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5

🤔 最近在想的奇怪东西,只是一点脑力游戏,不要较真(我也不是真价投):

如果要做个量化风格的完整拆解的话,价值投资似乎可以简单拆解成如下结构:

企业资产/业务构成 * 资本/业务加权回报率 * 估值折价溢价 * 估值折价溢价的趋势。

简单来说就是公司的资本状况、资本利用能力和估值(买入价格和公司实际可用资本的比值)几个方面,这些数据都应该按照季报的频率进行动态评估,并与无风险收益比价。

但是因为这个角度去看,变量实在太多了,所以大师们一般是固定一个条件,然后等剩下的条件满足需求:

传统格派的烟蒂强调资产折价,现代巴派在业务和回报率都非常稳定的基础上,希望估值没有溢价,最好还能有垄断利润或者折价。

不过光靠这些东西其实最后还是没有真正超额的,主要是现在美股价值发现效率很高,资本利用能力直接反映在估值里面了,两个条件互相抵消,最后就是没超额。格的超额来自早年美国市场有效性太低,巴的超额来自浮存金。(不加杠杆的择时没有真正超额,但是加了杠杆还能叫超额吗,我暂且存疑)

如果真要在传统价投的基础上做超额的话,如果不加杠杆,那思路应该是找“新价值”,所谓新价值就是,公司通过创新创造了一个新市场,并且能获得新市场里的利润大头,最好是能获得创新带来的垄断利润(比如最近的AI的NVDA和减肥药的LLY)。这个新价值由于其强烈的创新性,是不可能被估值正确反映的,而是会呈现典型的反身性特征——在前期大家信念不足的时候估值远低于实际价值,而到了后期大家都信的时候,估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价值,变成了泡沫(泡沫都来自于伟大的信念和时代事件)。不过这个理念就和求稳的老资本家巴某等等背道而驰,而是和马一龙和Peter Thiel这样的冒险家在一条线上了。

所以要我说,价投本质不是投公司,而是做多资本的自我修复能力(折价捡烟蒂)或增值能力(稳定的“成长”性、创新性等等巴拉巴拉)。那么像橡树资本的霍某,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价投:虽然我买垃圾债,捡烟蒂股,但本质上是靠组合去寻找折价+对冲后稳定的资本回报率。还有国内21年搞可转债大饼的,不也是价投?价投可不是投公司那么狭隘的东西。

最近想这个主要是做一些量化配置实验的时候在想,什么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市场的内生β,对于国内市场肯定不是某300指数,更不可能是那个一直守护3000点的沪什么指。

内生β大致应该是市场的资本利用能力+创新能力(资本利用能力上升)的复合,对于一个稳定的经济体来说,绝对不应该像某300一样上蹿下跳,而是应该像SP500那样稳才对。

资本利用能力应该是红利的一面,股息类龙头企业往往代表了一个经济体资本利用率的β:

标普的股息增长指数10年CAGR就比SP500低1%,我估计就是输在基本没有超额成长性上。

而对于美股,显然纳指就是创新的代表。

如果把股息贵族ETF75%和纳指25%按比例混在一起,全收益最终回报就和SPY基本一样了。

换到国内的话,红利低波这个指数大致代表了资本收益的一般情况,过去十年全收益年化9%,其实和标普红利基本没差别。而某300因为编制规则实在太烂了,完全无法代表A股的真实内在价值,被红利低波吊起来打,倒是很好反映了A股的真实回报(因为上到机构下到散户,大家都挺菜的)。

只要在此红利低波的基础上再叠个A股成长策略,就是人造的中国版SP 500了。

没有给红利指数打广告的意思,因为A股有效性还是太低了,想在这个基础上跑超额轻轻松松,雪球随便翻翻就有不少增强策略跑出年化15%~20%的,真猛男完全可以把增强策略跑到30%以上,所以只是一点脑力游戏罢了。也请搞价投的别因为这关注我,我真不是搞价投的。

全部讨论

05-11 10:56

另外还有一种超额来自做估值折价/溢价的趋势(估值恢复/估值扩张),也就是寻找资金系统性的歧视/偏袒,这个在A股非常多,比如国内这几年煤炭牛其实就是因为煤炭被歧视太久了,而不是煤炭真的有什么成长性,那是骗不懂周期股的人的;而白酒16~20的牛市以及后来的白马牛市也来自对永续成长资产的迷信和偏袒。
不过这种趋势都是中短周期(1yr~5yr)的,究其根本还是来自资金本身的流动性优势,在超长周期(>10yr)上去看也没有什么超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