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知利行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61
无所谓,我的原则是:我的回补必须在合理估值下不依赖股价泡沫就能给我带来足够的回报空间,达不到我就等,并找其他合适的标的,根本不会指望通过华能水电股价泡沫化来挣钱。今年这段时间用华水调仓换的中国电信H、香港交易所等收益都很不错。

热门回复

生意模式不一样,短中期可能没什么问题,但从长期来看,他们迟早要被后来者卷倒,这就是制造业,没有太多门槛,生产线得不断改造升级,不断得面临新对手的低价竞争,拼成本,牺牲员工的生活质量拼服务。中国和韩国的家电企业把日本公司卷倒花了多长时间?日本把美国的同类企业卷倒花了多长时间?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参与过经营商务活动,而且是乙方,你就会有多讨厌竞争了,即便在这方面平时表现的很强大的人实际也是如此,我映像挺深的一件事是,一个干的很不错的搞公司市场经营的负责人,后来跳到一个大平台公司负责投资,他给我讲的一句话: 再也不用去要钱了。所以我还是更愿意在挣钱容易一些、竞争没那么激烈的行业去选投资标的。

你说的这些,给我理解,就是些小把戏,改变不了结局。前几年,当格力开始向奥克斯宣战时,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成长期结束了,进入内卷模式。因为我以前的认知,这两家的客户不是一个群体。这些行业的竞争和内卷,不是说大家一定会破产,可能更多的情况是长时间利润下降,直至微利,这种企业对提供产品、解决就业,社会意义很大,但对投资者没什么意义。在竞争性行业,只要有企业还保持着较好的利润,就有人想进入,一直到卷得大家都没利润,除非有某些方面的垄断,但你写的那些绝对形不成垄断性。

我买不买入不看短期的业绩,而是从中长期看现价买入我有多少回报,而且需要一定的安全冗余。

非仙兄说的确实是,目前我的华能水电持仓占25%左右,仓位还是很重的。在哪个价位买入,这实际上是个很个人的问题,因为每个人持仓结构不同,对波动的承受能力不同。

我对家电制造商没什么兴趣,我对制造业的公司基本都没什么兴趣。

我理解是渠道、规模(成本)和品牌,三者缺一不可。当然,其经营壁垒也不很高,康师傅的品牌声誉更差一些。

只是我不会考虑,其他人看好的可以持有,一个社会需要多样性,没必要搞成一个思维模式。

生意模式的选择。

我理解学兄说的制造业艰难的不得了,我过去跟朋友做过一个车联网的小公司,深深的被伤害了,出口这块还可以特别是美国的生意有赚头后来加税就没了,国内的相当一部分赔钱赚吆喝特别是政府招标项目,主要是量大赚营收很多是亏钱的,既要价格低又要有关系。
对电器高看一眼是他有2C的属性,有一些明确的利润,做大了现金流问题不大,上游占点,下游也没啥大欠款;还有出口加成。从十年+的角度看电器是少有有自由现金流的行业,A股市场上只有不到20%的行业有。学兄说的日本卷翻欧美,中韩卷翻日本的问题确实存在,未来有可能比如印度或者巴西之类的也有一定可能卷翻中国,暂时概率不高;另外就是电器之间的卷,还有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扩确实也有可能,特别是当时小米做家电的时候我是出来了的,后来发现小米没有真正改变模式或者卷翻他们,格局相对稳下来了,开始我觉着最受影响的应该是美的因为产品线太广而且重复多,后来发现美的很能打,份额还是提高的,管理人传承也解决了,也比较喜欢两代老大又进来了,包括其他电器企业出口都还行虽然国内有地产影响都还是正增长。
长期有自由现金流的行业在国内实在是太少了,学兄限定在他们内部选股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路子,我看学兄对保险、北控的投资其实可能也不完全是自由现金流还有一个可选标的是长期可存续。高低切的轮动也是很符合逻辑和提高收益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解决一定程度的手痒。我可能看的行业和个股还不是很够,另外心态没有调整过来,这块确实要多学习[献花花]

点赞利行兄的交易,在市场给机会,价格明显低估的时候有勇气超重仓(记得最高仓位是接近70?),在价格合理稍偏贵的时候足够冷静调整仓位寻找机会。但给抄利行兄作业的华水投资人提个醒,利行兄虽然近期大幅减持华水,但华水仓位仍在20%以上,算是重仓持有。如果后续华水回调可以择机补仓,如果在资金支撑下不回调持续走高,20%的重仓也足够带来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