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赚不到的钱而耿耿于怀-回顾一次“糟糕”的股换股经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2

不要因为赚不到的钱而耿耿于怀

今天讲个发生在常思阁自己身上的股市经历,但也是发生在很多天朝股民身上的经历。

常思阁是个话痨,擅长BB不擅长精简,所以前面做了很多铺垫,对铺垫不感兴趣但对经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铺垫”直接拉到“正题”部分阅读

铺垫

熟悉常思阁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是一个练习时长两年半不到的股市练习生,在此之前股市基金我都视之如毒药,碰都没碰过。我第一次进入股市实操是在2022年10月底,之前都是在做价投理论练习和模拟股训练。

更熟悉常思阁的朋友们也许知道,我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我的金主爸爸,嗯,如假包换的亲爸。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金主爸爸:我爸应该算是A股最早一批的股民了,我出生前我爸就进入股市了,至今有30多年的股市(炒股)经验。尽管早就听说过巴菲特的名言“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并熟记于心,并且在2021年甚至更早就知道了价投老唐,但由于多年的炒股经验,导致我爸到现在身上都有浓厚的投机思维(虽然他自己号称现在他已经是彻底的价投了)。

由于我爸数学不好,也由于他多年在股市的经历差不多是不亏不赚吧,还由于那个时候天朝股市大跌导致我爸焦虑到睡不好,更由于他把唐书房推荐给我后,我废寝忘食的学习,花了8个月的时间把老唐的所有公号文章看完了,于是,2022年10月底股市大跌的时候,我爸把他的绝大部分股市资金正式“交”给我管理了(当然,要卖出原有股票才变成资金)。

那个时候的我熟悉的价投还只有老唐,且读完了所有老唐文章的我也认为他的底层逻辑完全没有问题,自然,那个时候的我就操刀把原有股票卖出得来的钱,绝大多数换成了我认可的糖指数股票(比例与老唐不一样)。

尽管无论是老唐还是很多其他大V都反复说过,“股换股”要慎重,但从暂时的结果来看,当初的“股换股”经历是成功的。

(上图为“有知有行”app截图)

在此多说一句,上面这个截图就是我至今仍然非常感谢并敬重老唐的原因,如果不是选了糖指数,我认为这个截图里面我自己的收益率那一栏很可能会绿的很纯粹。

另外,我自己现在的思路虽仍是价投,但已经和老唐略有不同,由于那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东西,略过。

之所以在标题里面会说是一次“糟糕”的股换股经历,朋友们且听我尽快道来。

正题

2022年10月底换掉的那些股票,其他的我爸都没说啥,但唯独有一只“大华股份”,这一年多我爸不知道在我耳边唠叨了多少回,“要是当初大华没换其他票,我大华能赚XXXXXX钱”,真的是耳朵都给我听起茧子了。

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上面写得我爸说的是“要是当初大华没换其他票”,而不是“要是当初没换其他票”。

为啥呢?

因为其他票多数换成糖指数后,基本都是比持有不动更赚的。唯独大华不一样,一方面,我爸当初重仓大华,接近30%的仓位都是大华,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多里面,大华最高曾经涨到过28块多,到现在也有17块5。而我和我爸当初卖出去的时候多少钱呢?11块2不到。以至于只要我和我爸谈投资,我爸几句话就不离大华,“要是我当初没换大华,要是我能在20+元以上卖出大华,要是我能在20+卖了大华再买腾讯等糖指数的票,我能比现在多赚XXXXX元”。

我副标题里面提到的糟糕一方面指的是在我爸心中,当初的“大华股换股的决策”做得糟糕,另一方面指的是我爸总在我面前唠叨“大华”让我觉得心情糟糕。

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上文我爸说的话里面全是“要是”“要是”“要是”,之所以对我爸来说大华是“糟糕”的股换股经历,就是因为我爸总是活在这些对于大华的“要是”里面,其实我爸根本没有拉通了去算过,到底当初股换股的总体情况是怎么样的,总是“觉得”由于大华换了而“亏”了XXXXX钱,而没想过当初仓位总体的调整“赚”了多少钱。并且,大华换了而“亏”了XXXXX钱的这个具体数字,是我爸脑袋里面想象出来的,根本没有经过实际的计算。

之所以让我心情糟糕,是因为【大华换了其他票而亏了】的这个思路,其实也是我爸想象出来的,事实上就单独看大华换其他股的操作来说,也只是“少赚了”一些钱,而不是换了后还“亏”了。并且在我看来,当初的股换股赚了多少是其次,但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走上了价投之路,就算事后来看股换股造成了亏损,我觉得也是千值万值的,因为花小钱把观念从错误的改变为正确的了,何况到目前为止,股换股操作总体来说是赚的呢?

把本就不属于自己的钱认为是自己应该赚到的钱,是我爸觉得大华股换股是一个糟糕的决定而感到痛苦的根源。

这不,昨天我爸又在我面前唠叨了,而且昨天我还在家里加班,这下真的给我搞得特别烦。反正是周末,在家加班也不急于一时,昨天我索性把当初的交易记录全拉了出来,然后按照不换股且持有至今,和换股后持有至今的两种情况,拉通了给他算了一遍。

结果是啥呢?结果是,单就看“大华”这一只股票换其他股票的经历,那确实是相对于不卖大华少赚了XXXXX元(但并没有亏损),但是,当初我们是拿多只票换成了其他的糖指数的票,综合整体的股换股调整来看,是更加赚的,比当时持股不动多赚了XXXXX元,而不是我爸说的少赚XXXXXX元,更不是亏了XXXXX元。这下,我爸暂时偃旗息鼓,不再提大华,而是思考去了。但我估计他之后还是会对“大华”念念不忘,毕竟心理学家的“损失厌恶”实验提出了一个理论,人损失1块钱的悲伤是赚到1块钱无法弥补的,赚到的金额要是损失的几倍才能弥补损失的痛苦,而我爸,已经把大华上面少赚的钱,当成了他的“亏损”。

总结

引用一句彼得林奇曾经说过的话,“60%的正确率就足够你在华尔街创造一个骄人的业绩纪录了”。

我想说:投资,赚的是组合的钱,我们当然应该在做每一笔操作的时候都去单独地进行思考,但只要我们组合整体是赚的且符合我们预期的,我们就是成功的(但不影响去反思组合里面亏损或不符合预期的票是选错了还是选对了只是暂时的结果不好)。

彼得林奇这段话应用到股换股的操作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一次股换股操作是独立的,在进行单独的一笔“股换股”操作时当然要严谨,要思考,要对比,但既然多笔股换股的整体上是赚的,那我们就是成功的,如果有60%的股换股正确率,那已经很棒了。

如果有一笔买入或卖出或股换股操作导致了亏损,我们可以去反思那笔具体的操作有哪里做得不好,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其中的一次操作造成的少赚(还并不是亏损)而对整体的操作留下“糟糕”的印象,念念不忘,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并且还影响自己之后的正常操作思路,因为那是你本来就赚不到的钱

写在最后

其实我和我爸昨天关于股换股和大华的聊天记录,我自认为非常非常有价值,但记录太多了,不方便也懒得整理添加到文章里面,如果有想要获取的朋友,私信我加微吧,加了后我会发出来(免费),后面聊天记录的时候,发现我跟我爸争论的时候,我语气特别不好,这样不对,以后要改才行。

后续

我爸今早又来问我,房地产行业是不是反转了。。。然后就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甚至是争论),真的太难了,也就是我爸来问我这些我还能噼里啪啦说一大通,换个陌生人,我一个字都懒得回复。

但,谁让他不仅是我爸,还是我金主呢,忍了,难,真的难,太难了。。。

这段记录我觉得也有价值,想要获取的朋友和上面说的方式一样。

全部讨论

05-19 13:52

我是12块钱买的大华29没卖,现在还拿着,不过成17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