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细胞疗法等概念层出,医药生物产业链,谁执“牛耳”?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3喜欢:9

文丨张桔

编辑丨谢长艳

当年在“喝酒吃药”行情中划入价值阵营的医药板块,如今却刮起了一阵阵猛烈的概念主题风;相关细分赛道的领军企业如合成生物的蔚蓝生物、干细胞疗法的济民医疗、基因测序的华大智造等,谁能率先穿越概念的迷雾兑现到业绩层面呢?


Wind资讯显示,继4月上涨2.55%后,医药指数在5月以来已经上涨3.33%,一时之间卖方关于医药生物产业“拐点已现、底部布局正当时”的观点颇为流行,此次投资者的目光被近来风起云涌的合成生物、细胞疗法、基因测序等概念吸引。

以三者中率先崛起的合成生物为例,目前万德分类中合成生物板块所辖的公司包括24家,本月截至10日收盘仅有5家公司下跌,在涨幅居前一端,连板股蔚蓝生物以最新的涨幅约为47%遥遥领先,另外川宁生物播恩集团花园生物的同期涨幅也超过了10%。

在书面回复本刊时,前海开源明星基金经理崔宸龙表示:“我个人比较看好合成生物学,原因如下:合成生物学与传统的化工合成生产方法不同,具有能耗低、排放少、环保、高效的特点,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技术。从产业化层面来看,我国目前处于全球较为领先的地位。我们依靠国内强大的内需市场,开发的新产品能够获得较好的销量保障,在商业化前景中相对国外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工程师红利为合成生物学的研发提供了持续的保障,叠加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支持,未来仍然比较看好合成生物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比公募,医药私募似乎对细胞疗法更为青睐。查理投资董事长李一丁表示:“目前我更看好细胞疗法领域,目前已经有多个重磅药物上市,疗效和安全性已经经历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治愈血液癌症的多个细胞疗法药物或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以上的销售额。近期治疗多种罕见病和糖尿病的案例也在不断出现,说明细胞疗法已经到达爆发的临界点,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行业“鼻祖”破产保护 无碍赛道发展

政策力挺 合成生物或驶入快车道

实际上,合成生物并非今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但此前大众对它的理解较为小众,其广泛应用于利基市场上。崔宸龙去年就曾向本刊表示:“合成生物学概念在国内是比较新的话题,可以简单理解为用生物技术包括基因的技术等,去使用一些生物平台来做一些资料或者是特定产品的生产;里面会涉及分子层面的一些改动,比如基因上的改动,包括蛋白如何去实现一些功能,如何形成整个的链路来做某个物品的合成和反应。”对此,他所举的通俗易懂的例子是护肤品里的角鲨烯、角鲨烷。

在去年赛道风云乍起之时,一盆冷水当头浇来:有“合成生物行业鼻祖”之称的Amyris在2023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于2003年创立,以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青蒿素、生物燃料法尼烯、网红护肤成分角鲨烷出名,是全球首家合成生物学上市企业,一度成为纳斯达克的明星公司。

不过这并未影响行业发展,今年二季度利好频传,合成生物逐渐从小众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4月底,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透露,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制,有望在近期出台。这一消息意味着,生物经济成为未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同时,《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显示,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过去五年经历了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预计在2028年市场规模将成长至近50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4%。尤其,从现在到2028年,医疗健康都将是合成生物学最大的应用市场。无独有偶,麦肯锡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未来全球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

在今年五一假期前后,多家卖方快速出台报告力挺:例如华安证券此前研报指出,生物制造是生物经济重点发展方向,万亿赛道呼之欲出,看好在政策频繁落地背景下,生物制造产业化有望提速。再如西部证券研报指出,合成生物学产业链包括上游技术开发、中游平台赋能、下游产品研发与应用,有望在医疗健康、医美个护、能源及工业化学品、农业、食品饮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新质生产力”升级。

上市公司业绩层面初见起色

明星经理深挖基本面提早布局

结合二级市场投资标的看,本刊注意到Wind在股票的分类中迅速推出了合成生物一栏,从入选的24只标的来看,年内目前涨幅超过20%的包括川宁生物蔚蓝生物康弘药业富祥药业梅花生物,其中川宁生物已经实现了年内股价翻倍。

具体分析该股的基本面,根据本刊了解到,该公司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公司通过开发合成生物学技术进行麦角甾醇的生产;第二,它还利用AI辅助合成生物学研发及合作开发新产品,通过机器学习迭代反馈实现抗生素中间体生产新范式和效益的系统性提升。

对于双创类标的,股价的翻倍表现大概率来自良好的业绩,这一点也在川宁生物上得到印证。从2023年年报来看,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8.23亿元,同比增长26.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9.41亿元,同比增长128.56%。

如果将视野收窄到事件催化的5月,则连续收涨停的蔚蓝生物无疑更为吸睛。从4月26日到5月9日,该股连续收出七个涨停,其中有五个一字板。与前者相似的是,尽管距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但该公司在合成生物领域已经进行了多领域的尝试,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利用酿酒酵母来生产角鲨烯,同时与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合作关系。

再聚焦到该股的业绩,其同样交出了一份颇为惊艳的成绩单:继年报实现营收11.99亿元创历史新高后,该公司的一季报财务数据继续优异,当期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双双超过20%。不过公司方的表示看,该公司在合成生物领域仅设立了1个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实验室,主要用于研发饲料用功能性蛋白、食品用甜味剂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股一季报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由大成名将徐彦所管理的大成策略回报成为公募独苗。该基金凭借约94.17万股的持仓排在第九位;虽然该股未能进入该基金一季度的十大重仓,但考虑到大成策略回报的名牌效应(其目前排在同类146只基金年化收益的第二位),因此其有望在公募圈中形成风向标。

如果说上述两家公司的合成生物似乎与医药赛道关系不大的话,康弘药业富祥药业相对更为直接关联医药:就前者而言,在本月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康弘药业表示在合成生物方面,KH617(脑胶质母细胞瘤)按计划推进I期临床试验。

几乎同一时间,后者也在路演中表示,公司医药产品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用到较多生物发酵制品,为完善公司“起始原料-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的产业布局,公司自建有多功能合成生物-生物发酵产线,实现多种重要医药原料自产自供。基于公司合成生物-生物发酵装置较强的硬件通用性,以及深厚的生物发酵技术经验,2023年上半年,公司与客户合作,以葡萄糖、水等为原料,通过生物质发酵技术进行生产,试制成功微生物蛋白,目前已成功实现了吨级产品产业化。

而对于这一众新兴领域中的潜力标的,公募基金也是较早动手在这一领域深挖洞、广积粮。以上述提到的梅花生物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31家机构旗下的50只产品重仓梅花生物,总持股约为2.23亿股。再从基金经理的角度看,文首提到的崔宸龙和华商新趋势优选的周海栋在一季度锁定嘉必优;崔宸龙增持了36.96万股,而周海栋则新进重仓该股。

事件催化或助细胞治疗快马加鞭

上市公司层面或关注子公司“突破”

近期,比合成生物更为纯粹的医药概念—细胞疗法开始掀起风浪,这轮潮涌是开始于一则消息:上海长征医院殷浩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程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疗法,成功治愈一名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该患者已彻底脱离胰岛素长达33个月。

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多达1.4亿人,其中约4000万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这则消息无疑为这一广大族群带来福音,那么它背后的细胞疗法究竟该如何理解呢?有业内人士向本刊介绍,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人体细胞的免疫杀伤功能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可以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两大类,此前该手段已经被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特别是在癌症治疗领域表现出色。

而若纵观全球市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TIL)在今年年初就成为继GLP-1后的又一股推动力量,具体说来,2月1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速批准了TIL疗法,用于PD-1/PD-L1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黑色素瘤。虽然国内国外捷报频传,但医药产业内人士还是有部分人士谨慎乐观。

北京某医药产业资深人士强调:“这类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改造过的人体细胞去替代失去效果的人体细胞,实现疾病的治疗。有的是直接换细胞,比如CAR-T,有的是给病人打入一段基因,典型的就是mRNA疫苗。”

尽管还未形成星火燎原,但二级市场的相关概念股本月已经有所表现。从涉及其中的相关公司来看,根据Wind的干细胞指数,该指数5月以来上涨了6.33%,当前对这一领域的成分股划分,不同的炒股软件所囊括的标的公司并不相同。根据本刊的不完全统计,5月以来在二级市场涨幅暂时排在前三的是南京新百泰林生物济民医疗

首先看居于首位的南京新百,虽然主营看似主要是从事商业百货,但从公司的简介中就可以看到:“2018年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世鼎香港100%股权,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肿瘤细胞免疫产品和符合美国FDA cGMP标准的生产流程,结合Dendreon的研发经验、生产能力和多年上市的市场经验,公司有望打造一个广阔的细胞治疗平台,巩固上市公司在医疗养老领域的发展。”从中不难推断,该公司的细胞疗法主要突破点在子公司层面。

资料显示,南京新百子公司世鼎香港间接全资拥有的主要经营性资产为丹瑞美国。据南京新百2023年年报,丹瑞美国作为细胞免疫领域的先行者,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技术研发,自2001年获得Sipuleucel-T专利后,在针对mCRPC患者群体的细胞疗法方面丹瑞美国已有超过20年的研发经验,形成了整套相关的生产技术、工艺及治疗操作的流程,成熟的药品和经过FDA复杂的认证的相关流程对其他想进入mCRPC细胞免疫疗法领域的企业形成了较高的商业壁垒。

从业绩层面来看,4月29日,南京新百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5.70亿元,同比上涨2.16%,大健康业务仍占主导地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7亿元。

若论干细胞概念中最被公募看好的标的,或许横跨干细胞和基因测序两大领域的戴维医疗是相对靠前的一家。从上市公司一季报的十大流通股股东看,它汇聚了易方达医疗保健行业、国联优势产业混合、博时医疗保健行业等公募和中金新锐股票集合资管以及QFII中信里昂资管,特别是排名最高的易方达药基出自名将杨桢霄之手。

当然,这背后的部分原因和公司的干细胞业务有关。与上述的南京新百类似的是,它也是来自公司的子公司。在5月14日投资者关系平台回答提问时,公司方介绍:“公司参股子公司希瑞科技所从事的是干细胞存储行业,主要涉及新生儿脐带、胎盘干细胞的储存服务。”

而对于潜在的干细胞治疗投资机会,开源证券研报指出,中国自免类疾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且国内目前已上市的靶向药物较少,生物制剂渗透率较低,拥有较多未满足的需求。建议关注已获海外验证但国内上市药品数量仍较少的靶点,如IL-17A、IL-12/IL-23、IL-23A、JAK等,在研管线进度靠前的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基因测序或“起大早,赶晚集”

行业集中度亟待提升 突破口在上游

最后再看基因测序概念股,作为三大概念中相对最早被市场熟知的板块,其在内地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根据北京某业内人士介绍,基因测序技术是获取目标DNA序列中碱基(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G)排列顺序的技术。在医学诊断、生物技术开发、法医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应用领域,其已成为核心技术之一。

客观讲,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健康意识的水涨船高,作为医药生物产业链中方兴未艾的景气赛道,其未来的空间被产业内外所广泛看好。具体到该领域细分而言,其上游为基因测序仪器、耗材和试剂供应商;而产业链的中游为服务供应商,其向上游购买设备和耗材,向下游提供测序的相关服务;此外,产业链的下游为使用基因检测服务的医院、体检机构、实验室等,国内不同应用领域的成熟度存在差异。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 NGS病原体检测国内市场容量为 21.6亿元,略低于培养鉴定市场,质谱病原体检测应用为8.5亿。2025E-2030E的复合增长率,NGS病原体检测和质谱法分别达到25.41%和22.78%,远超传统培养鉴定方法。

具体到对应标的,主打测序仪的华大智造无疑凭借“身位”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公司。从此前华大智造发布的年报业绩来看,虽然整体表现差强人意,但是至少其基因测序仪业务有所表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合成生物的风起云涌,华大智造推出了针对合成生物学的测序工具解决方案,成为该学科的有力支撑。

仍然从Wind相关指数来看,该指数的成分股包括了49家公司,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主要有华大智造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贝瑞基因等。而在近期合成生物和干细胞治疗走红后,包括上述的戴维医疗等跨界医疗概念股也被囊括进来。

但业内人士对基因测序的前景还是心存疑虑,毕竟测序后真正的应用可能在于改造基因,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前述北京某医药产业资深人士强调,基因有所谓的四级结构,我们现在的改造还只能做到第三级,就是一段一段地换;而基因检测主流应用还是第二级,就是看一整条DNA,真的要换具体某个点位的碱基对,人类还没有此能力。换句话说,人类对基因编辑的应用处于浅层。

“今年一季度,板块的营收增速企稳,净利润增速也回归正增长。另外,历经三年的深幅调整后,医药板块的价格已回落到了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目前概念层出不穷的现象,或暗示了存量资金炒作偏好的变化。”李一丁如是分析三大概念领域的投资机会。

(本文已刊发于5月18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个股和基金仅作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全部讨论

05-21 11:34

医药+AI 未来可期

05-21 11:34

#合成生物# 医药刚开始

05-21 08:50

没有金斯瑞,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