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风险外溢与金融股投资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1

这几年中国的银行股表现不佳,股价长期在净资产下运行,最优秀的招商银行股价也在净资产打8折买卖,行业似乎很糟糕。从另一方面看,当下银行整体盈利仍然稳健,市盈率4、5倍是常态,多数银行的现金分红率超过5%,估值又极为诱人。

一些价值投资人根据PE、PB、分红率理所当然认为银行价值低估。专业的投资者显然不会仅看PE、PB、分红率这些当下指标去评判投资价值,他们看的是行业的未来和风险。

我在股市上行走20多年了,一些金融股风险事件记忆深刻。2008年民生银行如日中天的时候曾经投资一家美国小银行,并成为最大股东,我当年持有民生银行对此记忆深刻。这家美国银行市盈率也很低,但一年后倒闭了,民生的投资打了水漂。第二件事是中国平安2008投资富通银行。如果说民生银行高管国际化视野不够,中国平安当年高管来自麦肯锡,不用怀疑他们的专业化、国际化能力,但不幸的是一年后这笔投资也几乎归零。第三件事就是美国次贷危机下的花旗银行和AIG,这都是响当当的国际金融巨头,如果你信任他们下重注投资,估计就没有以后了。

显然,经济危机下金融股的风险难以预测。难以预测就是看不懂,不懂不投这是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名言。而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都和房地产危机相关,上面三个案例都是当年美国次贷危机下发生的。

我持有金融股很多年,对中国的地产当然极为关注。中国的房地产牛了20多年。鼎盛时期中国的富豪榜单,地产占1/4。当年的恒大融创碧桂园都曾经风光无限。但任何行业都一定会经历周期,有高潮就一定会有低落。当年拥有私人飞机、豪华游艇风光无限的许先生现在号子里减肥。按道理说地产危机下应该规避金融股投资,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一直持有金融股?我感觉中国的情况和美国还是有很大不同,尽管我们也是市场经济,但我们的政府更强势。19大的时候,我们把“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周小川、刘鹤、郭树清、易纲这一代金融当局领导都是有声望的经济学家,是真正懂经济的专家型领导,他们对中国房地产形势和金融风险看的很清楚。我记得当年郭树清就讲过: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在强监管下,特别是对影子银行的强监管,据说和高峰时期比,规模压降了20多万亿。

应该来说中国的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大批地产企业暴雷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要金融机构尽管有冲击,但总体风险可控。当然这波地产风险暴雷当中,一些风险管理能力差的类似中直系等各类资本、一些地方银行还是倒下了,成为房地产风险的买单者。银行的理财产品由于净值化管理,也把风险从金融机构转嫁给个人投资者。

如果地产的形势没有进一步恶化,金融股的风险可控,金融企业当下的股价应该是过度反映了基本面,后期会走向价值回归。去年以来,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股从底部起来率先反弹,涨幅不小。但今年的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一季度头部房企的销售进一步下跌40%,行业优等生万科也面临考验。

地产的风险是否会继续恶化?风险进一步外溢到金融机构?我相信这取决于多种因素,怕没有人看的清楚。去年这个时候万科港股向6家机构增发13港元每股,万科投资者骂郁亮贱卖股权,万科叫停了A股再融资,一年后万科的港股仅仅4港元。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时代,就象巴菲特说的,如果他离开了美国也会一事无成。投资人的命运离不开时代,我小时候在深山里长大,上世纪80年代中读高中时才第一次到县城,感叹当年县城的高楼和宽阔的马路。大学毕业前夕邓公南巡讲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一代人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投资人的未来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国运。我到加拿大看到到处都是教堂,也许相信上帝灵魂才能找到去处,少一点自以为是。投资人相信什么?我自己只能相信国运,除此之外还能相信什么?

全部讨论

04-12 07:16

学习了

04-12 07:04

我也满仓了保险、地产,这几年很惨。但是感觉地产的调整还不够,特别是房价的下跌还不够。地产股调整幅度和市场氛围感觉差不多了,希望万科能活下来。从1/4仓位跌到1/5不到了。

04-12 06:59

前辈长我10岁,市场中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