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性银行股持续阴跌,怎么办?(三)

发布于: 雪球转发:18回复:103喜欢:104

6、今天打开雪球看到一个雪球大大V@HIS1963 发的一个关于银行的帖子,该大V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及投资业绩都非常优秀,他的看法及见解代表了很多投资者的内心想法,他的人品表示了其并没有做空、唱空中国银行业的目的和故意,应该是其内心真实的想法,非常具有代表意义。

招商银行调整的直接原因: 1,招商银行外资占比大,外资走则跌得比其他银行股多。 2,招行估值要向四大行看齐。 3,抄底买盘多,成交量大,应对赎回的基金容易出货。 4,招行在沪深300上证50指数权重大,做空做多利器。

根本原因: 银行业从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转入消化风险的生铁时代。 未来几年,房地产和地方债的冲击,息差下滑、给实体让利的影响,出口投资消费导致信贷不振的影响,也许许多银行去年今年年报的净利润可能会是周期顶部。 虽然目前静态估值极低、股息率极高,但是目前股价对应未来三五年的净利润和股息,估值是否足够低了,不得而知。 担心会和这几年的房地产股一样,底下还有底,所以不敢轻易下决心抄底,只关注。 既然福建老乡老朋友问我了,那就知无不言,希望我的看法和猜测是错误的。

至于他的关于银行业未来几年利润走势的预测是否正确,由于没有提供数据进行说明,仅仅泛泛而说,现在争论起来没有任何意义,也争论不出个所以然来,下面我就银行业未来的利润走向做个说明,先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银行业的整体利润今后几年还是会持续的增加,不会出现其所谓的今年的利润就是周期顶部的问题。个别上市银行可能会在某个年份出现营收、利润负增长情况,而整体出现连续几年的营收、利润负增长不太现实。大部分上市的银行还是会保持利润的长期增长趋势,只是利润增幅随整体经济发展情况阶段性的高低不同罢了。

我们还是先看一些上市银行的利润历史数据,我拿几个代表性银行进行展示一下,这些数据很容易找到,人人可以查到。

工商银行:2006年IPO上市,上市后未出现过一次年度净利润负增长,其净利润从2006年的488.19亿增加到2023年3季度的2686亿元,仅有2009年营收-0.10%,但净利润增速为+16.10%,2016年营收-2.63%,净利润增速+0.40%,2022年营收-2.63%,净利润增速+3.49%,2023年前季度营收-3.55%,净利润增速+0.79%,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看,工商银行利润增速为负比营收增速为负更难出现。

建设银行:2007年IPO上市,上市后未出现过一次年度净利润负增长,其净利润从2007年的690.53亿增加到2023年3季度的2554.54亿元,仅有2009年营收-0.10%,但净利润增速为+15.29%,2016年营收-2.63%,净利润增速+1.45%,2022年营收-2.63%,净利润增速+7.06%,2023年前季度营收-3.55%,净利润增速+3.11%,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看,建设银行利润增速为负比营收增速为负也是更难出现。

招商银行:2002年IPO上市,上市后出现过一次年度净利润负增长,其净利润从2002年的17.34亿增加到2023年3季度的1138.90亿元,仅有2009年营收-0.10%,但净利润增速为-13.48%,2023年前季度营收-1.72%,净利润增速+6.52%,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看,上市20多年来,仅有2009年出现过一次利润负增长,利润负增长也不是招商银行经营的常态。

平安银行:IPO上市比较早了,其净利润从1991年上市的1.13亿增加到2023年3季度的396.35亿元,也是历史为长线投资者获得上百倍的牛股之一,2000年以来仅有2001年利润增速-13.09%,2004年利润-31.83%,2008年利润-76.83%(主要原因是财务洗澡,随后2009年利润增幅为+719.29%),2017年营收-1.79%,利润增速2.61%,2023年前季度营收-7.69%,利润增速为+8.12%,也是仅有个别年份利润负增长,且2010年以后也没有出现过利润负增长现象,平安银行长期经营能力也是不错的。

兴业银行:2007年IPO上市,上市后就出现过一次2023年前3季度利润负增长,其净利润从2007年上市当年的85.86亿增加到2023年3季度的645.29亿元,仅有2017年收-0.10%,但净利润增速为+6.22%,2023年前季度营收-5.59%,净利润增速-9.83%,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看,上市20多年来,仅有2023年出现过利润负增长,利润负增长也不是兴业银行经营的常态,兴业银行过去经营还是不错的,只是近几年在走下坡路。

中信银行:2007年IPO上市,上市后未出现过一次年度净利润负增长,其净利润从2007年的82.90亿增加到2023年3季度的514.33亿元,仅有2009年营收-2.11%,但净利润增速为+7.98%,2023年前季度营收-2.11%,净利润增速+7.98%,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看,中信银行利润增速为负比营收增速为负也是更难出现,过去中信银行的经营一直比较平庸,高管层被双规一大批后,现在有好转的迹象。

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这3家最先上市的城商行都是2007年IPO上市,2007年上市以来从未出现过年度利润负增长。

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等城商行:2016-2019年IPO上市,其经营更是处于高速成长期,上市以来更是未出现过营收和利润负增长,且其利润的增速保持在20%左右。

常熟银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苏农银行等农商行:都是2016年IPO上市,上市以来也未出现过营收和利润负增长,且也这个处于经营上升期,利润的增速也是非常高的。

我们再看一个金监总局提供的商业银行2013—2022年净利润数据:分别为14180亿—15548亿—15926亿—16490亿—17477亿—18302亿—19932亿—19392亿(2020年因疫情银行让利,提高拨备,利润有微弱降低)—21841亿—23030亿。也是保持长期的向上增长,这就是全国的商业银行过去10多年的利润情况,而现在已经上市的银行都是其中的姣姣者,理应取得更好的利润增长,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长大都超过了全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平均水平。

从全国的商业银行和上市银行的经营历史可以看出,银行业利润负增长更不是经营的常态,有些银行上市以后根本没有出现过利润负增长,有些也仅有1-2年在经营过程中偶尔出现而已。大多数银行有些年份营收虽然负增长,而净利润反而能维持正增长呢,就是上市银行的净利润更难出现年度负增长?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

前文我们分析了银行营收的组成及能增长的可持续性,营收能增长是个前提,如果银行的营收长期维持负增长,那银行要保持利润长期正增长也是缘木求鱼,不可持续的。银行的净利润大致就是:净利润=营收—成本—信用减值损失—税金。一般银行的成本是刚性的(主要由员工工资、办公费用等组成),每年变化的幅度不会很大,税金的多少与其利润的高低有关,所以在营收确定的情况下,净利润的高低就与其每年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高低正相关。银行每年计提多少又与每家银行的资产质量管控水平高低、即新生不良贷款、核销多少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和关注贷款余额多少有关,也与要保持的资产质量指标如不良率、拨备覆盖率、拨贷比高低有关。每家银行根据自身资产质量的情况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调节,所以说银行的利润就是管理层算出来的,上下几个点的上下浮动是正常的,这也是符合财务规则可以调节的事,所以看银行财报仅仅关注营收、净利润增速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看其资产质量。投资银行的核心是资产质量这话很有道理的。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由金监总局提供的商业银行2015年以来不良贷款率、关注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拨贷比几个信用风险指标情况: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3

不良率 1.67% 1.74% 1.74% 1.83% 1.86% 1.84% 1.73% 1.63% 1.61%

关注率 3.79% 3.87% 3.49% 3.13% 2.91% 2.57% 2.31% 2.25% 2.19%

拨备覆盖率%:181.13 176.40. 181.42. 186.31 186.08 184.47 196.01 205.85 207.89

拨贷比 3.03% 3.08% 3.16% 3.41% 3.46% 3.39% 3.40% 3.36% 3.35%

这是全国的商业银行整体水平,对上市银行财报有所了解的都能看出来,上市的银行这几个风险指标情况大都好于如上数据。从这几个指标来看,从2015年以来还是在逐步改善的,截至到2023年3季度末,这4个信用风险指标还是近年来的较好水平。离监管的最低标准还是有一定的余地,就是可调节利润的空间也是处于最近几年的较高水平,就是在营收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通过调节信用减值损失准备,在保证监管指标要求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银行利润的正增长 。

何况现在上市的部分优秀银行,不良率、关注率已经到了1%以下,拨备覆盖率到了500%以上、拨贷比到了4%以上的水平,可调节利润的空间更大,这也是今年前三季度,有些银行营收仅仅是个位数增长甚至不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的增速能达到15%甚至20%以上增长的原因。有些银行过去几年在贷款和债权方面计提的超额拨备资金能保持自身维持3年以上15-20%的利润增速而不会影响资产质量。这也是我认为上市的银行能维持正增长的底气所在。

另外银行业为什么一定要保持利润正增长呢?因为银行是高杠杆经营货币的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经营有一个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现在一般银行的最低要求是7.5%,20家系统性重要银行还要提高标准,低于最低要求就要减少其放贷等风险资产的增加,这样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就成了一句空话,经济发展就要进入通缩状态,这肯定不是国家愿意的。而补充核心资本的途径就是资本市场配股、增发融资和自身利润分红后的留存。由于现在银行股大都破净,资本市场也是弱势,在二级市场进行融资几无可能。而现在国家又提倡上市公司要提高现金分红来回报投资者,上市的银行大都是国家控股的,肯定要带头执行,减少分红也不现实,最好的办法还是提高利润来补充其核心资本,维持其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也是监管部门一直说的要保持银行一定合理利润的根本原因。

7、现在市场上又出现让银行让利的声音。源头就是部分银行出台了一些减免手续费,打印费、票据仅收成本费用、信用卡罚息金额的调整等等,基本上每家银行都出台了几项便民让利措施,这肯定是上级监管部门的要求做的,这也是仅仅影响一点点手续费、非息收入等,占银行营收的比例应该很低很低,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真正的大头让利1万亿在2020年已经完成了,后续多次下调LPR利率才真正影响银行业的营收和利润。我个人认为今后再出台银行让利的大措施不会有了,一些小打小闹还是会有一些的。

现在社会上和资本市场上对银行业的认知就是割裂的,一些半桶水、没有什么金融或企业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看到银行每年都有2万多亿的利润,嗷!银行赚了那么多钱,现在实体经济那么困难,满可以拿出来1万亿再让利,好在现在的金融监管部门人员不是书呆子,也不会听他们的叫唤。另一种声音就是房地产、地方债、居民消费起不来等等银行要不行了,要步入衰退,利润长期负增长,放贷量那么大,坏账增加1-2个点,银行的资产就会归零等等,反正就是风险大的很,再便宜也不能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等等。根本没看到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我们国家的国情,可以这样说,银行是万业之母,就是有几个行业困难,只要国家的GDP一直在增长,货币一直在增加,银行的日子就不会难过。

以上观点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今天就先写道这吧,由于我主要持有银行股,观点可能不客观,仅供参考(未完待续)。

全部讨论

2023-12-01 23:24

银行的过往数据非常详实,转。

中国大A什么事都会发生,连续三年净利润增速达到26%以上的杭州银行,也会杀到4 P E,股息率5 %。连续亏三年的公司也能上市、融资几十亿,而且上市后何时赢利也遥遥无期,更不要说用分红来回报投资者了。

1990年日本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到所谓的“失去的三十年”过程中,这是日本GDP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时代,也是一个日本经济不断自我寻求转型升级的阶段,日本股市在此期间长期低迷。

拨备覆盖率超过500%的,关注率不良率逾期率低于1%的银行闭着眼睛买,未来三年必定翻倍

2023-12-01 22:34

银行利润长期百分之百是增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中国人均GDP不可能在永远停在只有美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位置,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人为群峰,我为绝顶的志气,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气,那些说中国GDP已经到天花板就是扯淡,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银行必然会随之发展,所以银行即使以后会遇到困难,但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增长,银行一定会在克服短期困难后继续增长,银行就是一个超长期的带有周期性的超级成长股

2023-12-02 00:46

无数喷子在欢呼雀跃招行新低,好吧,你们赢了。确实,招行高估值是外资买出来的,现在外资大幅卖出,不断极限下跌是钟摆的两个极端面吧。好多人肯定又会喷房地产、地方债。只能说,认识了二十年的招行依然是最好的商业银行。如果市场非要给出四大行的估值,又或者比四大行更低的估值,谁错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的想法是宁可死在招行的怀里,也不愿意在相同估值的四大里委屈。

2023-12-02 01:03

你好多数据都是拿的过往的数据,过往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银行业当然营收和利润保持增长,接下来几年国情跟以往不同了

2023-12-01 22:27

非常同意!沪港通和基金砸盘赎回。

2023-12-01 22:54

这才真正懂银行的!

2023-12-02 11:57

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唯一只有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是确定的,而银行是做钱生意的,钱就是它的产品,长期来看,营收必定增长,毫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