不宜all in AMD,不确定性很大,仍需苏妈方面更多的信息。
这次GTC我更关注老黄演讲的后半段。在GTC之前的访谈中老黄谈竞争,说客户也是他的竞争者,因为客户也在搞自主芯片,老黄就把路线图给客户看,言外之意是客户们你看看你们能竞争过我吗,能持续高投入吗,几万人一代产品上百亿刀的投入,怕不?而这次演讲,我看到,老黄一如既往的持续纵向一体化,进一步踢掉x86,进一步软件化API化,进一步云计算/云服务化,进一步迈向应用化,说白点就是老黄也在动客户的奶酪,毕竟这个天下原本就没有画地为牢的界限。当下gen-AI的主流估值总是区分什么算力和应用,其实未来这一块将会是模糊的,你保不准谁先弄出来AGI机器人呢,也许就是老黄呢。从逻辑上看,老黄这个战略是有现实基础支撑和推进的,每一次客户部署都需要派驻己方大量工程师与对方对接长期合作,你说这个世界上谁最了解gen-AI的广泛发展需求和动向?是单一开发AI应用的传统CSP,还是提供硬件及硬件层以上通用服务的英伟达?现实来看,老黄凭借这一信息优势,当然会持续通用化纵向产品和服务,以应对全球工业被AI重塑的深度且巨大的需求。在这条路上,英伟达将在GPU系统硬件基础上再绑定更多护城河,而这才是老黄的星辰大海。

这种讨论实在是太赞了。
好的股市,造就好的投资人。

老黄在斯坦福最新访谈上大聊竞争,称:“我们的TCO是如此之好,以至于即使竞争对手的芯片是免费的,它也不够便宜。”这个回答非常aggressive,话至此处老黄自己也觉得这么说不妥。这段回答中老黄不停强调价格和成本,那么这个竞争对手是AMD无疑,言谈中看得出来,老黄或多或少真实的感受到了威胁。我记得上次老黄如此aggressive评价对手,还是在mi300发布期间的电话会上。至少从老黄的态度上,AMD存在机会。
话说回来,投资就是不停的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处理:根据已知信息勾画一个未来情景假设,下注,等现实的印证或推翻,选择调整仓位或调整假设,迭代。在现在这个时点,英伟达的不确定性相对小,AMD的不确定性还是相对更大一些,随着时间,我相信现实情况仍会一点点清晰的。

这也是我这一段时间非常纠结的事情,我目前没有很成熟的看法,仍需要逐季跟踪来得出比较靠谱的判断。
去年AMD在mi300发布前夕,我觉得可以赌一赌从0到1的预期差,但现在这个基本兑现完成了。市场现在是在给AMD收入预期超额估值,或者就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在因市场无法出清或推理替代给了新的预期。
这里的难点,不仅仅是需求出清的具体时点或者推理市场到底有多大。你之前的问题也隐含着另一个问题,就是需求在近未来和长期会怎么变化。短期需求极难预测,将会或不一定会出现周期,将会或不一定会出现出清,这就造成了影响AMD替代需求的市场条件截然不同,从而可能对估值造成重大影响,难不成我们必须每一季都心事重重的等苏妈打强心剂吗?对于长期,半导体业界的当下共识是看好的,需求可能会无边无际,这不正是我们下注的根本逻辑吗?这个逻辑之下为啥不直接买英伟达呢?
我来再次梳理一下AMD目前的逻辑,当前的逻辑其实和2022年之前替代英特尔的投资逻辑大相径庭。之前它面临的是困难缠身的对手,而现在面对的是春风得意的劲敌。当然,积极的方面是海的颜色蓝了不少,它作为第二艘船也比第三艘第四艘早早开出了码头。不过后者尚难以作为一个足够硬的投资逻辑让我豪赌它,我仍需要更多积极的信息,否则,赌行业老大英伟达多轻松,持股体验好还无需纠结对不对?

不喜欢,就冲这一点,我就完全看不清几年后怎么样。商业史上跟客户抢客户的,惨下场远多于好下场。

二十六七分钟开始那段,从单芯片到NVL72再到数据中心的架构展示,真让人看得血脉贲张,也许这就是工业的浪漫吧。而这一切除了ARM没收成略为遗憾外,老黄多年收购布局拼齐如今的版图,确实是现有竞争对手难以短期比肩的。

看到老黄发布的NVL72,真的是看到服务器系统工程设计的春天,完美发挥了从芯片级系统计算单元,到dielet级别互联,到NVLink芯片紧耦合互联,到IB网络机柜级系统互联,各个硬件关键技术上的优势,提高了竞争门槛,完美结合了英伟达所有硬件技术,将单机柜功率密度推高了两三倍,不用谈软件,这套硬件系统基本各个方面都是业界技术顶级,英伟达确实不是牙膏厂能比,没有在cuda生态优势上躺平,还是在硬件各个关键技术上积极进取,可以想象到竞争对手是多么无奈,只能在英伟达高定价上做文章了,不过定价空间如此之大,英伟达只需要维持住75%毛利,尽快解决生产瓶颈,满足好客户当前和后面交付需求就好了,等2026年在营收到2000亿以上这个级别再适当降下一些毛利,后期竞争对手压力会更大,在一个快速变革开放竞争的科技领域,美国科技业无数次证明了,行业头部企业确立了竞争优势,实际很难在行业快速发展时期被追上

感谢分享,资本市场并非任何时候都能求得一个确定的解,这道题还难在老黄与苏妈都优秀和进取,按胜率,赔率,分散程度的考虑做一个比例的配置,然后迎接这个时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