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收益来自“物超所值”。以下等马的价钱买预期中的中等马,若真是中等马,就有超额收益,如果运气好是一匹上等马,还能赚大钱,若只是匹下等马,似乎也不吃大亏,毕竟付的正是下等马的价钱。以上等马的价钱买预期中的上等马,若真是上等马,则收益不错,若是中等马,则有所亏折,最不幸买到了下等马,那就要大败亏输了。关键处在两点:一是保持冷静,谨记绝大部分马都非上等马;二是捂紧钱袋子,别为乐观的判断出价过高
静态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产品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产业链关系,市场格局等等。
时间轴上的纵向变化,比如公司的成长经历,产品更新换代的历史,行业环境的变迁,以及上述种种反映出的财务绩效的变化等等。
空间上的横向对比,比如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产品、规模、绩效的对比,管理层和经营文化的对比,跨国同行的对比等等。
当然,再细致的工作也无法穷举全部相关问题,已提出的问题也会有很多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更重要的,还有很多新问题是在后续跟踪过程中不断发现的。“股票研究”是这样一种工作,你更像一个调查员,而不是法官,前者更重视事实,后者负责给出结论,而对于一只股票的基本面,给出明确的结论是很难的。
细致研究后我的发现
细致研究所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并非体现在帮你挖掘出更多的超级强势股,而是帮你勾勒出一张更加完整细致的企业轮廓。基于有限的研究资历,我发现这样几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并不符合直觉。
(一)多数投资者喜欢成长股,成长股却多是周期股。
行业库存出清后补库存期、产能出清后的供不应求期、产品推出后的高速成长期、互补品需求的快速扩张期(比如好多行业都因是房地产的互补品而受益),都会带来财务绩效的高增长。但库存从出清到高企是轮回,产能从不足到过剩是规律,产品需求从成长到成熟再到衰减是宿命,甚至企业的管理都有周期,股权激励会刺激管理层的短期业绩释放动机,倒未必为抬升企业长期绩效。持久的成长不性感,性感的成长不持久,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投资者需做好取舍。
(二)企业家多觉得自家的产品中高端,实际上却多是中低端。
老板很少认为自家的产品不好,这是人之常情,倒不是有意欺瞒,就像没有哪个娘觉得自家娃儿丑,没有哪个娃儿不爱吃老娘包的饺子。80%的司机觉得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80%的投资人认为自己能预测股市涨跌,这叫做乐观偏见。这种乐观对企业家而言或许并无坏处,对投资者却可能带来损失。统计学中有两类错误,拒绝一个正确假设(第一类错误)并不会带来额外损失,接受一个错误假设(第二类错误)却会付出实在的代价。其实中低端产品也很好,往往意味着高性价比,但把它当作高端就会出问题。
(三)企业多将好绩效归因于英明决策,将差绩效归咎于时运。
基金经理述职时也常将好业绩归因于好的决策,坏业绩归咎于市场的“非理性”。这是人为克服 “认知失调”的本能反应。企业也好,基金经理也罢,将坏业绩归因于坏运气都无可厚非,短期结果确实是运气作祟,但业绩好时就归功于主观努力就说不过去了。
(四)投资者喜欢寻找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却寥若晨星。
这是一个叙事谬误频频作祟的领域。芒格和巴菲特所言,常被奉为金科玉律。譬如巴菲特所讲的“只有20个打孔位的打孔卡”故事,又比如他还说“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你不想持有10年,那么你就没有必要持有10分钟” 。这些话都在指引我们找到真正优秀的企业并与其相伴成长,于是一批“虔诚的价值投资者”照猫画虎般只记住了一个动作——“买入并持有”。却不知,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时,这个品牌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大笔买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股票时,巴菲特已经对其有了近30年的研究观察。伟大企业,是投资界皇冠上的明珠,数量自不会多。而中国股市不过30年的历史,大半上市公司的年纪不足20年,要识别出真正优秀的很难,更遑论伟大了。
以上所言多负面,价值投资似乎前景堪忧,其实并不然。投资的妙处恰恰在于好收益不必来自完美的企业,也无须超高的投资技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英雄,不过是概率意义上的幸运儿罢了。
好收益来自“物超所值”。以下等马的价钱买预期中的中等马,若真是中等马,就有超额收益,如果运气好是一匹上等马,还能赚大钱,若只是匹下等马,似乎也不吃大亏,毕竟付的正是下等马的价钱。以上等马的价钱买预期中的上等马,若真是上等马,则收益不错,若是中等马,则有所亏折,最不幸买到了下等马,那就要大败亏输了。关键处在两点:一是保持冷静,谨记绝大部分马都非上等马;二是捂紧钱袋子,别为乐观的判断出价过高。
投资与体育有许多相似之处。打高尔夫不奢求一杆进洞,玩羽毛球不依赖大力扣杀,在棒球中,安打是比本垒打更常见的得分手段……区分能力与运气,敬畏市场的复杂,放低预期,谨慎出价,不吃大亏。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请大家理性。
好收益来自“物超所值”。以下等马的价钱买预期中的中等马,若真是中等马,就有超额收益,如果运气好是一匹上等马,还能赚大钱,若只是匹下等马,似乎也不吃大亏,毕竟付的正是下等马的价钱。以上等马的价钱买预期中的上等马,若真是上等马,则收益不错,若是中等马,则有所亏折,最不幸买到了下等马,那就要大败亏输了。关键处在两点:一是保持冷静,谨记绝大部分马都非上等马;二是捂紧钱袋子,别为乐观的判断出价过高
成长股的定价长期看多是无效的,资深投成长股的基本都知道他们多是赚不到现金流的,只是在投成长加速的筹码交换。而成长股渗透率的故事,本质上就是周期的故事。
最难的是,在行业成长阶段,很多企业都像好企业、好管理层,连他们自己也这样认为,只有潮水退去,才能彻底看清事实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感谢姜总分享
这篇文章我一定要反复看
钱是投资的必要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我们的现状如何?看了券商统计之后实在大跌眼镜。在境内开户人群大概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而账户超过50w的开户人,占总开户人的比例是3%。
我们一直说港美股比大A相对成熟稳定,而港股的合格投资者标准门槛是50w,美股开户条件基本也差不多。作为相对不成熟不完善的大A市场,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开始投资,这不草率吗?哪怕是进赌场衣衫不整都是禁止入内的啊。而这里面不乏还有拿着吃饭钱往里扔的。
我们算个账,最低工资标准大概是月2000元,一家三口就是6000,五年就是36w。这还未计算通胀影响,这个数其实大概率是不够应对五年生活必须开支的。
咱们取个巧就当大A是成熟市场,36w也能保证一家人五年生活费,那您的账户至少也要有86w,才能勉强够着投资的门槛。
而用这个条件去卡,A股99%的投资者应该都是不合格的。之前说过90%的人都应该远离股市,还是太乐观了,应该是99%。
如果你在大街上冒出一句,自己资金量已经超越全国99%的股民,别人一定认为神经病,装B炫富,其实这只是刚刚是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而已。而那些教人炒股的老师,炫收益的大V,头头是道的专家,这些坏蜀黍却忽悠着那些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上了战场。孩子们没意识到灾难降临还觉得惊险刺激,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股市的血雨腥风。
未足月的胎儿早产是有生命危险的,成绩不到上了重点也是去遭罪的,没驾照开车上路是违法的。这些规范也好常识也罢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就有人为了孩子早一年上学选择强制剖宫产,花钱托人帮孩子弄个重点学校的家长也是乐此不疲,而无证驾驶酒驾醉驾更是屡见不鲜……
我们的基因里就有破格获取的快感,这种强盗思维也在遥控着我们在股市,通过打听消息,通过抄作业,通过某种屡试不爽的偏方获取利益。然而股市就是太现实,他用钱的教训来告诉你:不行!网页链接
选股不择时,择时不选股,选股又择时,竹篮打水一场空
姜总,以现在300多元的价格买腾讯是否可以算得上以中等马的价格买预期中的上等马呢?@就叫姜诚
姜老板,知行合一的代表
总感觉姜总的理论和冯的弱者体系很像,不过好像还是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