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投资者巨亏的四大心理障碍

发布于: 雪球转发:8回复:24喜欢:80

这是一篇关于行为金融学最经典的论述,值得每一个投资者收藏起来,时时温故、总能知新。真的!

本文将介绍让投资者亏钱的四大心理障碍:沉没成本、锚定效应、处置效应、赌徒谬误。理解这些心理定律不难,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才是最难的。本文还将介绍一套应对思路,作为跨越障碍,赢在未来的参考。

心理学更实用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股票投资者。很多人可能认为,金融领域科班出身的、高学历高智商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在炒股方面会有天然的优势。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我认识一些公募基金的工作者,电视财经节目的股评专家,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的才俊,甚至数学界的教授博导。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无疑是佼佼者,但在A股市场中,他们的挣扎丝毫不亚于普通散户。情绪上的失误让他们也在市场中吃尽亏损的苦涩,只是他们中大多数不会像散户那样大声表达痛苦,而是默默忍受了。

A股市场并不是一个适合做理论研究的市场。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A股更多地是一个由投机主导的去群体博弈场。对于资金体量都不大的散户来说,这里不是考验投资者价值发现能力的地方,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场。在这种环境下,数学家或金融专家的技能并不会起到什么关键作用,大多数时候不如心理学家的知识实用。

这种认识促使我深入研读行为金融学、心理学的书籍,最终总结出股民在交易时常遭遇的四个心理障碍:沉没成本、锚定效应、处置效应和赌徒谬误。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广为人知,指的是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常常会考虑自己过去的投入而做出非理性决策。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如果你在家看一部电影,15分钟后发现是一部烂片,你大概率会毫不犹豫地退出,不再继续看。但如果你在电影院看同样的电影,你大概率会坚持看完。因为你之前花了60块买的电影票,中途离场会让你觉得很“亏”。然而,实际上,无论你是否看完电影,电影院都不会退还你的票价。你的坚持不但不能减少损失,反而多浪费了时间。

在股市里,沉没成本的一个典型体现就是错误地补仓。许多投资者在被套后开始不断加仓,最终将所有资金投入其中,有些人甚至挪用其他地方的资金来补仓。但这一切的源头,往往是最初那小部分被套的仓位。股民心理总是想要赚回之前亏损掉的资金。

这也是一种心理,叫做“损失厌恶”。就是股民亏一万的痛苦,会超过股民赚一万的快乐。股民越是不接受损失,就越是增加投入,试图通过加仓快速回本。这一招有时候还是管用的。但是,股民往往会在某一次连续的下跌中,把所有资金套在里面,而且越套越深。最终做成长线股东。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容易受近期\旁边的信息影响而误判当前状态。例如,在唯品会里买一件300的衣服你会觉得好便宜,因为都是一千多打两折买的。然而在抖音上,你买一件300的衣服有时候就会觉得很贵,因为一搜出来都是几十、一百多的衣服。这叫参照物不同。

在股市中,这种现象尤为常见。23年10月,大盘跌破3000点时,大家会觉得好便宜,因为大家都是参照前一段时间3300-3400的点位。今年2月底,大盘涨到3000点,很多人又恐高了,因为参考的是前面2635的低点。在熊市里,这种锚定参照很要命。4500点的时候,心里还想着4700点; 4000点的时候,还惦记着4200点; 3500点的时候,依旧盼望着3800点;股民心里的锚一直变,市场则一跌再跌,股民们懵了,操作能力荡然无存。等待市场稍有回暖,股民又开始恐慌性卖出——因为价格终于触碰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个锚定点

举个例子,2008年股市从高峰5600点跌至1700点时,只有1.4%的持仓账户选择了退出。而在2009年初,市场微微回暖至1990点,却有10.5%的账户选择了抛售。可见,锚定效应在股市中的影响力是多么强大。

再说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拉高出货”的故事。当中国中车股价从4元涨到12元时,许多人觉得高不可攀,不敢下手。然后股价继续飙升至38元。之后跌回到19元,这时众多投资者却闻风而动,认为捡到了大便宜。为什么会这样?当初12元时没买,心里的参考锚就停在了4元,就觉得贵;当39元跌到19元时,心里的参考锚则停在了39元,就觉得便宜了。这就是锚定效应使然。

最后,再说说股民心中的那个永恒的锚——成本价。只要股价还在成本价之下,就算被套得再深,许多人也不会轻言放手。博主“炒股的智慧”从6元买入华夏幸福(从33块跌下来的),不断做T补仓,成本做到4块,可是股价现在已经跌到1.3元,他仍然不愿意割肉,原因不是看好它的未来,而是“割不下去”。其实,交易软件里的成本价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哪天你失忆了,我悄悄帮你把成本价降低90%,你或许第二天就能客观地卖出了。

锚定效应心态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无厘头的逻辑:“我的成本在哪里,股票就一定会回到哪里”。或者说“股价原来在哪里,将来就一定会回到哪里”。要么就是“我没有错,错的是市场”。

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售盈持亏’效应。具体来说,当股票价格上涨,盈利时,投资者倾向于急忙卖出锁定利润;而当股票价格下跌,亏损时,投资者则不愿意割损,常常满仓死扛,希望市场能够回暖,进而导致大幅的亏损。这是加州大学教授,分析了一万多个个人账户8年时间里的所有操作得出的结论。

这里也是有损失厌恶的心理,赚了想要落袋为安,亏了却不愿意承认,还抱着侥幸心理等它回来。我还发现,亏了死拿的,往往有很多不一样理由。“短线变长线,长线才是金,不要在意这些波动。巴菲特买比亚迪不也是套过几年?”“没关系,我那股票是留着给我孩子的,将来某一天打开账户可能就直接暴富了。”“已经亏了了60%了,你让我怎么割?怎么割得下去?只好拿着了。”“没有股票只跌不涨的,我就不信了,它总会涨的。”

比如博主“炒股夫妻”,作为一个新手,典型的心态就是管不住手。涨了一点,就想着涨多了要卖,等它回落了再买回来。然而,股票往往不回落,或者回落了他又不敢买了。可是手里的股票跌停了,他又幻想着来个惊天逆转,或者指望着第二天情绪好转。结果第二天还是跌停,这时候心态又变了,不是希望反转了,而是觉得已经跌了两个板了,总该反弹一下吧。结果第三天继续跌停,他早已没有头绪,听着身边的声音不断告诉他,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于是他就在第三个跌停板卖了。赚的时候两个点,跌的时候亏25个点。这也是很多股民持仓的缩影。

这样的心理形成其实是我们的天性。人类在漫长且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持续进化,养成了保持心态平衡的潜意识。我们会在顺利时担心出现不幸的意外变故;而在逆境时,会用希望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因此,人类才能生存下去,不会因为过度乐观被击倒,也不会因为深处困境而失去求生的希望。

然而,投资却是反人性的。散户因为这种潜意识,会持有亏损的头寸,甚至亏得越多,对回本的希望会越强烈。而在股票上涨一段后,会本能的担心是否会有突发变故,让到手的鸭子飞了。正因为此,股民的账户普遍是由多个小幅盈利的股票,和几个大幅亏损的股票组成的

赌徒谬误

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参与者的启发式思维:人们倾向于认为如果一件事连续出现,则下一次更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来将其“平均”一下。比如,我们抛硬币,当连续抛出3次正面,我们就会觉得下一次抛出反面的概率会更高。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下一次抛出反面的概率仍然是50%。

在股票市场上,“赌徒谬误”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倾向于认为股票在连续下跌后会上涨,而在连续上涨后会下跌。而因为处置效应的因素在,股民就会更倾向于在股票持续暴跌后继续持仓,甚至不断补仓,因为股民会觉得“已经连续跌这么多了,不会再跌了。”也因此“跌得越多,投资者持有得越多”。很多股民都是因此走向了深渊。

比如华夏幸福,如果你在第一次腰斩后买入,那么现在亏损92%;如果你在第二次腰斩后买入,那么现在亏损84%;如果你在第三次腰斩后买入,那么现在亏损67%;如果你在第四次腰斩后买入,那么现在亏损35%。持仓如果有杠杆,大概率已经爆仓了。看到这样血淋淋的案例,不知道股民是否还愿意抱有那无厘头的谬误。这还没说那些退市的股票,比如那个热门的乐视网。可以自问一下,这只票连涨24倍回到高点的概率高,还是再次腰斩的概率高?

如何应对

好了,关于四大心理障碍已经讲完了。作为深度博主,自然不可能只是提出问题,还得提出解决方案。不过,这篇已经很长了,解决方案我先写个大概,以后有空再详细论述。投资者要克服上述心理障碍,就需要理解并践行如下知识。

首先,建立自己的交易体系,制定交易计划,按计划交易。交易体系包括市场认知、操作模式(买点、卖点、持仓周期)、风险管理、仓位管理、心态管理等等。举个例子,倒金字塔建仓,仓位一分为三,买入如果上涨,走势如果健康则加仓一倍;如果下跌,但是走势健康,到达位置后也可以加仓一倍;而如果下跌,走势不健康,则果断斩仓;如果加仓后,开始上涨,并且走势健康则在合适的点位继续加一倍。而如果走势突然转弱,也一样是斩仓。按照交易计划执行,不考虑沉没成本,也不锚定参照物,没有售盈持亏。像一个局外参谋者一样交易。认知越高,判断越正确。

很多我们相信的、正确的、理性的操作,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确实会很难。所以需要建立自己的交易体系,并知行合一地践行自己的交易体系。要做到这些,需要刻意地训练,训练自己大脑和执行力。比如,当股票超越自己预期地下跌时,就应该停止“错误”,及时“纠错”,择机斩仓。即使我们斩仓以后,股票涨了,也不要气馁。人得先有自己的策略,才有策略的优化,否则永远都是追涨杀跌的浮萍,不会有进步。

#参考:狩猎战法

然后是深刻理解投资向前看,既往不恋投资股票的唯一理由应该是对未来的看好,而不是想要降低整体成本。我们在股票里亏了钱,但冷静分析后,接下来股票的走势依然大概率对我们不利,那我们就应该果断斩仓止损,而不是因为过去投入了很多,亏损了很多,而影响当下的决定。

锚定效应说明了,人在面对变化时并不比猩猩聪明多少。下次当我们犹豫是否卖出股票时,试着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又被那个看不见的锚给束缚了?是不是又在等待回到那个心里设定的、看似合理却可能再也回不去的价格点?如果是这样,那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正是锚定效应在悄悄作祟。再就是,当你不确定的时候,你试着卖10%再看看。仓位是心态关系、风险管理的工具。

A股市场就是群体的博弈,股票的高低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不会因为前两周它都停在十块,以后就还会回到十块。股民要做到客观理性,就要深刻认识,过去的价格只是过去。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是未来,如果未来走势不好,即使过去它100块,现在才50块,它也还是不能买的。相应的,一个向好的股票,也要敢于高位追高买。决定你是否买卖的,只在于评估它未来的股价是否会走高。比如,黄金已经新高了,但是看未来,无论是战乱还是通胀,黄金都是很好的配置标的,那么新高的黄金只是起点,每一次利空下跌都是加仓机会。$紫金矿业(SH601899)$

理解大数定律,你投一万次硬币,会发现正反面的概率是很接近50%的。但是,你投4次,概率就很随机。这就是大数定律。整体的概率,不能作为局部概率评判的参考。建议股民都练习记录一下抛硬币的概率,实际体验一下其中的概率。

理解了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会反向利用上述心理障碍,作为我们对未来走势判断的参考。

比如,当一只股票总是在前期整理平台位置上方一点点波动。我们就要想到,其中的主力可能是在利用散户“售盈持亏”的心态洗盘。主力既然解放他们,那么自然是目标高远。当盘口语言印证判断时,就可以则机上轿,等待主力拉升。好股不套人,这其实也是趋势投资的精髓$光启技术(SZ002625)$

股市并非仅仅一场简单的理性计算游戏。它涉及到人类情感、预期以及群体心理,这些因素都异常复杂且难以预测。股民每一次以为自己悟道了,都会在下一次的教训中被打回原型。股神利弗莫尔的自杀让投资者怀疑人性是否可以被战胜。而投资到99岁的芒格又让理想照进现实。

股市是投资认知鉴定的场所,也是投资者心性磨砺的场所。投资者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在修炼,而能够“得道”的终究只会是少数。唯有持续地学习才能提高“得道”的概率。唯有热爱,方能坚持。

终生学习,一起进步!

$赛力斯(SH601127)$

#投资心理# #行为金融学# #投资心理学#

精彩讨论

极端点买美股宽基04-01 10:27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
举个例子,2008年股市从高峰5600点跌至1700点时,只有1.4%的持仓账户选择了退出。而在2009年初,市场微微回暖至1990点,却有10.5%的账户选择了抛售。可见,锚定效应在股市中的影响力是多么强大。

全部讨论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
举个例子,2008年股市从高峰5600点跌至1700点时,只有1.4%的持仓账户选择了退出。而在2009年初,市场微微回暖至1990点,却有10.5%的账户选择了抛售。可见,锚定效应在股市中的影响力是多么强大。

04-02 17:42

说的不错 转发了

04-28 13:10

好文要打赏。大部分认同,但是我不认同最后“如何应对”里面说的分三份加仓再加仓,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赚钱转成保本出,因为成本不断抬高,一个回撤就到了成本线。我觉得应该是买入就不动,到理想价位就走。中间可以做T以降低成本。足够低的成本反而容易拿的住。我经常这么操作,或者重仓买,涨了卖一部分以降低成本,后面大涨也没有错过,跌了也可以少赚走人

好文分享,克服人性

今天好好吃面,不够明天再来一碗

行吧,书多少一本?

04-01 11:14

巨亏心理障碍

写的很好,转发学习

04-01 11:05

不要考虑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