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股票的买与卖(之八)------对股票买点与卖点的综合性总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1

当好行业里龙头公司的股票,其K线图形上符合买入标准时就是最佳买点。做对了买点就成功了80%。但市场内80%的投资者这时是不敢买入的,他们对此心中无数,怕还会再下跌。究其原因:①缺少股权思维,不懂整个股市的回报都来源于公司创造的价值;②不懂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投资者可观察像贵州茅台恒瑞医药伊利股份等一些优质牛股,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a、我为什么在低位时不敢买?b、该股为什么会涨上去了?把这两个问题真的搞清楚弄明白了,你就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你的个人牛市也就会来了。

好行业里的龙头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也难免受各种因素影响使业绩发生一定的波动,而引起股价过分下跌。但只要企业的竞争优势没有根本改变,你就可依本投资体系进行买卖操作。业绩下滑引起的股价过分下跌,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低价买入的机会。

买卖股票时,任何极端、绝对的想法都是不对的,不要指望捉住绝对的高点或绝对的低点。一味的想捉“最好的价位”进场或离场,买的时候期待更低,卖的时候期待更高,这都是贪婪的人性在作怪,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最终往往适得其反。我前面讲的买卖点都是砍去极端想法后的结论。比如,2022年你依照月线买点标准买入五粮液股票后,2023年因出现了不可预知的极端市场情况股价又创了新低,但你也不能因这种小概率情况的出现没有买到绝对的低点,而否认2022年的买入行为是正确的。另外,从购入成本的角度来看,即使出现了又创新低的情况,但与在2021年2月的357.19元持有不卖相比(持有与无手续费的买入没有什么区别),你的买入成本也降低了60%以上,总体来看还是非常划算的,也应该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买入。

买点比卖点更重要,要保证调整的时间周期和调整的幅度及5月线方向已由下行转横平上拐、月MACD绿柱开始缩短和股价已确定性站上5月线这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只要你能长期坚持满足上述几个条件买股票,你就有了9成的胜算,你的投资生涯就有了充分的安全边际。如果你放弃满足上述几个条件的原则,退而求其次,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对于卖点,只要在相对高位出现亢奋信号或达到预定的获利比例就应毫不犹豫的卖出,而不必等到5月线向下拐头时再卖。因为5月线向下拐头时股价一般已下跌了20-30%以上了。也就是说,买时一定要等到下跌趋势结束信号的出现,而卖时不需要等到上涨趋势结束的信号。买时是见5月线由下行转上拐,卖时不用见到5月线由上行转下拐,这是买与卖在技术上的重要区别。

股票投资中最最重要的是保证每段操作都赚钱,最大限度减少出现亏损的情况,赚的稳比赚的大更重要。这样把绝对收益长期积累起来,我们就确定性的会成为长期大赢家。如果你一心想买在最低卖在最高,贪图这种确定性极差的所谓利益最大化,长期下来反而你会成为最终的输家。赚钱的确定性比赚钱的高度更重要。只有持续的正盈利才可使你的资产复利增长不被打断。

我们讲的对低位、高位和买卖点的判断,是一个较长周期的战略性的框架体系,千万不可理解成短线的低买高卖。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一框架体系,而且要理解支撑这一框架体系的原理,要从大局上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它。很多人因为对此一知半解,虽然他们买在了低位,但两个日线大阳线后他就会卖掉。有的人虽然卖在了高位,但在两个日线大阴线后,他又会再次买入。所以我说,没有大战略眼光的买卖,长期下来是很难取胜的。

我们讲的买卖点都是大概率上正确,多数情形下是这样,但肯定会出现与此不符的小概率情形,切不可“照猫画虎”像计算数理题时用公式死套。因为股市上涨或下跌的速度、力度和方向是市场诸多因素反映在千百万人大脑里,而千百万人又会做出千百万个不同的心理情绪反映,并做出千百万个不同的操作。且以上一切的一切又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就是用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建造的AI大模型也无法提前计算出短期内股价的运动方向如何!

股市是“行为金融学”而不是科学,不存在绝对的重复问题。比如我们说保证每段操作都赚钱,但在低位刚买入时多数情况会出现浮亏,如果你没有大战略眼光,把时间段掐的很短,见亏就止损卖掉,浮亏就会成为实亏,就无法保证每段操作都赚钱。

虽然“行为金融学”不是科学,但只要我们进一步降低赚钱的预期高度,使安全边际进一步扩大,同时把时间周期合理拉长,就可最大程度的对冲掉各种不确定性,最后就会极其接近于科学。例如,选择好行业龙头公司,在低位买点加大仓位,当股价到达相对高位时逐步减仓,形成正金字塔型仓位形态,然后在头部信号出现时及时清仓,我们就可赢得99.99%的胜算概率,这时行为金融学就会无限接近于科学。这样通过降低预期赚钱的高度,看似赚钱少了,但由于提高了赚钱的确定性,长期下来总的赚钱高度却会是很高的。

股市投资不可避免的也是一种人性博弈。但我们的这个投资体系是建立在股权思维和公司内价值基础之上的估值博弈,而投机纯是对趋势判断的博弈。股权思维与博弈思维二者共同构成了价值投资思维,把二者完全分开甚至对立起来,搞成水火不容的极端观点是不可取的。巴菲特的股权思维是投资界公认的,但其关于“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的名言,实际上正是博奕思维的一种体现。

我这里讲的买卖点绝不是公平的对赌博弈,而是我们已提前看到底牌的博弈。因为股价运动的大趋势最终是跟着价值走的,有了价值这个支撑,你就会对趋势起终点的判断比投机者更准确。根据价值回归的道理你提前就大体上知道了趋势的起终点,进而知道大体上从建仓持股到高估沽出需要多长时间。你就不会在三个日阳线之后马上获利卖出,也不会在三个日阴线后你就割肉认赔了。其实,这相当于我们已提前看到了底牌,其有不赢的道理。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可将月线买点理解成因跌多了而去博上涨。比如,对于一些没有业绩支撑的非价值股,就是跌去了一半,但后期还可能会再跌去一半,甚至跌去更多被退市都是有可能的。不要忘了我之前的忠告:我讲的买卖点仅适用于优质白马价值股,对非价值股并不适用。

我讲的买点问题,还不可避免的属于概率事件范畴。前述的买点80%概率会成功,但也有20%的失败风险。如何解决这一风险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当分散。如果你只买一支股票有20%的可能会出现亏损,但如果持仓5支这样的股,叠加起来的结果就是整体上大概率更大,小概率更小,我们的风险概率就会降至极低,基本上会稳赚不赔。这相当于又加了一道控制风险的阀门。

我论述的卖点问题同样也属于概率事件的范畴。有可能出现高位卖出后股价没跌反而又上涨了的情况。这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因为你已锁定了自己该赚的那一大部分,没赚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且还是风险极高的那一小部分,丢掉风险极高的这一小部分是极其划算的“一笔买卖”。从概率的角度看,虽然卖出后有可能又上涨了,但卖出也是正确的,因为这时再大幅上涨的概率已很小,再上涨的空间也不会很大,而大幅下跌的概率和下跌的空间却很大。任何时候坚守抓大概率舍小概率的做事原则,都不会有错。

低位买入后要有耐心等待,横竖也要坚持到一个大幅上涨的到来后再卖出,你就一定会赚到钱。这个大幅上涨就像是下一班公交车,有时会晚点,但最终一定会来的。同理,高位卖出后即使又上涨了你也不用后悔,因为这时你已提前锁定了相当的收益。你再买入其他已出现月线买点的其他优质白马股票,从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及概率的角度上来看都是划算的。假定一段时间内不出现买点,那么我们持有现金等待也比高位不卖出要划算的多。

对上述买卖点的合理性及安全性进行一下总结,可得出以下结论:严格遵守买卖点标准即可100%排除掉可预期到的风险,对于不可预期不可排除的风险只有用时间消化的方法来承担,别无他法。比如,如果2022年底我们严格按照月线买点买入某优质公司的股票后,2023年受疫情甩尾、房地产泡沫破裂及国际地缘冲突的影响又发生了系统性风险,大盘跌至2635点,这是我们无法提前预知的事情。对这种不可预期不可排除的风险,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用时间消化它,且时间一定会把它消化掉。这种风险并不是本金永久损失的风险,而是一种短时的波动风险,波动风险并不是真实的风险。总之,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只要按照我们讲的买卖点进行死磕,即对于好行业龙头公司的股票,在低位月线买点介入后一路持股,直到出现高位月线亢奋大阳线时卖出,将股票换成现金。然后再一路持有现金,直到再次出现低位月线买点时再次买入,将现金再换成股票。严格照此往复循环,我们就能排除掉90%的风险,另10%的风险还可以用时间把它消化掉。逻辑上我们用这种方法几乎可100%战胜市场。

买卖点与公司业绩表现的关系。买卖点与公司业绩表现的关系通常表现为,买点往往出现在公司业绩较差的时候,而卖点往往出现在公司业绩最靓丽的时候。因为股价往往提前反映公司的业绩,当下就把明年、后年的预期业绩提前给“炒”完了。真到明、后年业绩兑现时往往会出现“见光死”现象。比如公司业绩靓丽时股价往往已高高在上,当前的股价不仅反映了现在的业绩,而且股价里已包含了未来数年的业绩,这时市盈率往往很高,存在巨大的泡沫。泡沫过大注定会破灭,这是常识。接下来当股价形成头部时,由于之前的泡沫巨大其下跌的幅度往往会远远超过我们认为应该下跌的合理幅度,在这个下跌幅度里既包括了对前期泡沫的消化,又包括了后期的压制/折价形成的低估这两个部分。

所以,市场上股价的头部往往与公司的业绩靓丽如影随行,而股价的底部往往与公司的业绩下滑如影随行。总之,当公司业绩特别靓丽时往往是股价即将形成头部的信号,而当公司业绩明显下滑股价因此而大幅下跌后,往往是股价即将形成底部的信号。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因业绩下滑而股价大幅下跌后是底部形成的信号这个问题,仅对好行业龙头股有效,而对于烂行业里的公司往往是无效的。因为最终决定股价能否形成底部的决定性因素是公司的内在价值,而烂行业里公司的内在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股票的买点和卖点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总体上来看,如果公司大的基本面未变,暂时业绩下滑使股价大幅下跌后,当5月线由下行转横平上拐时就可以认为是买点。但对于卖点,5月线的图形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了,无论公司的基本面多么美好,只要短期大幅上涨出现趋势性高位月线亢奋大阳线就应卖出。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买卖点的问题,但知道了买卖点并不等于你就可以投资功了。因为股市不是纯理论性的学问,而是一开始就是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真刀真枪的体验性学问,这其中最困难的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控制不住情绪就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你就无法正确而坚定的执行我们讲的买卖点策略。绝大部分投资失败的人往往都是因控制不了情绪造成的。

这里的情绪是指什么呢?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免疫不了快速致富的诱惑,不等月线买点出现就买入,或者抵抗不住恐惧,买点形成时仍不敢买入,直到股价大幅上涨最终向多方投降,追高买入;2、没有耐心,即使在低位买入了也熬不住,等不到大幅上涨的到来就卖出,转而去追高买入已涨很高的股票;3、大幅上涨后还在贪婪最后的利润,不舍得卖出,最后坐了过山车。比如恒瑞医药,如果你在2020.12月份月出现趋势性高位亢奋大阳线时不卖出,一路持有的话,到2022.5月市值将缩水76%,更甚的是,如你是一路加仓搞成了“倒金字塔”型仓位,就会出现从大幅盈利变成严重亏损的悲惨局面。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前边我从多个角度讲解了买点和卖点标准,但光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知道不等于能做到。投资者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亲身励练、吃很多亏、上很多当、走很多弯路等等的体验后,才可能回过头来绝对的去执行这个标准,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状态。比如,恒瑞医药2021.1月至2022.5月份的这次跌幅达76%的大调整,如果你受前几次调整幅度只有20-30%的影响,就可能做不到知行合一,大概率你会在2021年6月份跌幅达30%时就买入了。到2022.5月份时你就会亏60%以上,下一步需要上涨100%以上你才能解套。所以,排除一切干扰,绝对执行买卖点标准,做到知行合一是投资成功的重要保障。

对于优质成长股未出现绿柱或仅出现很小的绿柱就又涨上去了的特殊情形的分析和处理。我们观察上述情形会发现,这种情况一般在其顶部高点时并未出现明显的月线大阳线这种亢奋状态(一般月涨幅达20%以上才被认为是亢奋型大阳线),那么相对应的下跌空间就会较小。反过来也可以说,由于下跌的幅度小所以就不可能出现绿柱。实际上这种未出现绿柱又涨上去的情况并不是底部,而是上涨过程中的中继平台。比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两只股票,2018.12月及2020.3月调整时就是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看到,绿柱是否出现及绿柱的长短与之前的涨幅和涨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前期涨幅大且出现了亢奋大阳线,一般回调时自然会出现绿柱。涨幅越大亢奋状态越明显,回调时绿柱就会越长。

对于像2018.12月份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这两只股票的这种上涨中继平台情况应如何处理呢?这种情况明显既不符合卖点的标准也不符合买点的标准。对于持股者正确的选择就继续持有,直到高位亢奋大阳线出现时卖出;对于持币者最优的选择就是放弃买入的想法,因为这时综合涨幅已经很大了,已经有了一定的泡沫,现在回过头来看好像是应当买入,但站在当时的时点上来看,下一步是否还会继续大幅上涨是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总体来说这时买入,概率的天平并不倾向于我们,放弃买入是明智的选择。

买卖决定与买卖时点的关系。当我们根据自己的投资体系做出买入某只股票的决定时,做出决定的原因一定是:该股下跌已停止且有了一定的回升,5月线已出现了下行转横平上拐之势。但在买入时的临门一脚恰恰不应是日线连涨几天,而应是连跌几天时。卖出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做出卖出的决定是因看到上涨的力度已减弱且有了一定幅度的下跌,但卖出时的临门一脚也一定要在反弹的上涨中。计划(决定)买卖和实施买卖是有时间差的,任何情况下都要先计划后执行。任何时候在短线下跌几天后卖出或者上涨几天后买入都是愚蠢的操作。

总之,对大的趋势判断在前,买卖决定在其后,具体的买卖时点又在做出买卖决定之后。只有你明白了大局所处的位置状态,你才能做出正确的买卖决定。在你从大局上判断股价低估后开始回归上涨趋势已确认后,短线大跌就是买入机会,当你判断上涨趋势将要结束时,短线大涨就是卖出的机会。

风险提示:本文是笔者对股票低位买点的理解,分享给大家以期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文中所涉标的不作任何推荐,据此买卖结果自负。

全部讨论

老师.怎么找不到之一.能发一下吗.谢谢