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挺流行“名股实债”

发布于: 雪球转发:30回复:25喜欢:86
谈谈我知道的几种“名股实债”的形式。
      第一种产业基金模式。缺钱的公司联合私募股权机构发起一只产业基金投资自己的项目,假设100亿总规模,自己认购20亿,为劣后级合伙人,其他投资者投80亿,为优先级合伙人,优先级合伙人每年拿固定收益率,项目到期由缺钱公司承诺买回去。因为是共同投资麻,缺钱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那80亿的实际负债,表外负债,资产负债表还可以继续走传统负债路径。是不是挺有掩耳盗铃的意味?[笑]
       第二种定向增发股票模式。那些又贵又烂的公司定向增发股票怎么会有人认购呢,就算打点折扣风险还是很大啊!认购的机构和大股东另外签个保底协议,每年要求一个固定收益,拿到的股权解禁了,市场好卖得价高,可以和大股东分享利益,市场不好卖赔了由大股东承诺兜底补偿。其实也是大股东自己掏钱,可大股东自己认购的话,解禁卖的时候要发公告告诉大家自己卖股票,而别的认购机构卖,就没有信息披露的要求了,傻散还以为大股东没跑。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些公司股东的实际负债是很高,股价跌下来,负债就要显现出来承担了。关于这种承诺兜底协议,我不知道监管方需不需要管,管不管得到?
       第三种就是创投基金以股权的名义投资企业实际拿固定收益。
       欢迎补充!

全部讨论

2016-06-16 22:45

2016-06-14 23:11

说到我心慌,谁来压惊啊

2016-06-14 21:37

2016-06-14 20:41

迎合了市场,散户好这口。

2016-06-14 20:19

亲,2014年合并报表准则增加了结构化主体的概念,这种情况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纳入合并范围。

2016-06-14 19:41

水真深

2016-06-14 19:21

2016-06-14 18:29

学习了!最后还是小散买单 合法套利

2016-06-14 17:31

/现在流行收购公司,被收购公司股东知道不值那么多,收购的上市公司也知道。被收购公司股东和上市公司大股东私下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被收购公司搞一堆业绩增长承诺且达到承诺,但被收购公司股东通过其他方式向被收购公司输送利益,把利润搞好看,刺激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然后通过卖股票再把利益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