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孟庄到风雪长津湖—金学伟-金学伟说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从山东孟庄到风雪长津湖

原创 金学伟 金学伟说 昨天

电影《长津湖》热映引发了一波对抗美援朝的回顾,各色评论都有。正好,明天又要出行,大概3周左右。一出行,就不大可能再写什么东西了。到了一定年龄,白天一天后,晚上再干活,已经不行了,所以干脆也蹭一下热点,写点东西。不成系统,其实就是2个片段。

片段1:27军长津湖战役总结

先上影印件——

读影印件费劲,我把它转成了文字,如下:

第二十七军第二次战役经验简要报告

军事学院图书资料馆

E297.511.12

(1951.1.16.)

第一部分:敌人作战特点:

对敌认识不足判断不确:

敌系摩托化装备,具有高度机动性,新兴里战前了解为美陆一师,战中始发觉是美七师。

对敌步兵坦克及陆、空协同之密切认识不足,敌在战术上,攻防都是陆空步炮协同,攻则以战车掩护步兵,防則以战车代替工事,构成防御火力骨干,并结合短兵火器构成火墙。

步兵守备多于山腰,善于利用地形,且极为肃静、隐蔽,不易发觉,待我接近时,敌即展开短兵自动火力压制我步兵,我如搜索不严,极易吃亏。此次我攻击部队队形密集,遭此伤亡不小。

敌部署纵深大、正面强、侧翼薄易、暴露(这与地形限制有关)。搜索井(警)戒不严,易被我从侧翼穿插、分割、包围。

敌需以大量供给品供应,其现代装备的大量消耗,故需較良好的交通线,若我斩断其后方补给线,则会使敌遭受严重的补给困难。新柳战斗发起只两天,敌即仰赖空投补给。

第二部分:战役战术方面主要检讨:

缺点:

对战役影响很大,其教训是深到的,由于侦察不确实、言语不道,不能及时掌握当面情况变化,仅靠媒息情况,故缺乏敌情的正确分析及对敌现代作战装备、战术特点的细密研究,致影响兵力部署、战术的运用。从上至下均有轻敌思想,如整个部署只有一个方案(要求一夜解决战斗),而无预定方案。

气候严寒(作战时为零下廿七度),武器打不响,迫击炮百分之七十打不出去,砲手倒炮弹时手因冻而黏下一层皮,马克辛重机枪器进水即冻结不能连发,战士手冻扣不出弹弦。以上情况,一方面事先缺乏研究,多想办法;另一方面,确因天寒,有的武器不适用,影响战斗中火力的援助。

通讯联络不畅,报话机仅与兵团、炮团、五九师可通,且夜间均不通。电台夜间亦不通畅,积报过多,电线每日断多次。柳潭敌人溃退时,因七十九师电话-夜未通,贻误战机,影响指挥。

后勤保证工作与战斗需要相差悬殊,粮弹供应不上,主要是缺乏运输工具(仅赖二分部几十台车子),交通困难,敌空军封锁,只能夜间运输。第一线部队实际得到补给太少,战斗开始两天,部队即饿一天(有的两天)),只吃一顿结冰的高粮米,直接削弱战士体力和耐寒力。伤兵收容保暖等工作,除客观条件限制外,主观上缺乏组织计划、调度使用运输力,致使冻伤冻亡严重,仅七十九师即达一千二百五十九名。

七十九师攻击柳潭,在战役上虽分割了敌人,但二三六、二三七两团,均未按预定部署坚决达成迂迴切断敌退路之任务,在战术上未能分割敌人,致造成正面阻、正面推的不利局面,攻击数日,伤亡很大未达全歼目的。

我攻击部队队形密集,不善于利用地形,火力组织运用不当,前后纵深火力均较薄弱,不能压制敌人,密切与突击结合。当攻击接敌时,为敌强烈短兵火力及坦克火力所压制,我则不能发扬火力,突击力受损失。

敌以战车配合进攻时,我二四二团九连,曾于阵地以一个小组从侧翼接近敌战车,用炸药击毁其二辆,故部队有信心打垮敌坦克进攻。敌防御时以战车编成阵地,利用战車火力为骨干,以短兵火力补助之,而我攻击部队事先未作准备,且缺乏战防火器,致遭过大伤亡。

搜索不严,我第一线部队已占领之阵地,敌仍潜伏射击我之侧背,有一个房子曾被我攻破五次,才肃清房内敌人。

优点:

全军上下具有高度的战斗责任心,坚决打好第一仗的信心和决心,故在客观物质条件万分困难情况下,能完成歼美军五个营之任务。

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坚决顽强、忍饥耐寒。二四二团不仅能按时切断新兴里敌之退路,并迅速攻占新岱里,对配合八十师全歼新兴里敌之作用很大;二三六团二营守备柳潭北山,虽在敌地空优势火力攻击下,仍能打垮敌多次进攻,并连续组织四次反击,予敌以大量杀伤,确保了阵地;八十师虽建制破坏很大,仍能组织所有力量,最后攻歼新兴里之敌。

坚决顽强攻击新兴里之敌。本拟打敌两个营至一个团,战斗中虽发现敌兵力强大(五个营),但并未动摇决心,仍决调整部署,加入二四一团继续攻击,终获全歼敌五个营战果。

具有高度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民夫、担架缺乏条件下,各级机关均能组织井(警)卫部队训练井(警)卫员等担任运输工作,支援前线。

经验体会:

对美军作战,在任何情况下都需首先对敌加以分割,不但在战役上要截断退路断其补给线,在战术上具体动作上,都应掌握分割包围的原则,包围敌人,班排都应如此,那怕包圈敌一个班或几个人加以歼灭都是有利的。

攻击部署应利用敌之弱点,避开正面向其侧翼猛烈发起攻击,避免沿公路攻击,防敌战车火力杀伤。最好利用夜间攻击。

山地攻击以仰攻对我有利,火力可以超越射击支援步兵。由上向下攻击不利,易受敌山下砲火、坦克火力集中射击。

我攻击目标不要以房子为主(特别敌展开后),事实上敌均不守村落,主要目标应以坚强部队首先歼灭敌之砲兵阵地和汽车屯集場,使敌失去火力支援,再分割歼之。

既已将敌分制包围,应极力压缩敌之面积:以便集中兵力火力消灭之。

防御时应采纵深分散配置,加强侧翼(尤其战防火器),二四一团九连于侧翼击毁其战车,敌即溃退。

强调实地指挥,不应不看地形实地,而在图上部署任务。

加强配备反坦克武器及作业工具。

加强防空,尤其第二线部队指挥所,炮兵应组织对空实行积极防空。

(志愿军:(三)三(8)-10号)


这是二次战役后二十七军的战斗总结,简要版,不算标题,2034字。如果是详细版呢?可能要超万字了。

像这样的总结有多少?有人告诉我,大约有5000万字!

打一仗,总结一次,无论胜败。敌方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弱点,我方的对错和优劣,有哪些欠考虑的,哪些处置失当的,有哪些经验继续,都要一一加以总结。

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打一仗,进一步”。

如果是一个阶段结束,有较长的休整时间,还要进行一次整顿、整风。比方说,华野从1946年到1949年,4年的解放战争,搞过5次整顿,从军纪作风,到战略战术,上级指正下级的错误和不足,下级批评上级的错误和失误,同级之间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

如果仗没打好,那么很可能,带头的会被批得下不了台。泗水战役后的陈毅、南麻临朐战役后的粟裕,都有过这种经历(最惨的是中原突围后的王树声)。

这就是这支军队的精气神,一切为了胜利!

片段2:真实的胡汉三

你会去看《长津湖》吗?对朋友们,我都希望他们去看看。但我不会去看。

这不仅是因为我对这段历史已太熟悉了,从少时看《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始,到长大后看一支支部队的战史,更重要的是,我不相信兰晓龙、刘恒这一代军事文学作家能写好《长津湖》,哪怕故事讲得再好,也一定缺少精神底蕴——为什么这支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舍生忘死保和平?

值得欣慰的是,我在《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看到了这个精神底蕴——点击“阅读原文”。

我曾在朋友圈里讲过谷凤的故事——

……她被吊到一颗大黄桷树的硕大树枝上。在孟国栋指挥下,还乡团的团丁用孟家修剪花木的巨大铁剪一根一根剪断了她的手指头。她咬紧牙关,哼也不哼一声。她不愿在阶级敌人面前露怯,不愿一个共产党人的尊严受到丝毫损伤。团丁剪完十根指头,她的双手血流不止,人也昏死了过去。即使在意识不清之际,也听不到她半声呻吟。在孟国栋示意下,团丁将一桶冷水向她兜头泼去。待苏醒过来,又开始一根一根剪她的脚趾头。由于她坚决不服软,还破口大骂,从孟国栋骂到蒋介石,她的四肢又被铁棍打断,牙齿也一颗颗被撬掉。当她鲜血淋漓完全成了个血人时,孟国栋命人在她身上捆满干透了的谷草。先用明火把谷草点燃,而后将明火拍灭,让阴火慢慢炙烤,直至她痛苦地死去。 

前几天她刚满十九岁。这位刘胡兰式的英雄刚刚开始幸福的人生,就为土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是1947年发生在山东的一个真实故事。是因土地占有方式的公平改变而发生的无数血腥报复之一。 

这个女孩叫谷凤,因土改而翻了身,在积极支前中入了党。

这个孟国栋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地主。抗战一结束,他就在戴季陶支持下,纠集了从沦陷区和抗日根据地逃亡到重庆的200多名山东籍地主,组成了一个还乡团,跟随在向山东进发的国军后面。

一位名叫翁鲜豪的中央社记者跟随还乡团行动,拍下了全场屠杀的整个过程。他把记录十位孟庄农民遭受折磨性杀害的几十张照片送给正在部署向共军进攻的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中将,劝他不要让各种名号的地主还乡团跟随大军行动,担心那种灭绝人性的血腥报复会带来恶劣后果。 

张灵甫看完所有的照片后,轻轻将它们掷还翁鲜豪。轻描淡写地说:“他们分人家的田、抄人家的家,土匪一样,人家当然要出出气呀!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你们这些记者真是书呆子啊!” 

翁鲜豪出于爱护“党国”的形象,写了一篇孟庄屠杀的纪实文章寄回中央社。他的用意在于提醒政府约束还乡团的行动。结果,文章没被发表,他也被中央社辞退了。

“我胡汉三回来了”,电影里的胡汉三远比不上现实中的胡汉三!

从解放战争时期的翻身解放、保卫胜利果实,到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保卫千千万万个二妞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到加勒万河谷的“祖国有我”,这支人民军队就是这么一脉相承,走过来的。

它是我们的军魂!

金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