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看多光峰的逻辑都错了(下)

发布于: 雪球转发:15回复:40喜欢:11

$光峰科技(SH688007)$ 

感谢大家对于上篇的关注与激烈讨论,在隔了几天之后,我阅读了大家的讨论以及招商证券的新研报,并且与部分球友开展了私信回复,所以下篇会把我想表达的东西说清楚说透。

引用上篇 ”主观色彩极其强烈,如果未来证明说对了,是我对我自己的投资负责;如果说错了,我为我的认知买单“。

上篇对于进程投影的直接C端用户做了分类,目前最重要的市场是腰部市场,这个市场主体客户画像再说一遍"他们对于技术略懂,但似懂非懂、了解不深,他们心中的性价比在充斥着各种投影技术、参数、技术商标、花里胡哨的宣传详情页里以及各大媒体网红的推介中迷失之后,变成了好评率价比,即好评率除以价格。若好评率低于某个值,直接pass"

所以拿下这个市场的核心在于什么?显而易见,在于各大电商平台的好评率。评价高低直接代表客户未来的购买欲望以及这个产品乃至可能是一个品牌的最终成败。

极端来说,对于WEMAX,对于峰米,很有可能,首战即终战。

这场战斗,光峰赢了吗?先上结论,有赢有输,不容乐观。

我不是职业分析师,我也没功夫去把所有评论分类整理成研报一般的图表呈现给大家。基于国内电商平台评价可能水分较多的情况,我的观察平台主要来自亚马逊。Wemax表现如何呢?得分开来看,所有用了ALPD技术的家用投影,评价都一般。反而是,所有装了LED的产品,评价不错。这似乎与国内电商平台的评价表现基本一致。

我是想表达ALPD技术不行吗?当然不是。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在Wemax所有装了ALPD技术的产品当中,差评我基本都扫过来了,有营销上沟通语言造成的不满,还有一些是工业设计的不合理,还有一部分是产品本身的故障。这非常符合我对于光峰目前几乎所有C端产品的评价,产品力营销力比较弱。

C端的产品力究竟弱在哪?光峰一直试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导向做C端产品,光峰理解的需求是某一个价位下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技术指标超越市场既有产品,这一点光峰说到了也都做到了,要么是同价位体积更小亮度更高,或者是同样分辨率下价格最便宜。

不过,回到我对于金字塔腰部的中产阶级市场的核心逻辑,产品力不等于性价比,而应该等于好评率价比。一个差评带来的是几何级数的销售机会丧失。反差评逻辑是什么呢?是做一个皮实耐用又好看的产品,即损失一部分传统定义性价比的基础上,抓好品控,做好工业设计。

还记得上篇说到”高速转动的荧光轮极度依赖工况环境以及品控”吗?为什么ALPD在B端的产品如此皮实耐用,到了C端品控就是个问题呢?我个人理解是品控实际是个成本问题。Wemax Go这款单价最低,体积最小的产品实际上所追求的就是品控的反面,比如有这么几种可能:荧光轮的选取标准降低,工况环境减少保障

用ALPD做微投市场,光峰选择的tradeoff是价格换品控。而我认为,在当今消费电子领域,品控不论在什么价位的市场,都不能作为tradeoff的另一端。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在B端产品,ALPD的优势是又好又便宜,那么我认为,这个保证好的前提下,便宜一定是有下限的,然而很可能,这个下限是高于目前大部分C端市场所能接受的范围的。

我不确定我的思考模型有没有问题,如果把这个思考模型作为假设,那么在当前状况下,若要追求腰部市场的绝对性价比,而又不损失质量保障,一个LED光源的产品可能是最佳选择。巧合的是,无论是峰米还是Wemax,用LED光源的产品好评率确实高于ALPD对应产品。

一个看似不符合假设的案例是当贝的ALPD产品,好评率没有问题。我个人快速的推断是,当贝的产品价格区间是在腰部市场的上端的,所以应该更利于ALPD的发挥,如果此推断符合事实,那么当贝的案例符合我的模型假设。另一个推断是,当贝在工业设计以及营销体系做的超出市场平均水平,弥补了假设中的不足。我更倾向于第一种推断。

引出另外大话题是工业设计以及营销,有评论说道wemax的mount位置设计有问题,产品主介绍视频还停留在讲功能而不注重场景和共鸣的阶段。这一点此篇文章就不再展开了,光峰作为理工男的人格画像依旧还比较明显,虽然已经改善很多了。

洋洋洒洒几个段落,我来总结整理一下我的核心观点:ALPD的性价比有效区间范围是有一个价格下限的,而这个下限很可能高于光峰想抓住的C端腰部及以下市场。

个人建议是,如果光峰要想持续的把C端市场作为公司成长的第二曲线,那么不要再追求性价比,先做出一个皮实耐用好看有共鸣的ALPD产品,再追求极致性价比,如果不可兼得,那么某一个细分市场片段,宁可不要。

相比于光峰,$极米科技(SH688696)$ 极米核心技术相对匮乏,但是他作为一个整合商,把皮实耐用好看营销做到了全球的顶尖水平,从”好评价格比”来看,从销量来看,极米仍旧是C端投影之王。极米海内外持续业绩高增长在我的估算下,几乎是明牌。在激光电视领域,海信$海信视像(SH600060)$ 也表现不俗,技术路线我个人认为不如光峰,但海信的规模以及渠道优势,目前光峰难以追赶。

假设光峰的第一成长曲线来自影院,第三成长曲线来自AR。我不认为光峰应该把第二成长曲线100%押宝在消费电子。或者说,消费电子领域应该坚决卖铲,亦或是仅仅把亲自下场出手这件事当成是能与竞争对手在其核心优势领域互殴的战略动作而已。ALPD人无我有,做产品人优我亦能优即可。

一旦光峰把消费电子作为战略重心,若没有新的技术快速迭代下,意味着光峰要从纯情理工男变成风流渣男,而且要持续变渣,否则第二增长曲线可能会提前衰退。

这里的消费电子算不算最近炒得比较火热的汽车电子呢?我再次重申下,如果保障ALPD的皮实耐用的价格下限覆盖到了拟供应的汽车电子的价格区间,那么汽车电子我认为应该用同样的逻辑看待。这个逻辑仅适用于短距离投影。激光大灯或者AR是另一个逻辑,以后有机会,我再来和大家分享。

所以回到文章的主题“99%的人看多光峰的逻辑都错了”,我个人对于光峰在部分C端的成长曲线仅仅抱有审慎乐观的态度。

如果这个逻辑错了,那么对的是什么呢?

假设我真的是那1%的大聪明,我的逻辑或者建议是,集中优势资源继续开拓ALPD称王称霸的应用场景及领域。

前面多次提到的价格下限区间,在这个价格之上的领域,ALPD所向披靡,事实上,市场份额已经明示了其所向披靡的能力。ALPD称王的领域有什么特点呢?长距离甚至超长距离投影,价格相对高的投影,适用B端的投影。

除了电影院,故宫、矿坑、天空这些个场景;除了娱乐、宣传展示、教育这几个应用目的;除了把大的工程投影设备平静的放在某个地面上这种投放环境;现有的场景、应用、投放环境的排列组合,光峰你都穷举了吗?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新的场景新的应用和新的环境了吗?

想象力这件事在我看来,绝不是吹高股价的借口,而有着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至少,我对于ALPD充满想象,这也是我看多光峰的核心原因。如果有一天光峰的股价让我财务自由了,或者有机缘去和李博士亲自聊一聊,我再来分享我的想象在哪里。

另外一个题外话,我上篇的讨论中有人评论光峰的专利历史,出现不少大量贬低光峰的话语。这种现象就是我上篇所说的,”快解禁了,各方声音会逐渐嘈杂“。说光峰没什么技术只是搞专利流氓的,要么是坏,要么是傻到不知道清华/罗彻斯特大学/国家激光实验室/蔡司这些组合经历的技术门槛有多高。这种声音,请我的粉丝朋友们笑笑就好。

以上是我近期对于光峰的一些思考分享。欢迎随时讨论。如果觉得我没有胡扯的太多,也请关注我。感谢。

全部讨论

2022-07-18 07:52

$光峰科技(SH688007)$ 虽然不赞同此逻辑,但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光峰的C端定位。光峰在C端的定位,公司原来明确表示为三星模式,即核心元器件加C端产品,核心元器件是光峰的重点!C端产品是峰米的重点!光峰为什么会选择此模式,是因为光峰想更贴近市场来推动技术创新研发,其次通过C端产品来加强与投影全产业链的联系和把握!而峰米就是光峰这一战略定位很好的平台!光峰明确表示,作为C端核心器件供应商,峰米与当贝、极米、海尔、惠普等是一样的地位,所以光峰在C端的定位更多的是核心器件供应商!峰米只是光峰的研发端贴近和感知市场的一个平台而已,是光峰新技术的一个市场试验平台!

2022-07-18 06:05

用个附会时尚的词,叫作者很好的抓住第一性原则思考问题本质!
我选光峰也是基于,我其实不认为C端走家用作为第二曲线主战场。反而,只是他铺垫其技术核心的一个过程。
已经落后的市场,而且,作者大幅篇幅很好讲诉了光峰气质底色很难做到极米那样。何必再要求其“风骚卖弄”呢。做个技术幕后玩家可以的啊。
核心在于,其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可能打到的市占吧。

2022-07-18 12:06

其实现阶段ALPD在所有的场景都面临一样的问题,就是便宜了但是没有足够便宜。所以在工程商教这种平均单价比较高的领域,能凸显性价比,但是在家用投影,成本相对于LED还是太贵了。

峰米V10用的是LED光源,这个符合峰米2025年要独立上市的逻辑,但是不符合光峰的逻辑,相当于峰米打了母公司光峰的脸,ALPD很好,但是现在峰米觉得现在LED更好。

所有的技术落地都面临成本的考验,未来的车载也好,AR也好,效果要好是一方面,成本要降下来也很重要,光谈场景不考虑成本都是流氓逻辑。光峰的关注度一直挺高的,买盘少主要就是这个原因,技术不能脱离成本。

2022-07-18 10:44

最后一点不太赞同,新的使用场景本质上还是现有场景的技术替代,无论是家用投影,车载,虚拟现实都是如此,新的使用场景靠的是整个行业,并不是靠光峰一个人,其实光峰的核心本质还是技术路线的替代,alpd对LED的替代,一直都是如此。$光峰科技(SH688007)$

2023-04-28 17:32

这次车展上也交流了一会。

觉得公司还是应该重点还是放在B端,做大ALPD阵营,成为一个设备提供商,峰米就作为一条鲶鱼存在更好。李总给公司注入的还是理工男务实的血统,营销的手法比不上花哨的渣男。


影院是基础是现金流;教育板块市场就那么大,天花板不高;峰米这边竞争激烈,AR,VR,手机还都需要等待;车载也一样需要时间,有看头的是大灯和HUD,车内投影量太小。工程上好像还可以发掘潜力,释放想象力拓展空间,交流时忘了问了,真的能打到月球上吗
总之,娃是个好娃,但还没到青春期,需要耐心。

2022-07-18 12:53

C端产品的销量有一个打破均衡的点,过了这个点销量就会爆发,从而有效提升品牌口碑,这就是我理解的楼主建议光峰做一个皮实耐用好看有共鸣的ALPD产品的原因。影响这个均衡的点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市场环境,另一个是产品力。一个新类别的消费品要获得市场认可是有一个消费者认知提升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往往不是线性的,加上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消费品前期的销量变化是极其不规律的。我们可以看看扫地机器人这个产品,科沃斯很早就推出了这类产品,而销量爆发却等到前两年。接下来说说产品力,这个因素的变化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对于新类别的产品往往为了口碑会以一个性价比及其划算的方式去抢占市场。我想对于技术立身的光峰也是很愿意去走这条路的,提升性能,降低成本,降低售价。而这一年来光峰实际打出来的组合拳更多是像楼主所说的差异化竞争的方式,这也是市场目前为什么认为激光微投短期难以替代LED的原因,我想这里面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来自于上游的缺芯。如果将公司精力和资金大量花在快速提高性价比上,也许市场培育会快的多,但对于销量能够快速提升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缺芯就无法有效交付,这样也是徒劳,新能源汽车目前的状况就是这样,比亚迪的交付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市场订单。所以这里面我想光峰也有从战略上去考量一些事情,加上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影响,走一步看一步会更加稳妥。

2022-07-18 10:14

光峰讲的很明确啊!6.0降本,目前降本还没到啊!到了激光显示在微投的红利期就到了啊!在这里盲人摸象干啥呢!

2022-07-18 09:41

有想法,深刻。我买了光峰5、6个产品,有led,有激光,使用情况看都不错。c端更多可能是新品牌的投入期。

2022-07-18 08:40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毫无疑问是仔细观察后的思考总结。光峰有核心技术,但不一定做出一流的产品力,而营销力也不是天生就有。峰米的产品力、营销力先从超越极米、当贝开始。$光峰科技(SH688007)$

2022-07-18 08:13

写的很长,但是你的逻辑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