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等,等的很辛苦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4喜欢:1

从去年9月份以后,也就是华为概念股热炒之后,基本就是小仓位甚至是空仓状态。只在元旦节后做过一次错误判断,稍有重仓,很快清掉,但也扭曲了在底部的动作,在市场超跌时持仓过轻,以致于在这轮超低大反弹中,只获取了一些微薄的收益,等于错过。

今年2月底,基本清掉所有主要持仓,盈利保留捉趋势,然后就一直等待至今。按照当下的形势和自身的操作手法,今年的大型交易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在中特估和救市意愿的支撑下,指数还在持续做头,在我看来,不过是持续的消耗做多能量罢了。所以说,这个只有一次的大型交易机会,会来之不易,就只能继续等。

我把a股的操作基本分为六类,做价值的、做成长的、做周期的、做题材的、做套利的、和做波动的。我自己的操作主要还是做波动,对其他五类的学习掌握,还是为了和做波动配合,我将之称为“风险可控公司的大周期波动”策略,所谓的风险可控,就是说公司出事的概率小、经营有持续性、可以做出极限估值,要让人在极端的环境里有稳定的心态做到越跌越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上周二,我喊上和君调研的主理人、以及港股上市公司的董秘,一起拜访了雪球球友、国联证券副总裁马群星老师。确实是行业前辈,功底极为深厚,人又非常接地气,我们都感觉受益匪浅。

马老师本人在雪球上的模拟组合,已经做了将近10年了,基本上都在10~15倍的收益,很了不起。更为了不起的是,很多收益甚至是主要收益,都是在市场的系统性单边下跌中取得的,比如2015下半年到2016年,比如2018年、又比如2021年,都是在单边下跌中取得净值的不断攀升。而大多数收益的产生,来源于一段一段的收割,并非哪个票的单边趋势暴涨。这个很难得,也很见功力。

跟马老师探讨了很多对当年市场的分析和判断,很多观点非常深刻。比如谈到一级已死的情况,马老师认为不单单是一二级估值倒挂、退出通道受损,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成长失速,而这个失速如果是大环境使然那就更加艰难。就比如马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江湖掌故,这是过来人的经历经验,这种经验对后辈是至关重要。

其中,最与马老师共振的还是我以上讲的波动,核心要义,就是要对企业能够做出估值极限的判断,这个判断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能够最大可能堵死持仓的下跌幅度。这种操作,对于公开发行产品,那实在是太重要了。很多私募和券商自营产品的崩溃清盘正源于此,私募是做绝对收益的,客户非常挑剔,净值稳定性是获客的重要必要条件。

而实现以上理论推演的重要支撑,就是要能等,等到多因子的聚合成功,以频率损失换取概率、胜率以及赔率。

所幸,人近中年,心性反复捶打之下,还真是多了很多耐心。

全部讨论

04-18 12:35

请问马老师的组合是哪个

大佬事务繁忙,个股是不是时间少了,好东西还是有的

执行力是最顶级的天赋,短线高手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