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公司为什么会失败?烧了不该烧的钱,损失了不该损失的收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年初

SaaS行业能够快速崛起,主要是因为一个诱人的生意逻辑,即“前期投入的获客成本越大,未来收益也将是巨大的”。

这其实是对SaaS商业模式一种极其肤浅的理解和误读。如果一家SaaS公司仍然活在这个幻想中,就会不可避免地被拖入持续亏损的泥潭,并在其中越陷越深,最后连上岸的机会都没有了。

实际上,这个SaaS生意逻辑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而有问题的是,其中因果逻辑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如果忽略了这些条件,就会犯下两个致命的错误:即烧了不该烧的钱,损失不该损失的收入。

实际上,这两个错误,只要摊上其中的任何一个,SaaS创业就不可能成功。

01

那么,什么叫烧了不该烧的钱?

这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烧多少钱算合适,另一个是烧钱的效率要求有多高?如果不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那就是拿投资人的钱乱烧,再多的钱也不够。

众所周知,做好一个SaaS业务必须获客,而获客就要花钱。事实上,SaaS生意的最大成本,就是获客成本,因此把握好烧钱的“度”就尤为重要。

那么,烧钱的度怎么把握?

其实有一种简单的判断方法,那就是对于所获客户的数量,客户成功业务能否“接得住”为准。反之就是烧钱多了,浪费了,推高了实际获客成本。

这背后存在一个逻辑,即在通常情况下,获客数量与流失率成正比。特别是客户成功业务容量相对固定条件下,获客数量越多,流失率也将更高。也就是说,花费重金所获得的客户,有一部分在正式进入生命周期价值管道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实际上,除了把握好烧钱的度之外,烧钱的效率也同样重要。

所谓烧钱的效率,其实代表的是烧钱的水平。它也有两层含义,即获客的效率和获客的质量。

传统企业软件销售的生存之道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但是如果把这套生存哲学用在SaaS销售上,那就死定了。因为SaaS业务既不可能接受这样“等米下锅”的获客效率,也不能忍受如此高的获客成本。

其实,烧钱水平的高低,也是有“标准”的。目前行业内可接受的烧钱效率,是每获得1美元ARR,需要2美元的获客成本。而CSM向老客户“销售”(续约+增购),是每获得1美元的ARR,大约需要0.5美元的服务成本。

代表烧钱水平的另一个要素是获客质量,也就是确保所获客户是“对”的客户。因为只有正确的客户,才可能有更长的留存时间。反之,错误的客户大都会迅速流失。

所以,在获客上花多少钱才合理?并不能靠拍脑袋就能定下来,而是通过对烧钱度的控制和烧钱的效率而定的。

02

什么叫损失不该损失的收入?

我们知道,关于SaaS业务收入的衡量,主要看收入的两个层面,收入流和收入周期。

所谓收入流,即构成公司所有收入的来源。SaaS业务收入流主要有销售收入、留存收入、扩展收入和渠道收入等4个收入流组成。它们就像是四个紧密咬合联动的齿轮,只有所有收入流同时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收入最大化水平。

所谓收入周期,就是某一收入流中某一段的收入机会,比如新客户销售阶段、续约阶段、扩展阶段。除了新客户的销售阶段,其它收入周期都是可重复的。

从理论上讲,所有收入流和收入周期内的收入,都是不应该产生收入损失的。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与此相反,即产生损失是必然的,而没有损失却是偶然的。

如果深入一家SaaS公司内部来看,这个结果就不难理解了。比如,销售整天琢磨怎么才能拿个大单,挣更多提成;而CSM每天都想着怎么应付活跃度、续费率、客户满意度这些KPI。

这种情况下,如果收入流和收入周期内没有发生损失,那反而是奇怪了。

03

烧了不该烧的钱,损失了不该损失的收入,这种情况在行业内是普遍存在的。因为是人性在起作用,而不是业务人员自动自发地去遵从商业规律。所以,SaaS销售这么干,也是本能的使然;CSM这么做,也没有什么不对。

那么,是不是这个问题就彻底无解了呢?其实也未必如此。

在这个问题上,成熟的SaaS企业与不成熟的SaaS公司,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在于有没有收入运营RevOps,也就是关于成本和收入的运营流程。

所谓RevOps,是Revenue Operations的缩写,表现为一个关于收入的运营框架,主要用于战略性地调整、运营和优化所有的创收活动。

如果给RevOps下一个定义,则可能是:所谓的收入运营,就是负责协调SaaS公司的营销、销售和客户成功等职能部门的协作、流程、结构、指标,使各个职能组织之间能够无缝运作和协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优化公司的收入。

RevOps对于SaaS公司的营收,有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整合运营孤岛、优化收入、基于全局收入洞察的管理和决策、数字化的RevOps平台等。

如果有一个RevOps存在,那么一家SaaS公司的获客该花多少钱,收入的流失控制到什么水平,这两件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