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规律:从商业模式出发》初学札记(完结)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6喜欢:4

总结

从成长股的周期规律结合市场规律来看(如柱状图),今年(2024年)或23年年底已是熊市末期。

从PB来看,目前(2024年5月)也处于熊市底部附近。

从市场行情主要矛盾来看,从2024年开始,起主导作用的或是板块配置。

从个股选择标准来看,选择ROE高于14%的股票,长期持有五六年时间。

从交易风格来看,长期持股,左侧提前买入,个股上重仓,配置上均衡。

从上市时间看,下次牛市的股票,应该是第三批2015年5178点以后IPO的股票。

参考文献:肖志刚:《投资有规律:从商业模式出发》,工业机械出版社,2020年,88元。

利益相关:电子版(白嫖)读者。

成长股与价值股

“用20%分位数来看整个A股上市公司,大概ROE高于14%的公司才创造价值。而成长股与价值股,也只能在这20%的公司里,也就是ROE高于14%的好公司里面来寻找。

利润增速高于ROE的是成长股,利润增速低于ROE的是价值股。

首先我们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是ROE高于14%的股票,长期持有五六年时间,肯定是赚钱的。”(第10-14页)

案:利用i问财搜索,得出202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加权,公布值)大于14%的A股有688只,A股总数以5364来计,则占比约为12.8%。若将筛选标准继续提高,检索2019年~2023年,近5年内的ROE均大于14%,则仅有268只。

“2018年年底,价值股处于典型泡沫的阶段,而同期成长股处于被严重压抑的阶段,出现了不少十几倍PE,几十亿元市值的小盘成长股,比如三棵树春风动力

以成长股为主线来看,2010年年中宽容,2012年底苛刻,2015年年中宽容,2018年年底苛刻。大体就是两三年的时间,切换一次,一个完整的周期将近五六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第10-14页)

案:以2018年12月底计算,三棵树股价为8.8元,22倍PE;到2020年9月(本书的出版时间),股价为81元,91倍PE;2021年6月,历史最高134元,130倍PE;2024年5月(目前),股价36元,99倍PE。后视镜观察,如果从19年持股至今,约5年半,股价从8.8元涨到36元,翻了3倍,PE也翻了近3倍,则说明股价上涨的驱动因素为估值。

以2018年12月底计算,春风动力股价为12元,19倍PE;到2020年9月(本书的出版时间),股价为129元,52倍PE;2021年1月,历史最高192元,53倍PE;2024年5月(目前),股价160元,22倍PE。后视镜观察,如果从19年持股至今,约5年半,股价从12元涨到160元,属于彼得·林奇所谓的十倍股,PE基本持平,则说明股价的上涨基本依靠EPS(每股收益)的增长,每股收益从18年的0.9元到2023年的6.7元。

按照书中所述周期规律,成长股在2021年年中宽容、2023年或24年底苛刻。若以创业板代表成长股,2018年底为1200的低点,2021年7月到3500的高点,2024年1月为1500点左右。若观察上证指数,2018年底为2400的低点,2021年2月和9月达3700的高点,2024年1月为2700点左右。

而价值股的周期规律与成长股相反,2018年底价值股处于泡沫阶段,在2021年年中是否被低估?我不知该以哪个指数来衡量,仅凭近两三年高股息、中特估、红利来代表价值股的印象流来看,大概是符合从低估到泡沫的过程(似乎用高股息、中特估或红利ETF衡量,在2018年也都处在底部,而且2021年年中处在相对高位,存疑),不知是否会在2023年或24年底到达泡沫阶段?

从后视镜来验证,书中列举的三棵树春风动力,长期持有五六年确实是能赚钱的。成长股的周期规律,到2021年年中也确实被高估了,相应地价值股则被低估,若是当时从成长股切换到价值股,近两三年也能保持盈利的状态。

交易

“在估值单边上升的阶段,右侧交易就比左侧好,也就是追涨杀跌比高抛低吸更优,反之亦然。

大体上,可以从四个公开的维度去观察一个基金经理的交易风格,分别是:持股期限(长或短)、买卖时点(左侧或右侧)、个股仓位(轻或重)、集中度(均衡或偏离)。

所以,在A股,最正确的交易风格,其实就是第一种,即长期持股,左侧提前买入,个股上重仓,配置上均衡。”(第16-24页)

牛市与熊市

“这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指标,就是PB(市净率)超过10倍的股票占A股的比例。正常来说,10倍PB是大部分股票估值的天花板。

在熊市的时候,历次大盘底部,PB超过10倍的股票都不到100只。但是在股市高点的时候,可以看到2015年5178点时,超过10倍PB的股票占比为36%,大概有1000只左右的样子。2000年牛市顶部时,占比大概是26%,2007年6124点的时候占比大概是23%。”(第46-53页)

案:利用i问财搜索PB>10,得目前(2024年5月13日)PB超过10倍的A股为130只,占比约为2.4%。

主要矛盾

“纵观2016-2018年的行情,股价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板块的估值。因此对收益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板块配置。回顾2014-2015年的话,对收益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仓位控制。再往前数,2012年-2013年,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个股选择。

总之,一轮泡沫从高点到低点的过程,市场行情的主要矛盾是仓位控制、板块配置、个股选择。观察2000年、2007年、2015年的三轮牛市之后的市场表现,都符合这个周期的规律。”(第107-109页)

案:依据市场行情的主要矛盾的周期规律,2019-2021?年,起主导作用的是个股选择,最无效的板块配置,似乎与此时段内赛道股(科技、新能源)的结构性行情有所抵牾?,与抱团股(茅族,行业龙头)的相契合。2022?-2023 or 2024?,起主导作用的是仓位控制,最无效的是个股选择,面对大盘年线两连阴,似乎轻仓确实是最优解?2024 or 2025?- ?,起主导作用的会是板块配置吗?

投资风格(研究偏好)

“第一种是成长型的投资风格,多数科技类股票的投资者都属于此。

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投资风格,关注管理层,关注核心竞争力,关注企业制度、文化等因素。

第三种是自上而下的投资风格,股价驱动因素中第一重要的是行业需求周期。

第四种是基本面风格或价值投资风格,认为把企业价值研究清楚了,应该长期持有,排除市场先生的干扰,或利用高估或低估赚错误定价的钱。

第五种是侧重于大盘估值的投资风格,最接近这种风格的是大类资产配置。

第六种是侧重于板块估值、进行趋势投资、主题投资的投资风格,这类投资者赚取的是板块估值上升的机会,A股大量的波动适合这类投资风格。

第七种是侧重于个股估值的投资风格,常见于逆向投资,烟蒂型投资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第119-122页)

周期

“一个行业的周期性强弱,是与产品寿命正相关的。寿命越长的东西周期越强、波动越大。

产品价格上涨需要的是行业开工率接近极限,离100%越近,供给越紧张,价格上涨越轻松。在产品供需平衡时的行业开工率,可视为阈值,在开工率的阈值之下,价格与开工率是弱相关关系,甚至是没关系。对股票投资来说,价格型周期股的投资甜点区,就是开工率高于阈值的那一段,所谓的基本面、催化剂都不缺,如果相关股票估值不离谱,这个阶段的股价往往都还不错。

总结一下,对于销量型周期股与价格型周期股,由于开工率阈值的存在,其行情的先后顺序肯定是销量型周期股在前,价格型周期股在后。这种销量型周期领先价格型周期的规律,在过去20年时间里每一轮周期都在重复着。

开工率=产量/产能。产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字,开工率的变化主要跟随下游需求的波动而波动。价格型周期行业的开工率如果需要上升,需要销量型周期行业的销量上升的带动。

从大类来看,第一个起来的是生活资料(即地产、汽车、家电),第二个起来的是生产资料(即机械设备),然后才是化工、水泥等原材料,最后才是钢铁。关于钢铁,就经常有一种牛市终结者的说法,这个说法就可以用开工率与需求分布饼图来解释。所以,钢铁价格和钢铁股暴涨的时候,说明所有工业子行业都在高位了。

对于工业周期行业来说,总共可以分为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原材料三大类。从景气度先后顺序来看,生活资料最早,然后是生产资料,最晚是原材料,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第124-164页)

案:近阶段(24年5月),出海题材的火热应该与工业周期景气度顺序相关,如汽车、家电、电力设备(生活资料)先出海,然后是工程机械(生产资料)出海,现在是原材料里的化工?出海(原材料行业包括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化、精细化工、玻璃等,煤炭和有色金属已经在化工前先启动了,而且也不属于出海?),那么接下来应该轮到钢铁了?

估值

“简单点说,就是影响投资者与资金动向的因素,全都是影响估值的。

市场先生其实就是全体投资者,而不同投资者之间又存在很多的区别,包括研究禀赋、资金规模、性格与心态,都存在着差别。

在A股各个板块的估值差异中,板块内个股同质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释板块估值的。个股同质化程度越高,估值则越低,成反比关系,银行、券商、还有地产、航空、煤炭、钢铁等强周期板块,都面临类似问题。

但从投资者结构来看,事实上,机构越是扎堆,越是不利于估值的提升,效果经常相反。个人投资者专注于价格型周期行业,机构投资者专注于销量型周期行业(汽车、家电、地产)。

一般来说,成长股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大类,行业需求拉动的成长,以及企业努力推动的份额成长。讲行业的估值就特别高,讲份额的估值就特别低。简单说就是,老百姓懂的,估值就高,散户不懂的,估值就低

为什么军工股的估值这么高,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者层面,二是军工股本身隐含着两个巨大的期权(或彩票)。先说说两个期权,一是资产证券化,二是大订单。最后,军工股的高估值,还有一个投资者层面的解释,军工股的波动经常受到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

看一只股票是不是周期股,要看是否存在能够指引股价的高频数据。如果公司收入能够拆成销量乘以价格,我们可以管这个销量或价格叫做股价指针。

这里可以从股价维度和利润维度分开来看周期。非周期股的典型就是软件股,利润维度是周期性的,而股价维度是非周期的,因此,伪非周期股通常被直接当作成长股。所以,软件股这种典型的伪非周期股,在熊市里的特点就是横一阵子然后暴跌,再横一阵子然后再暴跌,股价断崖式下跌的现象比较明显。

按照一般金融类教科书的介绍,股票投资有两个盈利来源,一个是分红,一个是价差。既然(国内)投资者盈利多以股票差价为主,所以投资者就容易扎堆在那些能带来差价机会的股票上,无形中给予其较高的估值,相反则给予低估值,前者以小盘股为主,而后者则以大盘股为主

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看到军工股在无厘头地狂涨,那就说明牛市很可能要来了,至少是熊市结束了。反过来,如果确信是牛市要来了,不知道买什么,买军工股就对了。

一旦股市行情在老百姓心里激起了羡慕嫉妒恨,那储蓄搬家、跑步入市就可能成为趋势。总结一下,运气带来地赚钱效应,最容易激发羡慕嫉妒恨。而这种赚钱效应,普遍是靠资产重组的停复牌带来的。

第一类是专业投资者,主要是基金、保险、社保等专业机构投资者。

第二是产业投资者,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PE、VC等离产业比较近的投资者。

第三类就是业余投资者,即个人投资者或散户。

如果把股市看作一个景区,那这三类市场参与主体,就特别像景区的三种人,即景区的原住民、商人和游客。原住民对应的就是第一类的专业投资者。商人对应的是第二类的产业投资者。游客对应的就是业余投资者,主要是给市场送钱的,以填补现金消耗者造成的现金缺口。

专业投资者的特点是聚焦基本面、聚焦企业利润,通过深入的研究挖掘成长股、价值股等优质标的,俗称炒业绩

产业投资者的特点是擅长资本运作,通过收购、兼并、注入资产等方式进行跨市场套利。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待这种投资机会,一般俗称炒消息

业余投资者的特点则是炒政策

按照上市时间的远近,可以分为三批。第一批的1400只股票,普遍是重资产、强周期的重工业股票。第二批的1300只股票,则可以算得上是典型的制造业。第三批的股票,更是偏重研发、服务等领域,轻资产、弱周期特点明显。简而言之,前两批股票都经历过牛市,里里外外都被挖掘透了,如果还会有牛市,必定是第三批股票的牛市。

反映在股价上就是,在医药、食品、汽车、家电等公司的股价波动中,估值占主导地位,而对于钢铁、水泥、煤炭、航空、电力、养殖等公司,股价波动则主要靠盈利驱动。”(第166-219页)

案:在前面成长股与价值股中,列举的三棵树的上涨,主要靠估值,而春风动力主要靠盈利。似乎前者是建筑材料,属于地产链,与水泥行业更接近?后者属于交运设备,反而与汽车行业更接近?

“在一轮上涨的大趋势中,股价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反映过去利好,即价值回归阶段;第二阶段是反映当下利好;第三阶段是反映未来利好,也就是泡沫阶段了。

2011年是炒当下利空,2012年炒未来利空,2013年炒过去利好,2014年炒当下利好,2015年是炒未来利好,2016年炒过去利空,2017年炒当下利空,2018年炒未来利空,2019年炒过去利好,2020年炒当下利好……过去十年,市场大概就是在这样一个轮回中不断往返的。”(第166-219页)

案:按照上述市场规律,肖总似乎马前炮地预见到2021年炒未来利好(泡沫),2022年炒过去利空(熊市初期?),2023年炒当下利空(熊市中期?),那么2024年(今年)会炒未来利空(熊市末期)吗?

全部讨论

5月17日完结撒花:
总结
从成长股的周期规律结合市场规律来看(如柱状图),今年(2024年)或23年年底已是熊市末期。
从PB来看,目前(2024年5月)也处于熊市底部附近。
从市场行情主要矛盾来看,从2024年开始,起主导作用的或是板块配置。
从个股选择标准来看,选择ROE高于14%的股票,长期持有五六年时间。
从交易风格来看,长期持股,左侧提前买入,个股上重仓,配置上均衡。
从上市时间看,下次牛市的股票,应该是第三批2015年5178点以后IPO的股票。
参考文献:肖志刚:《投资有规律:从商业模式出发》,工业机械出版社,2020年,88元。
利益相关:电子版(白嫖)读者。

05-14 23:56

5月14日更新:
投资风格(研究偏好)
“第一种是成长型的投资风格,多数科技类股票的投资者都属于此。
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投资风格,关注管理层,关注核心竞争力,关注企业制度、文化等因素。
第三种是自上而下的投资风格,股价驱动因素中第一重要的是行业需求周期。
第四种是基本面风格或价值投资风格,认为把企业价值研究清楚了,应该长期持有,排除市场先生的干扰,或利用高估或低估赚错误定价的钱。
第五种是侧重于大盘估值的投资风格,最接近这种风格的是大类资产配置。
第六种是侧重于板块估值、进行趋势投资、主题投资的投资风格,这类投资者赚取的是板块估值上升的机会,A股大量的波动适合这类投资风格。
第七种是侧重于个股估值的投资风格,常见于逆向投资,烟蒂型投资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第119-122页)
周期
“一个行业的周期性强弱,是与产品寿命正相关的。寿命越长的东西周期越强、波动越大。
产品价格上涨需要的是行业开工率接近极限,离100%越近,供给越紧张,价格上涨越轻松。在产品供需平衡时的行业开工率,可视为阈值,在开工率的阈值之下,价格与开工率是弱相关关系,甚至是没关系。对股票投资来说,价格型周期股的投资甜点区,就是开工率高于阈值的那一段,所谓的基本面、催化剂都不缺,如果相关股票估值不离谱,这个阶段的股价往往都还不错。
总结一下,对于销量型周期股与价格型周期股,由于开工率阈值的存在,其行情的先后顺序肯定是销量型周期股在前,价格型周期股在后。这种销量型周期领先价格型周期的规律,在过去20年时间里每一轮周期都在重复着。
开工率=产量/产能。产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字,开工率的变化主要跟随下游需求的波动而波动。价格型周期行业的开工率如果需要上升,需要销量型周期行业的销量上升的带动。
从大类来看,第一个起来的是生活资料(即地产、汽车、家电),第二个起来的是生产资料(即机械设备),然后才是化工、水泥等原材料,最后才是钢铁。关于钢铁,就经常有一种牛市终结者的说法,这个说法就可以用开工率与需求分布饼图来解释。所以,钢铁价格和钢铁股暴涨的时候,说明所有工业子行业都在高位了。
对于工业周期行业来说,总共可以分为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原材料三大类。从景气度先后顺序来看,生活资料最早,然后是生产资料,最晚是原材料,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第124-164页)
案:近阶段(24年5月),出海题材的火热应该与工业周期景气度顺序相关,如汽车、家电、电力设备(生活资料)先出海,然后是工程机械(生产资料)出海,现在是原材料里的化工?出海(原材料行业包括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化、精细化工、玻璃等,煤炭和有色金属已经在化工前先启动了,而且也不属于出海?),那么接下来应该轮到钢铁了?

05-12 11:09

跟踪老倒子,反复翻看历史文章,博主实属深挖解读第一人了

05-16 21:12

5月15日更新:
估值
“简单点说,就是影响投资者与资金动向的因素,全都是影响估值的。市场先生其实就是全体投资者,而不同投资者之间又存在很多的区别,包括研究禀赋、资金规模、性格与心态,都存在着差别。
在A股各个板块的估值差异中,板块内个股同质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释板块估值的。个股同质化程度越高,估值则越低,成反比关系,银行、券商、还有地产、航空、煤炭、钢铁等强周期板块,都面临类似问题。
但从投资者结构来看,事实上,机构越是扎堆,越是不利于估值的提升,效果经常相反。个人投资者专注于价格型周期行业,机构投资者专注于销量型周期行业(汽车、家电、地产)。
一般来说,成长股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大类,行业需求拉动的成长,以及企业努力推动的份额成长。讲行业的估值就特别高,讲份额的估值就特别低。简单说就是,老百姓懂的,估值就高,散户不懂的,估值就低。
为什么军工股的估值这么高,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者层面,二是军工股本身隐含着两个巨大的期权(或彩票)。先说说两个期权,一是资产证券化,二是大订单。最后,军工股的高估值,还有一个投资者层面的解释,军工股的波动经常受到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
看一只股票是不是周期股,要看是否存在能够指引股价的高频数据。如果公司收入能够拆成销量乘以价格,我们可以管这个销量或价格叫做股价指针。
这里可以从股价维度和利润维度分开来看周期。伪非周期股的典型就是软件股,利润维度是周期性的,而股价维度是非周期的,因此,伪非周期股通常被直接当作成长股。所以,软件股这种典型的伪非周期股,在熊市里的特点就是横一阵子然后暴跌,再横一阵子然后再暴跌,股价断崖式下跌的现象比较明显。
按照一般金融类教科书的介绍,股票投资有两个盈利来源,一个是分红,一个是价差。既然(国内)投资者盈利多以股票差价为主,所以投资者就容易扎堆在那些能带来差价机会的股票上,无形中给予其较高的估值,相反则给予低估值,前者以小盘股为主,而后者则以大盘股为主。
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看到军工股在无厘头地狂涨,那就说明牛市很可能要来了,至少是熊市结束了。反过来,如果确信是牛市要来了,不知道买什么,买军工股就对了。
一旦股市行情在老百姓心里激起了羡慕嫉妒恨,那储蓄搬家、跑步入市就可能成为趋势。总结一下,运气带来地赚钱效应,最容易激发羡慕嫉妒恨。而这种赚钱效应,普遍是靠资产重组的停复牌带来的。
第一类是专业投资者,主要是基金、保险、社保等专业机构投资者。
第二是产业投资者,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PE、VC等离产业比较近的投资者。
第三类就是业余投资者,即个人投资者或散户。
如果把股市看作一个景区,那这三类市场参与主体,就特别像景区的三种人,即景区的原住民、商人和游客。原住民对应的就是第一类的专业投资者。商人对应的是第二类的产业投资者。游客对应的就是业余投资者,主要是给市场送钱的,以填补现金消耗者造成的现金缺口。
专业投资者的特点是聚焦基本面、聚焦企业利润,通过深入的研究挖掘成长股、价值股等优质标的,俗称炒业绩。
产业投资者的特点是擅长资本运作,通过收购、兼并、注入资产等方式进行跨市场套利。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待这种投资机会,一般俗称炒消息。
业余投资者的特点则是炒政策。
按照上市时间的远近,可以分为三批。第一批的1400只股票,普遍是重资产、强周期的重工业股票。第二批的1300只股票,则可以算得上是典型的制造业。第三批的股票,更是偏重研发、服务等领域,轻资产、弱周期特点明显。简而言之,前两批股票都经历过牛市,里里外外都被挖掘透了,如果还会有牛市,必定是第三批股票的牛市。
反映在股价上就是,在医药、食品、汽车、家电等公司的股价波动中,估值占主导地位,而对于钢铁、水泥、煤炭、航空、电力、养殖等公司,股价波动则主要靠盈利驱动。”(第166-219页)
案:在前面成长股与价值股中,列举的三棵树的上涨,主要靠估值,而春风动力主要靠盈利。似乎前者是建筑材料,属于地产链,与水泥行业更接近?后者属于交运设备,反而与汽车行业更接近?
“在一轮上涨的大趋势中,股价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反映过去利好,即价值回归阶段;第二阶段是反映当下利好;第三阶段是反映未来利好,也就是泡沫阶段了。
2011年是炒当下利空,2012年炒未来利空,2013年炒过去利好,2014年炒当下利好,2015年是炒未来利好,2016年炒过去利空,2017年炒当下利空,2018年炒未来利空,2019年炒过去利好,2020年炒当下利好……过去十年,市场大概就是在这样一个轮回中不断往返的。”(第166-219页)
案:按照上述市场规律,肖总似乎马前炮地预见到2021年炒未来利好(泡沫),2022年炒过去利空(熊市初期?),2023年炒当下利空(熊市中期?),那么2024年(今年)会炒未来利空(熊市末期)吗?

05-14 00:05

5月13日更新:修改了前文的一些表述,添加新的内容。
交易
“在估值单边上升的阶段,右侧交易就比左侧好,也就是追涨杀跌比高抛低吸更优,反之亦然。
大体上,可以从四个公开的维度去观察一个基金经理的交易风格,分别是:持股期限(长或短)、买卖时点(左侧或右侧)、个股仓位(轻或重)、集中度(均衡或偏离)。
所以,在A股,最正确的交易风格,其实就是第一种,即长期持股,左侧提前买入,个股上重仓,配置上均衡。”(第16-24页)
牛市与熊市
“这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指标,就是PB(市净率)超过10倍的股票占A股的比例。正常来说,10倍PB是大部分股票估值的天花板。
在熊市的时候,历次大盘底部,PB超过10倍的股票都不到100只。但是在股市高点的时候,可以看到2015年5178点时,超过10倍PB的股票占比为36%,大概有1000只左右的样子。2000年牛市顶部时,占比大概是26%,2007年6124点的时候占比大概是23%。”(第46-53页)
案:利用i问财搜索PB>10,得目前(2024年5月13日)PB超过10倍的A股为130只,占比约为2.4%。
主要矛盾
“纵观2016-2018年的行情,股价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板块的估值。因此对收益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板块配置。回顾2014-2015年的话,对收益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仓位控制。再往前数,2012年-2013年,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个股选择。
总之,一轮泡沫从高点到低点得过程,市场行情的主要矛盾是仓位控制、板块配置、个股选择。观察2000年、2007年、2015年的三轮牛市之后的市场表现,都符合这个周期的规律。”(第107-109页)
案:依据市场行情的主要矛盾的周期规律,2019-2021?年,起主导作用的是个股选择,最无效的板块配置,似乎与此时段内抱团股(茅族)、赛道股(新能源)的结构性行情有所抵牾?2022?-2023 or 2024?,起主导作用的是仓位控制,最无效的是个股选择,面对大盘年线两连阴,似乎轻仓确实是最优解?2024 or 2025?- ?,起主导作用的会是板块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