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年报与一季报浅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怀着很沉重的心情看完了洋河的年报和一季度报告,上周的周报中说了,让人很失望,但看完年报和一季报后让人更加失望。恐怕要对我自己上周的一些观点打脸了,不过打脸很正常,投资路上这种情况会遇到很多。

对于年报和一季报有几个指标我感觉很差。

第一是年报一开始的分季度业绩,四季度直接亏损3.22亿,而无论茅台、汾酒、泸州、古井还是它同省的竞争对手今世缘都是大幅盈利的,至少部分说明在次高端这一块洋河逐渐被甩在了后面。从全年整体业绩来看它也是几个主要竞争对手中最差的。

洋河从2019年去库存开始,业绩一直不理想,当时在想只是短期的阵痛,待到库存问题解决,洋河会重拾增长,最起码不会落后竞争对手。但事实证明,除了2022年洋河业绩有过短期反弹,其他自2019年来的年份均很不理想,今年更是再次回落。白酒一般一季度受过年影响,业绩是全年最好的,所以洋河大概率全年都会业绩承压。

一两年业绩承压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无法预计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因为这不是行业问题,而是企业本身的问题。

第二,年报中披露的中高档酒营收285.4亿,同比增长8.8%,这个增速太慢了,特别是在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9%的情况下,其中广告费用增加了43%。这些费用基本都用在了中高端酒上面,但即使这样这部分也才增长了8.8%。

2019年来,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分别为5.1%,-3.3%,36.1%,17.9%,28.9%,对应的白酒营收同比增长分别是-4.13%,-8.24%,8.76%,26.5%,7.58%,高销售费用对应高增长的只有2022年,其余都是低的销售费用对应低增长,或是高的销售费用对应低增长。这才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广告宣传做了,钱也花了,但就是没效果,说明了什么呢。

第三,年报披露去年的经销商数量总体增加了551个,按理说这是个好消息。从去年开始,洋河的经销商总量就开始增加,增加了96个,2021和2020年都是大幅减少的。以前怀疑是洋河酒不好卖了,所以是经销商主动退出的,但从2023年的情况看,经销商总量,特别是省外的总量大幅增加了。但问题与上面提到的销售费用一样,就是经销商提高了这么多,营收却增长不大,省外的营收增长虽然快于省内,却远低于去年,从侧面反映了竞争力的问题。

第四,2023洋河白酒的产销存量全部大幅减少,从销售量来看,已经低于2019年的186,022.52吨了,从单价来看,2023年每500ml是97.8元,远高于2022年的每500ml是75.5元。往好了说,洋河产品结构提升了,次高端和高端酒占比提升,往坏了说是提价导致了销量下降或者是虽然次高端和高端酒占比提升,但也更不好卖了。从2023年洋河的整体表现来看,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第五,公司的产能状况中,2023年的实际产能下降较多,特别是双沟,作为公司的双引擎之一,2023年的实际产能下降了32%,可谓降幅巨大。

第六,就是老唐提到的预缴消费税的问题,要不是看老唐的文章,这个问题我真没发现。老唐认为是宿迁市财政出了问题,这个确实存疑,一共预缴了2.23亿。那么以后年度还会不会这种情况还会继续,预缴的消费税什么时候可以抵扣,从2024年一季报来看,其他流动资产的下降公司解释为期末待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减少所致,没有提预缴消费税的减少,是不是还没有抵扣呢。

这份年报是近5年年报问题最多的一份,也是最让人失望的一份。本以为在2023年大环境那么差的情况下,洋河的成绩单还很不错,今年各方面的情况都开始好转了,洋河的业绩至少不会比去年差,没想到竟然是直接掉头向下了。

叠加这几年刘化霜出走,洋河老股东被清算,加上老唐说的管理层夸大其词。确实很让人寒心。

如果说2019年的业绩下降是管理层壮士断腕,清库存甩包袱,为了更好更快的再发展,那么目前的状况该如何反转呢。大上周的周记我提到了洋河基酒年份酒的操作,本来以为是一次突破,但现在来看更有可能是一波炒作。从2024年的一季报来看,其他竞争对手又是一片红火,反观洋河可以看出高端酒起步也不理想。

抢占心智很重要,现阶段洋河在消费者的心智中逐渐消失,洋河的广告攻势随处可见,洋河的海内外宣传也经常见诸媒体,但目前看效果不理想。

十几年前,洋河靠着那个经典的广告词,从斜刺里杀出,造就了这十年的一个神话,从一款地方酒变成了全国的名酒,将老字号汾酒和泸州远远的甩在了身后,一度差一点超过五粮液。一切在2019年戛然而止,怎么超越的人家就又怎么被追了上来,就连曾经的小弟——古井和今世缘也一样不给面子了。感觉目前的管理层已经没有当初那一拨的创业激情了,也许真的是时候离开了。

作为股东,洋河的体验不好,那一拨高潮来得很短暂,其后就是比较痛苦的经历,本以为应该是缓慢但稳定的向上爬坡了,没想到又是一盆冷水。

对企业的深入分析只能保证模糊的正确,就像老唐说的,连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未来预判都有错的离谱的时候,更何况我们这些投资者。那该如何保证在错误时不伤筋动骨呢,只有适度分散、不上杠杆和安全边界的唯三选择。对于自己把握很大的比如茅台,可以适度调大持仓比例,对于把握不那么大,感觉概率没那么高的,要控制好仓位,这样才能减少伤害。

洋河我是抄老唐的作业,期间有自己的分析和持续的跟踪。老唐要离开了,我也没有在持有下去的理由,目前最大可能是换仓古井贡b,虽然这两天古井b涨的比较猛,但还在买入区间,性价比要强于洋河,只是我没有开b股账户,只能通过港股账户买,涉及到一系列操作,比较麻烦。

打脸了,我承认,洋河是这几年最大的一次打脸,上一次好像是南极电商,但那次脸打的没这么重。这种错误很难保证不再犯,因为对企业的认识,再深入作为局外人也有偏颇,就像上面提到的,只能通过适度分散、不上杠杆和安全边界来控制。但我希望洋河还是会越来越好,真要是卖掉后,洋河反转了,企业业绩上去了,也请我自己不要后悔。因为机会成本是一切思考的前提,而恰恰机会成本又是无法预计的。我只能享受其利承受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