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3
均值回归这个理论,用在基金投资策略上有一定的意义,至少比股票更加适用。因为上市公司整体的业绩与股价表现,更加适用于“幂律分布”(简单说即二八效应明显),不存在真正的均值特征。而权益型基金的业绩表现和收益率分布,就比较符合“正态分布”,能够使用均值这样的描述性统计指标。

从时间维度上看,权益类基金年度业绩表现中,均值回归效应是的确存在的,但是造成这种均值回归的原因不一样,要分为三个类型,三个类型不一定都能适用“卖强买弱”的均值回归交易策略,不能混淆

第一种均值回归,是来自于股市整体的长期波动,即市场牛熊更替,从而导致基金表现一定不可能持续,基金每年度收益率一定会有高低起伏。这种均值回归,不是基金经理自身出了问题,不是他们(相对于业绩基准)超额收益率的退化,而是整体年化收益率数据(与业绩基准同步)的降低,是资本市场β风险的体现,无法通过“买入上年度表现差基金、卖出上年度表现好基金”去规避的

第二种均值回归,是来自于基金经理持股风格与市场偏好契合度的一致/差异。即市场每年的风格/偏好会周期性变化,所以风格比较明显的基金经理(尤其是行业基金)在市场“风向合适”的那两年有大幅超额收益,但随后几年一定会均值回归。这种均值回归,是可以通过“卖强买弱”策略,通过买入目前相对“不在市场风口”的弱势基金,来予以一定程度规避的

第三种是基金经理能力退化的均值回归,包括选股能力(获得个股α收益)、交易能力(持有期高买低卖)等的退化造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可能是基金经理要公转私无心投入,或者是短期规模暴增导致原来的能力圈/交易策略不再适用,无法继续维持超额收益率。这种均值回归,能否可通过“买强买弱”策略来规避,并没有统一答案,是值得讨论的。因为你无法保证,仅仅按照表面的收益率数据表现不佳,而买入的“相对弱势基金”,就一定能在未来具有新的超额收益能力,说不定也会跌入绩差基金经理的“价值陷阱”。
引用:
2021-09-29 12:03
我在上周对2012年以来每年排名最靠前和最靠后的各十只主动偏股基金按买入后一直持有和每年更换基金两种情形做了回测,得出了买入最靠后的十只基金明显优于最靠前十只基金的初步结论(详见《基金回测:每年购买排名最前或最后十只基金,哪个回报可能更好?》)。
之后我又很好奇,买入居中的十...

全部讨论

2023-02-12 22:38

我觉得您这个说法非常客观全面,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