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界M7事故,聊聊车企营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这两天,大家有没有注意有一起车祸成了网上的热点,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

一台问界新款 M7 PLUS 的非智驾版车型在高速路上追尾了一辆道路养护车,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当然,大家关注的其实不是车祸,而是因为这辆车叫问界,还是新款的 M7。

尽管问界严格意义上说是赛力斯的车,但所有人都知道,问界不管是智能驾驶技术、营销推广、销售渠道,都是华为在操刀。

在车祸中出现的状况,比如说为什么问界宣传的智能驾驶技术没能起作用?为什么车祸发生了,车门却锁死了?

这些问题让大众把矛头直接指向华为,特别华为的营销,认为它刻意夸大了智驾的作用。

有些更激进一点认为说,就是没出事之前我是华为问界,一出事了,我就成了赛力斯问界。

其实,我们早就想聊聊车企在营销方面的一些问题了。

02

首先,就问界来说,华为的营销有没有问题呢?

有问题,但也有被冤枉的地方。

我们先讲被冤枉的地方,比如说华为的智驾系统ADS。

余承东曾在问界新款M7的发布会上介绍,如果用上华为高阶智驾系统ADS ,它可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内完成紧急制动,新款M5甚至可以在120公里每小时时速完成紧急制动。

但是,所有这些功能仅限于高阶版本,也就说它并不适用于事故发生的M7 plus版本。

那一般版本用的是什么呢?

叫AEB,目前主流AEB厂商是谁?

是博世,它的制动时速控制在多少呢?

大概每小时30公里上下。

而且,博世也声明了,事故车辆并没有搭载博世的智驾系统。

有消息说,问界在plus标准版的AEB,用的是供应商福瑞泰克(Freetech )的技术,而福瑞泰克背后的母公司,跟吉利的关系很密切。

当然,不管是谁的技术,标准版的AEB都不可能在每小时115公里中完成制动,发挥作用。

拿这一点去问责华为是没道理的,因为新款问界M7在Puls标准版和Max智驾版的差距,本来就是天壤之别。

03

但是,华为在问界上的营销就没有问题了吗?

当然不是。

首先一个避不开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事故发生了,车门却打不开?

我们查询问界官网的汽车说明书就能发现一个问题。

老款问界M7的说明书在第19页模糊写到了这么一句话:“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后,车辆会自动解锁。”

但在新款M7 puls版本的说明书中,我们没有找到类似的描述。

要么就是官方把它遗漏了,要么就是这个功能在新款中被去掉了。

按道理来说,这个功能应该是国产品牌的标配,在国标检测中也标注说如果没有功能,就是扣分项,但我们没查到这是不是强制性标准。

但企业在对外的营销推广中,如果新老版本涉及到安全方面的功能少了,你可以不宣传,但不能冒着侥幸心理一个字都不写。

虽然汽车的更新换代和营销方式越来越像当年的手机,但汽车和手机毕竟不是同一个品类,安全要求完全不一样。

第二个问题其实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只宣传最好的顶配,只提最高的技术上限。

今天不光是华为,很多车企在营销当中,明明设计了多个不同档次的版本,但一般都只会着重描述最顶级的配置,强调技术的上限,而不是下限。

不能说这些技术是假的,宣传是假的。

但这个技术上限一般只存在于理想的实验环境,不可能覆盖日常开车的所有场景。

但今天短视频直播非常发达,在很多视频的推波助澜之下,极限变成了日常功能的展示,就好像智驾真的不需要人来操控了,大家都可以放手开车。

车企也没办法去明着讲,这个宣传我的视频是错的,大家不要信。

车企都巴不得这样的免费流量越多越好。

但这里面就有一个概率问题,从来没有哪个车企敢保证说,用智驾出了事我负责。

所以,这其实是需要一个营销切口来做闭环,表示这只是我们技术展示的功能上限,不建议大家在日常中挑战极限。

但很多车企没有做到最后这一点闭环,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车企在营销上的通病,为什么呢?

04

今年4月份的前两周,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替代率首次超过了50%,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第一次卖过了燃油车,再加上4月份的北京车展,各大车企老板不遗余力的给自己拉流量。

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到了一个微妙的新阶段。

因为不管对于任何车企来说,市场替代的总量是有预期的。

如果把电动化、智能化比做是一门新技术,按照《创新的扩散》这本书所提出的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它已经来到了晚期大众市场,也就是到了最难攻克的那部分顽固群体。

理论上还有16%的落后者,他们只要燃油车还存在,还允许开,就不会选择电动车,那可以这么预计,市场替代比的极限大约是8:2。

那么,随着替代率上升到了50%,留给所有车企的窗口期就越来越短,谁都说不好今年的市场格局,是不是就是未来的行业写照。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每个车企都得玩命营销,不光是营销自己,还要狠狠的痛击对手。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就可以发现一个现象,谁在第一,谁就会挨打。

以前特斯拉第一,很快就出现了连续性的车祸、维权的事件。

去年比亚迪霸占第一,很快就有了比亚迪车祸、自燃的新闻出现,

当理想在MPV取得了销量领先,新车mega一出来,就被当成了“灵车”。

今年1-3月份,问界系列成为了新势力销量冠军,特别是新款问界M7大卖。

然后,问界车祸就被顶上了热搜。

这里面固然有车企自身的问题,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26万起,死亡6万余人,只要想找事故,大概没哪个车企跑得掉。

这简直就成了一道“黑暗森林”法则,谁出头就打谁,不管谁当了第一名,都得经历一波舆论洗礼,这是避不开的。

所以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要想挺过这种“黑暗森林”的洗礼,就先得保证三点。

05

第一、营销要保证前后一致,也就是做好闭环。

讲自己第一不要紧,但你必须要有第一名的硬实力,出了事,你得有数据和产品力去兜底。

企业的营销工作可以帮助产品更快地进入市场,给用户带来正面的心里影响,但如果是营销吹到了100分,产品只有60分,这种过度营销必然在某个时刻带来反噬。

产品是营销的底色,市场最终是靠产品和口碑共同造就一个伟大的品牌。

第二、就是建立视播时代之下,企业自己的全网传播矩阵。

我们必须要认清的一点在于,在今天的视播时代下,一件舆情事件从开始到爆发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留给企业反应的时间少得可怜。

除非从一开始的舆情发生阶段立马反应,做出有限的挽回,那么后续发生的一切,都不是企业能够控制的。

大众情绪只要一激发,就会急剧衍化成各种各样的传闻,包括小道消息、历史信息,哪怕是谣言都会通过短视频直播各种平台被快速传播。

不要说删评论,控评这些,你连看都看不完,基本上就失去了控制。

对于企业来说,只能做事前预防,要不然就别吭声,等着大伙情绪发泄完。

最蠢的就是那种既没有有力的传播渠道,还要一个劲的删评论,急着甩锅,为自己辩护的企业。

讲到底,今天的企业如果没有对于视频内容和平台的布局,没有全网的矩阵,那永远就没有视播时代的话语权。

当然,企业除了自己运营的多帐号、多平台之外,一定需要借助于第三方的媒体,包括专业媒体、官方媒体的公关背书,共同去形成这个矩阵,在发现舆情的早期,就尽可能去减少它的冲击力。

我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在于,这种全网传播矩阵,也是全域矩阵营销当中的重要部分,更偏向于品牌价值的层面。

因为今天很多企业都喜欢自己去操刀效果广告,也就是更注重销售转化的内容,把品牌广告就交给第三方代运营,甚至是不去管品牌方面的内容展示。

一年给那么几万块,十几万给第三方去代运营官方品牌账号,你能指望别人帮你做出什么品牌价值?

我们讲品效合一,品牌层面的价值内容同样是全域矩阵营销当中的核心。

第三点是值得探讨的一点,那就是对于新技术的态度。

这一点还值得商榷,我认为重点是能不能取得官方的背书。

就像前天,马斯克突然飞到中国,见了一系列重要人物,大家都在想马斯克来中国肯定要推行特斯拉的FSD,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

但是,我们从外媒看到一条消息,在4月26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宣布,已经开始对特斯拉展开新的调查。

特斯拉被调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去年12月召回200万辆汽车进行辅助驾驶系统的软件更新后,又发生了多起碰撞事故。

监管机构的初步测试认为,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

虽然我们都觉得未来是自动驾驶的天下,技术一定会越来越智能。

但面对新技术用什么样的态度进行营销,很大概率取决于官方给不给背书,有没有标准,而不是企业想当然的“新技术=激进营销=销量新高”,所以马斯克就很聪明,一来中国就去见了官方。

我想,在今天的视播时代下,这三点不只是车企,同样是所有企业都需要在营销当中注意到的关键问题。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