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2回复:63喜欢:6
张作霖貌似小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喜欢听说书先生讲故事,这些故事或多或少造就了他的大局观和用人观。
以前老是觉得,乱世中好像运气成分更重要,不然生存都是一个问题。最近在通过听书了解张作霖,发现聪明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多关键事件,要是靠运气,乘起来概率已经无限趋近于零了。
张老嘎子,人非常聪明、胆大心细,有大局观、有原则、会用人,有福能同享,这样的人才,我认为干啥都能成!
@不明真相的群众 方丈对张作霖有啥研究嘛,可否唠一唠

精彩讨论

不明真相的群众03-31 15:59

别把看两篇帖子,听几集评书说成“研究”。

曹文景03-31 21:16

张作霖权谋能力一流,抓住东北无主的机会,着重于zz上的纵横捭阖、辅以军事上的行动,迅速成为东三省的实际控制人;军事指挥能力一般,战绩无甚可圈可点之处(考虑他相对于关内对手军力上的优势),这使得他有称霸的雄心却无称霸的能力;管理上取法于传统的三国、水浒,以兄弟义气、大哥气度团结中高层,而且知人善任,但相对于后一代以主义/理念凝聚人心,相差一个层级。类似于一个草莽出身的员工抓住时机,通过眼花缭乱的资本手段,掌控住一个失去实控人的企业,而这家企业因为先天条件(沃野千里、出海口、关内对手几乎只能通过狭窄又险要的山海关进攻它)、外部条件(俄、日崛起后,东北成为东北亚贸易中心),在一个集中度相当低的行业里占据一块高利润高壁垒的细分市场,但是因为个人经营能力平平,且管理上只能团结中高层无法像新一代对手那样通过理念激发全员斗志,虽然一度利用对手的彼此消耗和自己规模的优势,一度扩大市占率,最终只能偏安一隅;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从外部闯入了两个巨头(苏、日),而他所处的细分市场恰恰是这两个巨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时最近的环节,最后其中一个巨头在其死后发力吞下了它。

郭荆璞04-01 00:20

通透

水星与水星03-31 22:53

单田芳先生的《乱世枭雄》,我听了两遍,讲的精彩,杜撰不杜撰的另说,可里面的历史事件主线还是清晰可见的,以前好像是300回,后来加了张学良的部分,最后成了400多回。单老爷子对这部书还是很下心血的,因为这不是传统版本,无模可鉴。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去找关于张作霖相关的书籍去读。这就纯属个人兴趣了。有的人看不起评书,认为是故事会,但那种一本正经的,又看得头疼,话说又有谁知道孰真孰假,正史不一定真,野史不一定假。我记得易中天当年上《百家讲坛》讲三国,里面有一集说隆中对这场著名的谈话为天下三分描绘了蓝图,而之前有一个人更早提出了类似隆中对的大策,这个人就是鲁肃,听到这里,我就明白了,易中天讲这个,一定是听了评书----袁阔成的365回《三国演义》,那里面早就讲过了。山不拒细壤,海不择细流,就是这般。人这一辈子,不是听故事就是讲故事,我们唱别人的情歌 ,只因为自己的都太沉重 ,我们说别人的故事 ,只因为自己的都太难懂 ,我们只要跟别人一样 ,就能得到轻微的解脱 ,如果还有一点点热情, 我们该不该盲从。《舌战群儒》里一幕,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阳光照耀月亮03-31 16:00

小聪明也许有,大智慧一点没有,更可憎的是生了个祸国殃民的东西。

全部讨论

单田芳先生的《乱世枭雄》,我听了两遍,讲的精彩,杜撰不杜撰的另说,可里面的历史事件主线还是清晰可见的,以前好像是300回,后来加了张学良的部分,最后成了400多回。单老爷子对这部书还是很下心血的,因为这不是传统版本,无模可鉴。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去找关于张作霖相关的书籍去读。这就纯属个人兴趣了。有的人看不起评书,认为是故事会,但那种一本正经的,又看得头疼,话说又有谁知道孰真孰假,正史不一定真,野史不一定假。我记得易中天当年上《百家讲坛》讲三国,里面有一集说隆中对这场著名的谈话为天下三分描绘了蓝图,而之前有一个人更早提出了类似隆中对的大策,这个人就是鲁肃,听到这里,我就明白了,易中天讲这个,一定是听了评书----袁阔成的365回《三国演义》,那里面早就讲过了。山不拒细壤,海不择细流,就是这般。人这一辈子,不是听故事就是讲故事,我们唱别人的情歌 ,只因为自己的都太沉重 ,我们说别人的故事 ,只因为自己的都太难懂 ,我们只要跟别人一样 ,就能得到轻微的解脱 ,如果还有一点点热情, 我们该不该盲从。《舌战群儒》里一幕,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张作霖权谋能力一流,抓住东北无主的机会,着重于zz上的纵横捭阖、辅以军事上的行动,迅速成为东三省的实际控制人;军事指挥能力一般,战绩无甚可圈可点之处(考虑他相对于关内对手军力上的优势),这使得他有称霸的雄心却无称霸的能力;管理上取法于传统的三国、水浒,以兄弟义气、大哥气度团结中高层,而且知人善任,但相对于后一代以主义/理念凝聚人心,相差一个层级。类似于一个草莽出身的员工抓住时机,通过眼花缭乱的资本手段,掌控住一个失去实控人的企业,而这家企业因为先天条件(沃野千里、出海口、关内对手几乎只能通过狭窄又险要的山海关进攻它)、外部条件(俄、日崛起后,东北成为东北亚贸易中心),在一个集中度相当低的行业里占据一块高利润高壁垒的细分市场,但是因为个人经营能力平平,且管理上只能团结中高层无法像新一代对手那样通过理念激发全员斗志,虽然一度利用对手的彼此消耗和自己规模的优势,一度扩大市占率,最终只能偏安一隅;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从外部闯入了两个巨头(苏、日),而他所处的细分市场恰恰是这两个巨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时最近的环节,最后其中一个巨头在其死后发力吞下了它。

没有什么研究。

小聪明也许有,大智慧一点没有,更可憎的是生了个祸国殃民的东西。

不是乱世张作霖也就是黑龙江林业局伐木工

张作霖的故事精彩,草根崛起,集民间智慧、材识,成一方枭雄,参与中原逐鹿,很有可观。但是放在历史大视野,对远期的进程、格局,并没留下什么大影响,平平。
反倒是张学良,才力不足挂齿,但是两次关键节点的决断,决定历史走向,很有一席历史地位。
一是改旗易帜。大聪明如李鸿章之流,视东北就如新疆西藏台湾,甚至等同于朝鲜琉球越南锡金…能弃则弃,哪肯拼血拼力维护。“中央”当权当政的无非还是些大聪明,东北地位未定,又值乱世,内无拼力争取,外有促力诱惑,走成蒙古局面,势所难免。而张学良改旗易帜,举东北而归中华,扭转了东北的定位模糊、国人的疆域懵懂、东北人的归属游离,对后续历史走向,至为关键。其间免不了各方势力角逐,美国端纳-宋美龄这条线赢出,日本这方面恨恨,埋下后续。
二是西安事变。日寇进逼,大聪明人却不肯舍命,美苏也无从插手干着急,直到西安事变,斯大林被迫忍痛把常凯申过继给美国,美苏达成共识,把常凯申押上抗日道路,历史转折,是张学良按下的按钮,得以留下一笔。

那照你的说法,同样奉系的张宗昌和韩复渠能盘踞山东,又是靠了啥聪明手段?

03-31 17:12

认真听书不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说明人家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和喜欢看书不是一样啊

03-31 16:04

估计评书最少有一半是不靠谱的

我最近也在听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乱世枭雄》,再结合自己身边的情况来看,古往今来成事者皆为懂得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