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2012文化传媒+互联网行业投资策略

发布于: 雪球转发:16回复:17喜欢:22

作者:中金TMT分析师金宇 ID:@漂在上海滩  | 

 

雪球财经于今日下午在京举办“2012雪球财经论坛-资产全球化时代的投资策略”。以下为中金TMT分析师金宇演讲全文:

 

非常感谢三文邀请我过来,在讲行业之前先讲两句题外话。

   第一,我为什么过来,我个人是非常敬重创业的人的,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平台进入的人,所以我对三文个人和他的团队非常敬重。第二,中金整体来看是在A股首先倡导价值投资理念的,过去我也是雪球的用户,对于公司在这方面的坚持,我也非常敬重。第三,我过来主要是希望和大家沟通一下,因为我更多的客户是机构投资者,从我们跟客户沟通的角度来看,谈谈我们在做什么。市场对分析师这个职业有不同的争论,有人认为他还是有一定的价值,但有很多时候大家认为这东西似乎也就是忽悠忽悠就结束了,其实我个人认为还是在于你究竟想从你的分析师的角度拿到什么,坦率地说,我跟很多客户沟通时会说我从来不为结果负责,一个好的投资者可能会参考分析师的意见,但更多要看他有没有思维和逻辑,在思维和逻辑的前提之下推导的结论其实是五花八门的。

   闲话少叙,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对互联网和媒体的基本看法,把时间留给大家。

   我个人研究的基本思路可能是比较关注中期的,整个投资中期也是比较中期,因为我相信一句话,“长期来看人都是死的”,短期呢,我又看不清楚,同意朱小姐刚才的说法,短期内很多东西不好预测,我觉得中期是比较有趣的,因为比较关注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所以我关注的是竞争行业的、中期的。

   刚才我讲了,对结果不负责,所以大家也不用太看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投资建议。

   先讲一下传媒,其实传媒这东西变化很快,记得我是2004年到中金正式工作,第一篇报告写的是传媒的广告业,2005年写的是有线网络的复制化,2006年是体制改革,2007年就是数字出版,传媒在驱动这个行业发展时有很多不同因素,可能是政策,可能是技术进步,也可能是行业本身商业化的驱动,现在这个时间点有一个很大的热点,文化体制改革,2010年10月18号文化体制改革的会议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局常委会,导致了整个传媒板块有非常积极的表现。我讲一下,我们怎么看这个体制改革,按照体制改革的思维逻辑,可能我们找不到投资机会,但通过分析师的工作来看,我们还是希望给客户找到相对的价值,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主要分析这个过程。

   第一,我怎么看体制改革。我个人分析传媒大概七八年时间,中国改革正在往好的方向走,国家说了,现在我们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总体来看,中国是一个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现在要再推动经济转型。而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和消费超过5000、3000美金时,超过一个门槛时,文化产业就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是好的地方。但我们看到的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可以在2007或2008年,为什么是在2010、2011年把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到了政治局常委会的高度?

   传媒业实际上有几个特征:它一个典型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思维、创意驱动的,而这个行业的典型特征对于监管的基本要求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来看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产生,有两个商业逻辑:第一个逻辑是要符合范围经济。第二要符合规模经济。什么叫范围经济?如果做成一个产品,比如记者采访一篇稿,如果只在报纸上登,这是一个媒介,如果登在报纸上、广播上、电视上和互联网上,这就是多介质传播,是范围经济;什么叫规模经济呢?同样一个产品只在北京放,那就是一个区域,如果在全国放,就有更大范围的规模,放到全世界,又是一个规模。当传媒很多东西在产生时,它有一定的物化,传媒企业追求发展的基本逻辑其实就是在追求范围经济、规模经济。

   第三,传媒是什么样的行业?大家都知道,传媒是个轻资产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在经济转型时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而轻资产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人。

   第四,传媒是具有意识形态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经济效益的产业,但我们或多或少受到了体制的限制,这才是体制改革的驱动力,大家知道,中国对于内容是有管控的,为什么范围、规模实现不了,因为中国传媒业“体制分割”、“区域壁垒”。办报纸是新闻总署负责,办电视是广电总局管,中国传媒很多不是企业,而是属于当地领导辖管,比如《北京青年报》就是属于北京市政府的,它走到广东去就要得到广东政府的批准,在现在中国的条件也不具备,中国整体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对人的认可度相对来说还要弱一点。

  行业有四大特征,当然我们现在看到,因为互联网的介入有了外力,行业成长性也受到了一定压力,我对中国改革的总体研判,永远是只有压力大的时候动力才大,看改革时我们总是希望看到前方出现理想画面,但实际上推动改革前进的不是理想的画面,而是现在背后走路都有点蹒跚的体系。这是我的理解。

   有了这个理解后,我们会对客户讲,大家的预期要从理想回到现实。比如我看体制改革,体制改革肯定是要让行业按照它的规律运行,所以要解决这四个问题,相对来说和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不是很匹配,但我相信中国整体是向好的,不只是需要一个行业往前走,而是整个体系往前走,我们知道,中国对内容还是有监管结构,我想这是长期存在的东西。

   第二,刚才讲了,要使媒体业完成我们所说的按照范围和规模的特征来运营,就需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的壁垒,我个人感觉,中国现在的行政体制也有一点阻碍,所以现在能看到什么?当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框架下投资,我们能找到两种机会:

   第一种机会是人的激励,这个东西现在有一些改善了,我们知道,很多传统媒体挂靠政策,挂靠资源,还是有些潜力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当我们看到人被激励,积极性上来后,他会有恢复性的成长,这是我们从价值投资角度关注的一点。

   第二,行业总体来看是事业单位运营,而现在来看,基本我们在各个层面都达成了共识,要推动行业的发展,要把行业的事业性逐渐改变成企业,这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改制、上市,有些企业通过IPO的形式上市,有的企业通过借壳形式上市,有的企业通过重组资产上市,我想,传媒企业的资产重组并购会是我们关注的东西。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分析框架,基于这个分析框架我们给客户提供一些可以重点关注的股票,大家如果看的话你会发现我们推荐的股票整体表现非常强劲,但还是那句话,它已经过去了,也不代表着未来还能有好的表现,而我们是为客户负责,很难做到特别长期的,一般一个推荐标地,中期的是6个月左右,长期的是12个月,刚才我听朱小姐讲,巴菲特一投就是20年,这不是我们的工作。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有哪些东西可以期待?其实有些东西是比较现实的,有些东西可能只是预期,但A股市场,包括海外也是一样的,之前我们推过新浪,大家会发现预期永远是资本市场最好的东西,关键是你要知道有什么东西在预期里,什么东西在预期外。

   我们推荐中视传媒也好,推荐乐视网也好,一般逻辑是这样的,我们会看它现有的业务,去掉所有讲故事的因素大概能成长多少,会对应地给它一个估值水平,这是我们对公司现实的把握,除此之外我们会分析这个行业未来可能会有什么东西出现,从研究的角度来看,通过一定的专业性、前瞻性来达到,在这里面我们会提到什么?比如乐视网,推荐时估值相对还好,对于公司的基本概念大家可能有争论,但总体来看我们会认为它未来一年20-25%的成长没有问题,在这之外,我们对视频整个行业渠道多元化之后版权价格重估、智能电视等产品有期待,这就变成了我们推荐的逻辑,这个过程中乐视网变成了50倍、100倍,可能又不推荐了。

   从我们团队来看,我们很看重公司现有业务的内在价值,很看重它现有业务所隐含的估值,第二,我们会看这个公司未来潜在的空间,而最不好判断的,这是决定你拿三年、六年还是三个月、六个月的路径,不管是专业还是个人投资者,你需要不断地检讨,不断看这个行业。

   这个不多讲了,是我们分析师背后要做的东西,永远要提供数据和证据在。

   我现在看互联网,觉得互联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周期,回头来看,2000年的互联网在全球都是一个起点,有大量PE的进入,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行业,总体来看这个行业产生了非常多的新的机会,但经过2000年的泡沫之后,我们看到资金在这个行业的投入有些放缓,同时有些好的公司因为找到了好的商业模式,对这个行业做了整合。回到2011年看这个行业我们会发现,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在2011年的中国看得更加明显,可见度发生了改变,改变不是哪个公司收入高了或低了,而是我们上面的变化,整个网民年龄结构的变化,2004年看这张图你会发现19到30岁的网民占了绝大多数,达到了60%的比例,到了2010年时这个比例下降到了30%以下,大家也知道,不同年龄的网民的需求行为、消费行为是不一样的,产业板块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从2009年开始,美国互联网行业已经非常清晰地体现了这个特征,从行业整合趋势逐步走向分散,这时候对你的投资选择和基本面理解提供了更多挑战,而中国呢?我们相信2011和2010年开始这个节点已经出现了。

   这个节点出现时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也用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大家看这张图,里面有一个是谷歌,谷歌是互联网领域的标杆企业,但从2009年到截止为止,它的股价是没有表现的,当我们看到一个行业从整合到分散时,这样一个大型企业的股价没有表现,而我们看谷歌盈利每年还是维持15-20%的增长,我希望能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参考,当一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时,你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的机会,有些公司面临着产业升级,它的估值甚至有上升的可能,有些大型企业面临估值下降的压力,股价即使有一定增长,但因为估值下降,可能股价也没有表现,而背后的逻辑是这个公司对它自己产业的控制能力。

   这是我们的基本观点,基于这个基本观点,我们当时给客户提供了不同的股票分类,哪些是大企业,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压力,哪些能够更好地处理,简单讲哪些大企业面临的压力比较晚,刚才讲了,既然行业分散,可能就会有些公司把自己的竞争力提升一个档次,互联网的总体特征是渠道,当渠道分散化时我们认为内容的价值可能会有重估的机会,这里面又要做简单分类。股票选择不赘述了,但整体分析方法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

   就讲到这儿,大家有问题愿意再聊一聊。

 

 

方三文:

   金宇要讲的东西太多了,短短时间装不下,现在大家可以开始发问。

 

 

现场提问:

   我就简单问两个问题,基于媒体从内容源、产业链上看,您觉得内容源的渠道和中国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第二个问题,传媒和互联网要怎样有机结合才能成为所谓真正的互联网,成为有网络效益的公司,能够做得很大?谢谢。

 

 

金宇:

   第一个问题是内容和渠道的关系,我的总体感觉是这样的,在和内容和渠道的博弈过程中,应该是在向内容倾斜。渠道往往也需要规模优势,大家看美国电影,会发现美国很多影片其实并不一定是美国六大传媒集团开发的,从整体规模来看,不管任何时候,渠道的整体市值都比内容大。

   但阶段性来看,我们的确认为内容价值进入到了更好体现的阶段,大家可以看一看,影视剧这个行业,之前基本只有央视和几个大卫视买,相对来说他们带有一定的资源垄断性,中国影视剧行业过去十年的产业规模大概就是50到60亿,几乎没有成长,但随着新渠道的介入,包括数字电视和IPTV,更重要的是网络视频的进入,在2011年,整个网络影视剧的价值和定价实现了翻番增长,记得当时一般好的电视剧在2009、2010年能够卖到100万很正常,但在多渠道竞争下,两三百万的影视剧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意外。

   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阶段,价值向内容倾斜肯定是好的,很多产业大家要用动态眼光来看,当渠道赚了垄断利润后,一定会有新的方式介入,方式会发生变化,变化以后你会发现当内容实现垄断时渠道又实现了整合。所以不能看太长时间,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未来一两年,内容的提升是正确的。

   现在我们参加政府监管机构的会,我想互联网行业提供了很高的标板,大家看腾讯这么大的企业在股权激励的费用上占整体收入的22%,传媒对互联网首先要做的是人才激励机制,其它还有很多后续探讨,但这是我比较看重的一点。

 

 

现场提问:

   涉及到传媒,这两年内国家提三网融合提的特别多,但好象没有什么实质进展,想请教您一下最新的有关三网融合的问题,比如您提的乐视,去年年底时它和CNTV合作,把它的内容版权交给了CNTV发布,这是其一,其二百视通也有类似合作,但众所周知,广电在内容上有非常强的控制,而机制上又始终有这种矛盾,您能解释一下三网未来融合前景演进的过程吗?

 

 

金宇:

   我个人认为三网融合的关注还是以微观为主,不管产业怎么发展,总有一些公司通过自己的战略地位和运营能力收益。从中观和宏观的层面,其实我们之前写过一篇很大的报告,2010年2月份的时候,三网融合开始推,那个时候我基本把这个领域的股票都调了下来,做结构变化,需要突破一些要素,三网融合,中国相比美国有三点:第一,中国开展的时间点比美国晚了十年,比如我们1978年时搞农村改革很容易,因为是增量,大家都同意搞,但2000年时回头来看很多东西发生了变化,很多利益发生了固化,我们在2010年推三网融合时的产业环境,中国有1.6亿的有线网络用户,同时有1.76亿的宽带用户,当涉及到利益区隔时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利益划拨不单纯是我们看到的未开发市场,有线网络究竟是广电做还是电信做,其实这涉及到存量的划拨,而任何一个改革涉及到存量利益时压力就比较大了。

   第二,如果我们看美国,三网融合就是两块业务,宽带上网和付费电视,美国付费电视大概是1000亿美金,是美国宽带产业的三倍,中国是反过来的;美国付费电视究竟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的产业环境下不太具备,其实美国的整个付费电视,不管是IPTV还是有线电视,它们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电视台,NBC这些,他们通过分众后形成付费渠道,货币化效率更高,可以用更多成本搭载优势内容,从免费渠道里请来付费内容,形成一些专业频道;

   但中国的三网融合没有触及到这个问题,我们看到引进了新的渠道,不管是对电信也好还是有线也好,但我们在内容的监管体系上,他们有免费的电视台做内容,我们知道电视台的核心利益在于广告,所以现在三网融合的局部困境在于,我们有很多渠道,但内容高度同质化,而美国的付费电视产业,不同渠道内容是高度差异化的,这是第二个问题,所以我们看不到在中国现在的监管情况下付费电视有大规模成长。

   第三,有线网做宽带也是有先决条件的,美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骨干网,是政府监管的,为了保障公平接入,对所有接入设施,不管是有线还是电视,都有一个公平的定价,但中国现在的监管机制,骨干网实际是电信自己拥有的,它有自己的定价机制,就很难确保它对自己的接入网络和别人的接入网络公平对待,在这样情况下我们是有一点压力的,大家可以看到,产业规模做大的难度比美国大很多,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关注微观层面一些公司的受益机会。

 

 

现场提问:

   去年我投资了一家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虽然现在看亏损不多,7%,但当年我的想法是它可能会把其它优秀资产慢慢注入,这个愿望落空了,请您给我一些建议吧,是将来回购,还是现在卖出?

 

金宇:

   第一,刚才我说了,我不会给具体的建议,第二,我认为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从来不认为你认为马云应该把这些东西放进来,马云没放进来,你就吃了亏,我觉得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现场提问:

   您怎么评价视频网站未来的前景?

 

金宇:

   第一点,有些东西我们看得见,有些东西看不见,看得见的东西,第一,视频网站整合一定是会发生,不管是在2012年还是2013年,这个过程肯定度蛮高的,对比其它互联网行业,它还不是完全靠商业模式驱动,可能靠它的执行力,靠它的资本,而执行力和资本本身会带来一些(门槛),后来的进入者资本劣势是肯定的,资本劣势下,整合是必然的。

   第二,我觉得2012年整个视频成本上升压力要比2010年小,同时货币化效率还可以,2012年某个季度,某些公司实现盈利我不会觉得很吃惊。

 

 

 

 

 

全部讨论

大苹果2012-03-04 22:35

中金最近推荐了乐视网。详情可以看看新闻。
乐视网的思路应该说很有战略眼光,现在已经慢慢体现了。
不能保证长期的竞争力,但是短期一两年的高成长应该是有保证的。

悟空古风2012-02-29 13:51

我也是,不敢看好乐视。老感觉把版权比做煤矿有点离谱。煤炭是越来越值钱吧,但版权呢?国内那些垃圾影视剧,过个一年半载还有人想看?

odysseus2012-02-28 20:49

乐视的《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创网络自制剧最快破亿的记录了,当别人都把眼光放在版权上的时候,乐视的自制在悄然发力了。乐视现在是视频网站中自制节目力度最大,也是效果最好的一个。

打孔机2012-02-28 06:04

无论怎样,深创投发现乐视网还是很有眼光的。

农夫00002012-02-27 20:11

转发

枪炮与玫瑰2012-02-27 13:25

好像前几年计算机硬件很强但内容差一点,现在传媒文化是不是也有类似问题呢?国外可能会多元化一点,国内也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行。

阿卡林2012-02-27 12:16

会计处理其实就优酷是对的,其他全错。

能力圈2012-02-27 09:46

“我们是为客户负责,很难做到特别长期的,一般一个推荐标地,中期的是6个月左右,长期的是12个月,刚才我听朱小姐讲,巴菲特一投就是20年,这不是我们的工作”——这个也太短了吧。谁能预测未来6到12个月的事呀?

守株待兔2012-02-27 07:54

不对哦,其实是渠道同质化,内容也同质化,因为都拿来分销了。之所以乐视让人有内容寡头的错觉,只是因为它最先入手抢了版权,但这终究是有期限的,基本上就两年左右。现在其它视频网站进来抢了,就造成了价格上涨,使最先入手的分销了好价。后面版权均等之后,就是互相交换了,分销利润就会减少。另外,由于乐视的会计处理问题,会造成利润虚增。利润有没被调节,看经营现金流和利润数是否吻合就知道了。

汤猫2012-02-26 23:59

超清机更加没有门槛的,百视通也在做。它现在舍不得便宜把这机器大面积铺开来圈地,以后面对的必然是同质价格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